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陈(赓)谢(富治)集团配合下,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别山地区实施进攻的战略行动。

经过 1946 年 7 月至 1947 年 6 月 1 年作战,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显著变

化。国民党军由 430 万下降到 370 余万人;人民解放军则由 127 万上升至 195 万人。除山东、陕北战场外,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性反攻。中共中央军委依据战局的发展,适时抓住国民党军的进攻虽未全部被粉碎,但其主力已深陷于解放区腹地的有利时机,在久经运筹的基础上,决定在战争第二年开始的时候,立即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并将战略进攻的重点置于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具体部署是: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野战军主力第 1、第 2、第 3、第 6 纵队(简称刘邓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率外线兵团(亦称西线兵团)6 个纵队挺进豫皖苏边区;以陈谢集团(晋冀鲁豫野战军第 4、第 9 纵队及西北民主联军第 38 军)挺进豫陕鄂边地区。三路大军密切配合,创建中原解放区。

依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刘邓野战军在 5 月上旬结束豫北攻势作战后,立即着手外线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经过充分准备,1947 年6 月 30 日,刘邓野战军 4 个纵队 12 万余人从山东省阳谷以东张秋镇至菏泽

以北临濮集之间 150 余公里地段上,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接着,

发起鲁西南战役,至 7 月 28 日,歼国民党军 4 个整编师师部、9 个半旅共 6 万余人,从而打乱了国民党蒋介石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打通了跃进大别山的道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在鲁西南战役仍在进行期间,中央军委已考虑到刘邓野战军南进的困难,指示刘邓野战军在战役结束后,“立即集中全军休整 10 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黄河以东,也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鲁西南战役后,久战疲惫的刘邓野战军急需休整补充。在鲁西南战役结束的当天,刘伯承、邓小平即报告中央军委:因南渡后连续作战,损耗甚大,伤亡约 1.3 万,炮弹消

耗殆尽,新兵没有来源,俘虏至少需 20 天教育争取方可补充,以补足伤亡;

当前敌人现有 17 个旅,除整编第 40 师外,战斗力均不强,山东敌人又难西调,仍有内线歼敌之机会,故积极作南进准备立即休整半个月,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第二天,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刘邓野战军休整半个月和第一步依托豫皖苏的计划,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 或直出大别山。

但敌情很快发生变化。蒋介石决心暂缓山东方向的进攻,改集大军于鲁西南企图与刘邓野战军进行决战。8 月初,从山东、洛阳、郑州、西安等地连续抽调大批兵力,加上原在鲁西南的部队,拼凑成 5 个集团共 30 个旅,分

  1. 路向郓城、巨野地区扑来。国民党蒋介石想沿用过去“围剿”红军的所谓“分进合击”的老战术,一举把刘邓野战军歼灭在黄河与陇海线之间,或逐回黄河以北。此举不成,国民党蒋介石还准备决堤开坝,用滔滔黄河水来淹没刘邓野战军。

8 月 1 日开始,鲁西南地区连降大雨,黄河水猛涨。8 月 2 日,黄河滦口

水位由 2 米增至 30.3 米,每秒流量达 2034 立方米。同日敌情报告:国民党军张淦集团整编第 7、第 48 师已由鲁南车运抵达商丘、汤山地区;王敬久集团整编第 3、第 58、第 85 师和邱清泉第 5 军进犯郓城;罗广文第 4 兵团整编

第 3、第 40 师及骑兵第 1 旅进犯新集,刘汝明集团整编第 55、第 68 师尾随跟进。敌人摆出一副数路钳击的态势。

军情紧急,水情逼人。刘邓野战军决心提前实施跃进,直插大别山。8 月 6 日,请示中央军委:“我决心提前于 8 月 7 日全军开始战略跃进!”中

央军委于 8 月 9 日、10 日连续复电刘伯承、邓小平指出:“决心完全正确”, “情况紧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理。”刘邓野战军提前跃进的战略性行动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千里迢迢,陇海铁路、黄泛区、涡河、沙(颖)河、洪河、汝河、淮河等横亘其间,且值雨季,许多河流不能徒涉,却有利于敌军沿河堵截;进军路线两侧,西有平汉铁路,东有津浦铁路,便于敌军机动兵力。在此地理气候不利的条件下,为了隐蔽、突然和顺利地实施跃进,刘伯承、邓小平令第 11 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在鲁西南地区积极开展攻势活动,并到黄河渡口佯动,造成野战军主力渡河北返的声势假象,以迷惑吸引国民党军继续合围;由暂归野战军指挥已进至郓城以东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 5 个纵队,实施牵制国民党军,掩护刘邓野战军主力南进;以豫皖苏军区部队破击平汉路,断敌交通,待主力跨过陇海路后,中原独立旅即西越平汉路,直趋信阳以西,作出挺进桐柏山的姿态,以迷惑武汉、信阳方面的国民党军。

8 月 7 日夜,正当坐镇开封的蒋介石以 30 个旅,分路向鲁西南合击时,

刘邓率野战军主力 4 个纵队 12 万人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从巨野、定陶之间跳出敌人合击圈向南挺进,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8 月 11 日,越过陇海铁路。随后,即以第 1 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 3 纵队为左路,第

2、第 6 纵队掩护中原局与野战军指挥部为中路,分别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判断刘邓野战军是北渡不成而被迫“南窜”,遂以 20

个旅分路尾追,另以 4 个旅在平汉路侧击,企图把刘邓野战军歼灭于黄泛区。

黄泛区位于河南省东部和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宽达 20 至 40 公里,遍地积水淤泥,没有道路,没有人烟,行军食宿十分艰难。刘邓野战军为了和敌军抢时间争速度,不顾疲劳,冒着敌机的轰炸,用人推牛拉重装备,顽强奋进,于 8 月 17 日越过黄泛区。接着,派出先遣部队夺取船只,保障主力于

18 日渡过沙河。此时,蒋介石才察觉刘邓野战军不是“流窜”,而是有计划

地向南进军,慌忙调兵至汝河南岸组织布防,企图与在北面尾追的 20 个旅实施南北夹击。

胜利渡过沙河之后,刘伯承、邓小平向全军指战员正式宣布了跃进大别山的任务。为了加速前进,战胜敌人的追堵,刘伯承、邓小平命令各部队再次实行轻装,炸毁或埋藏笨重装备,并深入进行政治动员,提出“到达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8 月 22 日、23 日,第 3、第 1、第 2 纵队相继渡过汝

河,分路继续前进。24 日,当中原局与野战军指挥部和第 6 纵队到达汝河北岸时,敌整编第 85 师已占领汝南埠等渡口,堵住了通路,而尾追的敌 3 个整

编师距汝河已不到 30 公里。前有堵师,后有追兵,中有汝河横卧,空中有飞机威胁,形势万分险恶。“能否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抢渡汝河,关系到整个跃进行动的成败,从而也关系到整个战局。”在此紧急情况下,刘伯承、邓小平处险不惊,沉着冷静地亲临汝河渡口布置,指示部队要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不惜一切代价强渡汝河,突破敌河防。24 日中午,第 6 纵队一部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在汝河上架起浮桥。当晚,纵队主力在炮火掩护下, 勇猛突击,于 25 日渡过汝河,突破敌军河防阵地。第 6 纵队指战员为掩护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全部渡过汝河,作出了巨大贡献。16 时左右,刘邓野战军指挥部和中原局机关等全部渡过河,直扑跃进大别山的最后一道险关淮河。

淮河源于豫南桐柏山,流经豫、皖、苏 3 省,是中原一条大河。25 日下午,刘邓率野战军指挥部进抵淮河以北息县彭店。为确保全军顺利到达大别山,邓小平提出由他指挥后卫部队阻击尾追之国民党军,由李达参谋长指挥渡河。刘伯承和张际春副政委先行渡河,指挥进入大别山的部队。野战军指挥部通过了邓小平这一提议。经过认真准备,至 27 日,刘邓野战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北麓的潢川、固始等地区,胜利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任务。

当刘邓野战军最后一批人马渡过淮河后,国民党军罗广文、张淦两部始追抵淮河北岸。这时的淮河水暴涨,无法徒涉,又无船可乘,国民党军只能望河兴叹,其整编第 85 师师,长吴绍周无奈说:“共产党有命,刚刚过去水

就涨了。” 8 月 30 日,刘伯承、邓小平报告中央军委:“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跃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壮举,是解放战争中最困难和最具关键作用的一项任务。刘邓野战军进入大别山区后,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建立鄂豫皖根据地的指示,趁国民党军追击部队主力尚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别山区兵力空虚之际,不顾疲劳、疟疾流行、非战斗减员增加、粮弹缺乏等困难,迅速实施战略展开。至 9 月底,先后解放县城 23 座,歼敌 7000 余人,

并在 17 个县建立民主政权,初步实现了在大别山创建根据地、站稳脚跟的战略目的。

在此期间,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陈谢集团在豫皖苏边界地区和豫西地区也相继完成战略展开。刘邓、陈粟、陈谢 3 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 字形阵势,迫使国民党蒋介石南调大批兵力,给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以有力的策应。

刘邓野战军在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关头,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陈谢兵团的直接配合和其他战场部队的策应下,实行无后方作战,以千里跃进的战略行动,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区,圆满实现了中央军委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计划,加速了国民党军对山东、陕北等地重点进攻的失败,对其华中地区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震撼了国民党蒋介石的统治,为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原与南渡长江解放华中、华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