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日臻完善

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延生于 50 年代电子计算机用于军事领域之后。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检验,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已日臻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性能较为完善。至今情报侦察手段已接近达到全方位、全时辰、高分辨率的水平。作战时,在不同高度上布满了各种侦察平台。太空有各种侦察监视卫星;中高空有高空侦察飞机、无人机和飞艇;中低空有侦察飞机、直升机、无人机、飞艇和预警飞机;超低空有侦察直升机、无人机;地(海) 面有侦察车、船、坦克、雷达和各种陆战场监视系统;水下有潜艇、声纳和机器人等。它们共同构成立体侦察监视网,昼夜不停地监视着整个陆、海、空和太空战场,并对陆(海)面和空中各种来袭目标提供预警。如——对付洲际导弹的预警卫星,当敌方导弹一发射,即可捕获、跟踪并可迅速将信息传至指挥部,预警时间可提前 25 分钟。对付远程轰炸机和巡航导弹有后散射超视距雷达,其测距为 900~2350 公里,3 个 60 度扇面能覆盖 180 度方位。对超音速和亚音速飞行器可分别提供 1.5 和 3 小时的预警时间。用于陆上和

海上战场的 E—2C 预警机,其测高 9150 米,测距 480 公里,能自动跟踪 250

个目标,并能指示截击武器对其中 30 个目标遂行攻击。情报侦察设备还具有极高的分辨卒。象美国的 KH—12 照像侦察卫星,其地面分辨率高达 0.1 米, “长曲棍球—1”号雷达成像侦察卫星还可透过云层,实施全天候的实时空间侦察。此外,通信手段已实现了大容量、程控化、数字化,并具有了抗干扰性能。目前,一条通信光缆可容纳 4 万至 8 万条线路。通信实现数字化,不仅满足了通信的保密性,而且大大提高了通信的传输质量。在指挥控制方面也已达到了高精度、快速反应和辅助决策高值量的水平。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是电子计算机,它不仅能快速、准确地处理、传输各种数据,而且它还具有逻辑判断功能,辅助指挥人员拟定各种作战方案,模拟战斗过程, 评估其效果,并进行方案选优。如需在几种方案中选优,可先进行“推演”, 然后根据结果来选定。例如,19S6 年美军突袭利比亚几种作战方案经过模拟论证,从中选择最佳作战方案,保证了美军袭击利比亚的胜利。

二是使用范围日益广阔。作战指挥系统的建设始于 50 年代,最初只是几

个先进国家在部分领域建设。到 60 年代发达国家军队普遍开始建造。进入

70 年代,随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升级,出于各自战略需要,日益感到分散建设已无法满足未来战争要求,提出作战指挥系统不仅要与武器系统互力一体,而且还必须建设作战指挥系统的各分系统。

80 年代以后,随着令人生畏的三位一体的进攻性核武器相继问世,要求作战指挥系统要能在敌方核攻击期间及核攻击之后能实施灵活地报复性打击,在摧毁敌方 CI——系统的同时又能保存已方 CI 系统。同时,CI 系统在80 年代后的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也证明它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因此,美国、前苏联及西方各军事强国都加速了各自 CI 系统建设的步伐。进入 90 年代, CI 系统已全盘实现了自动化,其使用范围也日益广阔。现在不仅发达国家军队在建设,发展中国家军队也在建设,不仅建成有战略的 CI 系统,而且还建成了战役、战术等不同层次的 Cl 系统,如美军的全球战略指挥系统,就包括总统空中指挥所,参谋长联席会议国家军事指挥系统及空中、地下两个指挥所,国务院系统各指挥中心,国防部指挥系统,军种各指挥中心,战区各指挥中心等。目前,美军每个单独执行任务的士兵都可利用其携带的终端通过卫星接受上级的指挥控制。这就实现了所有参战部队的同步快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