三、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是快速动员的关键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突然性和战争强度的不断增大,战争初期就呈现决战趋势。这对战争动员来说,平时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对战时快速动员至关重要。从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动员的实践看,谁平时保持较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战时能在短时间内把全民动员起来,把国家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谁就能在战略上获得主动权,就有获得更多的取胜机会。
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与阿方相比,可以说做到了全力以赴。特别是在动员后备力量方面做得更为出色。以色列是一个只有 1.4 万平方公里面积,人
口约 4000 万的小国。国家整体力量虽然有限,但它的超常动员体制,不能不使人叹服。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像以色列那样,不仅保持着一支精干的、战备程度很高的常备军,而且建立了足够数量井能随时调遣和立即使用的强大后备力量。以色列主张以国家民族的整体力量来进行战争。它平时有一套完善的动员体系和预备役制度,能做到在国家受到外敌突然袭击后 18 小时内,可动员 18 万人投入战场,使以军数量从常备军的 11.5
万增至 40 万以上。以色列国家规定国民从 14 岁开始进行准军事训练,18~
20 岁的男女青年服现役(男性 3 年,女性 1 年零 8 个月)退役后,21~39 岁的男性,21~34 岁没有孩子的女性转为战斗准备预备役。战斗准备预备役成员每年不少于 55 天的军事训练。男性在 40~44 岁期间转为后方保卫预备役成员,每年不少于 38 天的军事训练。到了 45~55 岁再转——为民防勤务。以色列完善的动员体系,平时不仅储备了足够的兵员,而且都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战时随时能转入现役参战。以色列的动员形式也很有特点。一旦战争爆发或形势紧张,即秘密或公开通过电台广播、电视播放暗语下达征召令, 收到暗语的应征人员,身着自己保管的战斗服装,立即到预定地点集中。其中应征的油罐车驾驶员,还要先把自己所驾驶的车辆装满油,再到集合点编入加油连。所有应征人员到达集合点后乘车到营集结地,在那里领取枪支、弹药和其它所需作战物资,然后编成战斗序列,投入战斗。动员的速度标准是,机械化旅和步兵旅从接到动员令到作战准备完毕 48 个小时,装甲旅 72
小时。其动员速度之快无人能比。第四中东战争时,以色列曾创下了 72 小时
内动员 52 万人的记录。相比之下,阿方军队相形见绌。
英国战争动员搞得也是比较好的。马岛战争英国人能重占马岛,这与它平时有一套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分不开的。当阿根延军队将国旗插上马岛后,英国内阁于第二天即做出以武力重占马岛的决定,之后三天内就组织和调集了一支由 40 多艘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开赴马岛战区。在这次战争中,英
国防部和皇家海军共征用和租用了 58 艘民用船只作为运兵船、供应船、医院船和油船。这些被征用或租用的民船在接到命令后,立即就近卸货,并迅速进行改装。如“堪培拉”号客轮三天就改为可载 2000 人的运兵船。“伊丽莎
白女王二世”号客轮也在很短时间内改成了可载 3500 人的运兵船。“乌干达”
号大型客轮只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便被改成拥有 1000 个床位的医院船。这
些被征用的船只改装后在半月内先后都到达了马岛战区。如果不是英国早有征用民船应急执行军事任务的计划,战时仅短短几天内就征用如此大批民用船只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这些民用船只被征用,上万名英军官兵单靠军队现有运输能力短期内到达马岛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不用说重占马岛了。
海湾战争美国进行战争动员的规模,已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任何一次局部战争。光人力动员方面就先后征召了 23 万后备役军人,其中直接
开赴海湾参加作战的就有 16 万多人,占美军投入总兵力 52.7 万的 43.6%。
这是 1968 年越战时美军后备役人员调服现投数的近 5 倍。美国人力动员之所以能如此迅速,这是与它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分不开的,美国长期以来强调武装力量中常备军和后备役力量构成一体化。美国动员法规要求,被征召的后备役人员接到通知后,24 小时内必须到指定地点报到。
由此可见,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对战时快速动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只有在平时建立建全战争动员法规,不断完善动员体制,战时才能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