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制定十大军事原则

1947 年 3 月 18 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等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几经辗转,11 月 22 日,他们来到米脂县的杨家沟。

在陕北,米脂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杨家沟是在县城东 40 里外的一个较大的山村,这里交通不便,偏僻安静,容易保密,窑房又多,便于长时间居住和召开较大的会议。

12 月 25 日至 28 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这是一次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期间举行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由于它是在 12 月召开的,人们习惯把它称为“十二月会议”。

这个会议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毛泽东用很大精力起草了作为会议主题报告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正式会议开始前,他把这个报告发给大家进行讨论。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 怎样打倒蒋介石,怎样建立一个新中国。为了把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地进行到底,实现打倒蒋介石的目的,毛泽东在报告中全面总结人民解放军自 1946

年 7 月始至 1947 年 11 月止 17 个月作战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加以概括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军事原则是:(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5)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 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以上这些,就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的方法。”

“十大军事原则”突出地解决了用劣势兵力战胜优势兵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战争尚在进行时,公开宣布自己的战略战术、作战形式和方法等,这是罕见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的提出,是人民解放军作战方法完备的、科学的高度概括,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结晶和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