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技术战争需要一支高质量的现代化军队
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军队质量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是军队应具有合理的兵力结构。系统理论认为,任何系统所具有的功能都是由它的结构来决定的。合理的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其整体效能。同样,军队这个大系统所具有的作战功能,要在高技术战争中更好地发挥出整体作战功能,也必然要有一个合理的兵力结构。兵力结构合理就能使军队在战争中更有效地释放其功能,以整体作战效能去夺取胜利。因此,在高技术战争中,军队整体作战效能是否能充分发挥,也取决于军队兵力结构的合理性。只要兵力结构中存在任何一处薄弱环节,都将严重制约军队这个大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的发挥, 势必将会对战争的胜负产生直接影响。这种情况在世界近期局部战争中已表现得十分明显。
例如海湾战争,导致伊拉克军队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伊军质量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伊拉克军队的结构看,在 120 万军队中,陆、海、空三军兵力结构比例陆军 116.5 万(包括正规军和后备役军人)约占 97%; 海军 5000 人约占 0.4%;空军 4 万人约占 3%。比例极不合理,不仅如此, 在各军种内部的兵种结构上也不尽合理。陆军虽然拥有 1000 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辆,但火力支援能力太弱,特别是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的武装直升机更是廖廖无几,再加上缺少制空权,地面部队在无空中有效火力掩护的情况下,就成了多国部队攻击的活靶子。伊空军拥有近 700 架作战飞机, 但大多数战斗机性能差,空战能力较弱。伊空军装备的战斗机多为 50~60 年代的苏制和法制机型,不仅飞机推力比低,中低空机动性能差,而且火力较弱,无多目标交战能力。伊最新型的战斗机是 1990 年初刚刚得到的苏制米格—29。尽管该机性能可与西方先进的战斗机媲美,但由于数量太少,又没有配套的武器系统,很难形成战斗力。其它机型为“万国牌”,零配件依靠国外提供,平时飞机的维护就非常困难,出勤率很低。战时再加上伊空军缺乏有效的空中侦察、预警和统一的指挥与控制,因而在多国部队空中强大的“软、硬”打击下,各种飞机根本无法升空,更不可能组织有效地实施空中作战行动。拥有不足百艘舰船的海军,不仅吨位小,而且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很弱。战争中当然就无法与多国部队庞大的海军舰队相抗衡,更无法对多国部队海上作战行动构成什么威胁,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高技术战争是一种技术密集型战争。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军队或称为技术密集型的武装集团。高技术条件下作战,军队的作战效能和战斗力水平主要取决于整个军队的质量,而不取决于其数量。过去那种”多兵之旅必胜”的传统观念已被高技术战争所打破。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队数量优势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弥补质量上的劣势,而军队质量上的优势却可以用来弥补其数量上的不足。考查一下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特别是那些具有高技术战争性质的局部战争,几乎没有一场是依靠军队数量优
势取得胜利的,成功者多是依靠军队的高质量优势。
例如,海湾战争,伊拉克与多国部队双方总兵力对比为 120 万对 81 万。尽管伊拉克军队掌握有数量上的优势,但由于在军队质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无法适应高技术战争的要求。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所发动的强大攻势面前,难以组织起有效地抗击,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数量上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作用。结果是海军被彻底摧垮,空军飞机除逃到伊朗外,大部被毁,发射的导弹不是被拦载,就是被干扰达不到目的,地面几十万部队多半被歼或被俘。而多国部队则以极少的伤亡夺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马岛战争从参加的部队数量也是阿多英少。阿根廷除海军外,空军和陆军的数量都超过了英军,阿参战飞机总数几乎比英军多二分之一。然而实际较量的结果恰恰相反,特别是达尔文港一战,英军仅仅 500 人的一个伞兵营, 便将这一牵动马岛战争全局的战略要地,从兵力相当于自己两倍半的阿军手中夺了过来。马岛是一个多沼泽,气候反复无常的群岛。英军士兵虽经过长途海运,在马岛恶劣环境中仍能冒着刺骨的寒风,背负着沉重行装,在泥泞中跋涉,顽强地进行战斗。英直升机甚至夜间都可在呼啸的狂风中实施机降。相反,阿根廷本土距马岛只不过二百多海里,阿军在家门口打仗,其适应恶劣条件的能力却远不如远道而来的英军。这实际上是阿根廷军队质量低的表现。正因为军队质量低,再加上指挥不当,阿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战后西方国家的一些军事评论家评论说:阿根廷人可惜兵多而不精。
从上述战例足以说明,军队的数量与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不是绝对成正比的。同时还表明,军队的数量优势在高技术战争中已经难以弥补质量上的差距,军队的规模再也不是奠定胜利的基础了。要赢得高技术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拥有一支高质量的现代化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