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桥

1947 年 8 月,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执行党中央战略反攻任务,千

里挺进大别山,一路历尽千辛万苦,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阻截,于 26 日抵达大别山北麓。

部队过了淮河之后,领导上命令政治部干事吴国斌协同司令部杨参谋带领一个先遣队,执行侦察敌情、勘察道路的任务。

为了避开敌人的眼睛,他们夜行昼宿。一天深夜,赶到河南罗山县竹竿河渡口时,过河的小桥已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了。这条河虽然不太宽,但由于连降暴雨,水深流急,人马根本不能徒涉。敌人正在尾追我军,离他们只有百十里路了。首长命令:想尽一切办法,在拂晓前把渡桥架好,确保大部队顺利过河。当时离拂晓只有 5 个多小时了,而沿河的船只和可利用的渡河器材都已被敌人破坏,怎么办?大家不约而同地将吴干事和杨参谋围了起来。吴干事和杨参谋商定:立即召开党员大会,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会上决定:将全队同志分成 3 个小组,吴干事和杨参谋各带一个组,分头到沿河各村去做群众工作,寻找器材;另一个组的同志留下来坚守渡口,做好架桥准备。

夜已经很深了,雨又不停地下着,大家摸着黑,冒着雨,挨村挨户叫开老乡的门,向他们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的主张及目前遇到的困难。这里是革命老区,群众对我军的感情深厚,听了讲解,大家很快就行动起来了。他们纷纷走出家门,扛着门板、木桩,拿着绳索,跟着吴干事赶到渡口。不到两个小时,架桥的器材就备齐了。

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立即着手架桥,老乡们也一起跳入河中干了起来。一个姓张的老大爷领着儿子,跑到离渡口 100 多米远的河边,将自己沉在这里的一条小木船捞了上来,供架桥使用。就这样,在人民群众的大力帮助下, 一座简易的小木桥便很快架了起来,吴干事和杨参谋按时完成了上级首长交给的任务。

事后,为了感谢人民群众的支援,他们把这座桥起名为“拥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