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员探水涉淮河

1947 年秋天,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南征, 征途遇到重要艰难险阻。其中,8 月下旬抢渡淮河,是他们千里挺进大别山闯过的最后一道险关。

当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风驰电掣般地来到淮河北岸息县和临河之间的渡口时,部队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后面,蒋军 7 个整编师和 1 个骑兵旅共

20 个旅的兵力已经压过来,和我军后续部队交上火,敌先头部队离淮河渡口

只有 30 余里,淮河对岸还有敌人的堵截部队,当时,这个渡口是解放军南渡的主要渡口,淮河上游正在涨水,大军渡河只搜集到敌人劫后剩余的十来只破旧小木船,3 个旅的兵力和野战军指挥机关要从这里渡河。敌情危急,刘邓大军如不能迅速渡过淮河,就将被迫背水一战,千里南征将要毁于一旦。 8 月 26 日到达渡口当夜,刘伯承、邓小平和其他野战军领导在岸边一间

小屋中举行紧急会议,研究阻击敌追兵和渡河方案。邓小平提出:由他指挥阻击追敌,李达指挥大部队渡河,刘伯承和张际春(野战军副政委)先行渡河,指挥已进入大别山的其他纵队。刘伯承听了。果断地说:

“政委说了,就是决定,立刻执行!”

随后,刘伯承司令员让先头部队领导汇报一下渡河准备情况。听完汇报后,他沉思了一会儿问:

“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 “河水很深,不能徒涉。” “到处都一样,都不能徒涉吗?”

“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是不是亲自找向导调查了?” “有没有找几个老乡问一问?老乡怎么说?” “能不能搭桥呢?”

“淮河忽涨忽落,现在涨得很深。河边老百姓说,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时候涉水。”

刘伯承发出了一连串的询问,得到的都是让人失望的回答。

刘司令员站起身,来回踱了几步,说:“3 个旅的人马靠这么几只破船来回摆渡,那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对军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如果拂晓前部队不能按时渡过淮河,敌人几十个旅的兵力会一齐压过来,势必要逼着我们背水一战。拖延了时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种种努力将要毁于一旦。淮河真的不能涉渡吗?”会后,刘伯承立即来到渡口。

月亮挂在天边,天将拂晓,“天下事必作于细”。刘伯承这样要求下级, 自己也处处这样做。淮河水到底有多深,究竟能不能架桥,他决定亲自去探测一下水情。警卫参谋提着一盏马灯在前面引路,司令员手里拄根长长竹杆, 踏着刚下过雨的泥泞小路,上了一只小船。

小船离开渡口,行驰在河面上。小船被急浪冲得忽上忽下,滚滚浊浪撞击着木船,发出“澎、澎”的响声。警卫员划动双桨,忽而向东,忽而又向西。马灯微弱的光亮在河面上时隐时现。刘司令员一会蹲下,一下又站起来不停地用竹竿探测河水,并随时把水的深度标在竹竿上。

船行至河心,刘司令员大声向北岸指挥员喊道:“我试了好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啊!”能架桥呀!告诉李参谋长,叫他坚决架桥!”

刘伯承到达南岸,担心北岸指挥员没听清他的喊话,又亲自写了一张字条:

河水不深,流速甚缓,可速架桥!

简信发走后,刘伯承意味深长地对那位汇报工作的同志说:“粗枝大叶就要害死人!要害死人啊!”然后才又缓和地说:“同志,越是紧要关头, 领导干部越是要亲自动手实地侦察!”

时间紧迫,敌情逼人。李达参谋长按司令员的指示,正在组织部队架桥。这时,一只小船从对岸急驶而来。刘伯承又派人给李达送来一封信,上面写道:

“我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请你迅速组织部队徒涉!”

李达得到这个好消息,特别高兴。他立即分析了河水夜间和早晨涨落的情况,亲自指挥在河面插上行进标志,命令部队分成几路纵队涉水过河。

就在我军刚刚渡过淮河的时候,敌人也赶到北岸的渡口。敌军指挥听说我军已徒涉过了河,也命令手下部队徒涉过河。不想这时河水突然上涨,洪峰一个接一个冲了过来。先下水的敌人便下饺子似的,都沉了底,岸上的敌人一见,吓的谁也不敢再下水了。

后来当地老百姓都说这是龙王有眼。其实这是淮河涨落水的规律。淮河一般是天黑时涨水,天快亮时落水。涨水的时间长,而落水的时间短。敌人的指挥官们多是昏庸之辈,他们天黑时只顾着打牌作乐,等天快亮时,又都酣然入睡,哪里顾得上指挥渡河。所以,敌人 20 万人马渡河整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也没全部渡完,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刘、邓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终于战胜了千里南征中的最后一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