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与成就

黑格尔哲学花在体系上的功夫,绝不比花在内容上的功夫小。因为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既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德国思想文明与传统特别热衷的事。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首先是一元论的。这一点,他与费希特和谢林一致, 但他不同意费希特的最高原则——自我论,也不同意谢林的第一原则——同一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哲学对象——即无所不包的研究内容,看成一个过程。但不是一个全然的精神过程——如休谟那般,客观事体一概不问,只考虑知觉范围内的事因;也不像斯宾诺莎那样,硬派一个实体出来,该实体既是物体,也是精神;又不像莱布尼茨那样,让单子发挥产生一切的基因作用,单子源于上帝,单子的行为出于“和谐前定”。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虽然始于精神,但精神又可以转化为物质,然后再达到更高的精神。这个过程,与上帝无关,与单子无关,与知觉无关,与实体无关,它只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示过程。他说:“永恒的理念在它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中,永恒地在自身活动着,把自己作为绝对心灵(精神)来享用并再生产出来。”①

黑格尔哲学从精神的存在开始,好像中国宋明理学的理在物先,先有其理,而后有其事,其事固繁,但必合其理,其事固异则其理一也的理念。但黑格尔哲学体系比之宋明理学乃至一切他以前的近代哲学,都更其体系庞大,内容浩繁。而且他以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把这个过程描述为不断从正题到反题再到合题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合于历史必然的辩证发展过程。他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加上一篇长长的导言。导言即是他的《精神现象学》,三个基本部分,即第一部分:逻辑学;第二部分:自然哲学;第三部分:精神哲学。他显然对逻辑学更为重视或说下的功夫更大。本人也曾说过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是应用哲学的话。他的哲学既将一切存在现象都作为自己的思辨对象,则他的体系必定会发展成为近代以来西方理性哲学的极致。他从逻辑讲起,先有逻辑,后有自然。逻辑转化为自然,是因为自然必合逻辑之理才能生存,所以他的逻辑学也是形而上学,又不同于一般的形而上学。逻辑转化为自然,自然并没有达到自己的归宿,自然还要转为精神, 于是通向精神哲学。而精神哲学同样以正、反、合的辩证逻辑方式,最终达到绝对精神。他的哲学至此,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展示过程。为着使读者便于知会此意,现将他哲学的基本内容列表如下:

一、逻辑学——有论(存在论,——质

——量

——度

——本质论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现象

——现实

——概念论 ——主观概念

——客观概念

——理念

① 转引自《黑格尔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69 页。

二、自然哲学——力学 ——空间和时间

——有限力学

——绝对力学

——物理学 ——普遍个体性物理学

——特殊的个体物理学

——总体个体的物理学

——有机物理学 ——地质自然界

——植物有机体

——动物有机体

三、精神哲学——主观精神 ——人类学——灵魂

——现象学 ——意识

——心理 ——精神

——客观精神 ——抽象法权

——道德

——社会伦理

——绝对精神 ——艺术

——宗教

——哲学

够复杂的,逻辑过程也不甚明白。但当你了解了他的方法,就会对他这种体系的理论价值有所理解。这点稍后再谈。

黑格尔一生创作都没有离开这个体系。虽然他的一些主要著作是在他死后才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但其内容皆为其体系的有序构因。比如,他的

《美学》可以归入绝对精神中的艺术部分,他的《哲学史讲演录》可以归于“绝对精神”的哲学部分。他的《历史哲学》和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法哲学原理》也同样如此。

黑格尔哲学包罗万象,但其重点和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他的《逻辑学》。他的《逻辑学》篇幅很大,以致后来收入他的体系大成之作《哲学全书》时, 只好将其精练压缩,未压缩的部分便称为《大逻辑》,压缩修改后的则是他的《小逻辑》。

但这不是说,黑格尔只在逻辑学方面有特别的贡献,实际上,在人类有史以来的哲学家中,黑格尔堪称最具博大精深特色的人物之一。他的学说, 虽然在体系方面表现出某种僵化生硬,虽欲自圆其说,终不免牵强附会,捉襟见肘。但在几乎所有具体领域,都有其独特发现和真知灼见。

黑格尔哲学中背谬最多的是他的《自然哲学》,实在,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不精不深。在这方面,他既比不过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那些科学巨匠,也比不过他的前辈康德。他的自然哲学,即使仅从常识的角度理解,其错误和不足也几乎随处可见。但是,这不能证明他的自然哲学便一文不名,相反, 他的自然哲学虽常常不合常识,但却往往合于真理。例如,他关于自然界是一个充满内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关于自然界无时不处在矛盾运动之中的观念,对近、现代科学研究均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他以一个哲学家的眼光作出的某些科学预见,例如他对光的分析,对化学发展趋向的认识,特别是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确有超前价值。评论者说:“黑格尔在批判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时,论证了空间和时间依赖于运动着的物质,肯定了‘空间与时间从属于运动’。不难看出,黑格尔思辨地猜测到了爱因斯坦在用曲面几何学解释

引力运动时依据的时空模型。正像笛卡尔关于运动不灭的哲学理论是在二百年以后才被自然科学所证实一样,我们同样也可以说,黑格尔关于相对时空的哲学理论是在百年以后才被自然科学所确认。”①

宗教观念是黑格尔哲学中另一个薄弱环节,而且他对宗教的看法似乎自相矛盾。他既非真正的无神论者,也非正统的有神论者。他仿佛对有神无神并不关心,有神不使他顺心,无神也不使他开心。他的许多宗教说教,不但没有新意,而且持见迂腐。与他同时代的无神论者比较,固然显然迂顽不堪, 就是与康德比起来,也好似白费气力。但他绝不迷信,非但绝不迷信,而且还禁不住要嘲弄那些迷信者。他引证说:“神父布里斯昨天向我谈了敬爱的上帝的伟大!我忽发奇想,敬爱的上帝可能管每只麻雀、每只金翅雀、每只红雀、每只虱螨、每只蠓虫,都叫得出它们的名字,正如你们叫得出那些乡下人的名字一样:施米特家的格里格尔、布利森家的彼得、海弗里德家的汉斯等等——想想吧!每个蠓虫彼此是如此相似,以致人们可以发誓说,它们都是兄弟姊妹,而敬爱的上帝居然叫得出它们每一个的名字!想想吧!”①

黑格尔绝不迷信,但他又坚决反对把宗教信仰统统归之于迷信。他认为把对上帝的信仰看作是江湖术士的戏法是愚蠢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即使它并不合理,也自有它不合理却能生存和发展的原因。

把宗教看成“意识”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显然比不分青红皂白只管把一切宗教信仰都一股脑抛入茅厕,或者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来得深刻,也比康德不加分析而且认为分析也是白费于是便把上帝归入不可知的领域去的作法来得科学。

宗教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上帝必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上帝又要包括一切,于是上帝便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重合,于是上帝=一切,而等于一切又=什么都不是。这样的逻辑虽然未必尽合黑洛尔本意,却让一切上帝信仰者痛心疾首,怒不可遏。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同样有一种容纳世界各国历史的宏大气象,而且于中同样有许多精辟的分析和妙论。虽然他的历史哲学的体系,在现代人看来, 不乏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之处,加之在他那样的时代对西方以外的国家尤其如中国一样的东方国家,收集各类必要的信息很不容易,这无疑更加深了他历史哲学的臆断成分。但这不影响他的远见卓识和奇思妙想。比如他认为, 在古老的东方国家,只有一个人即最高统治者是自由的观点,就很能一针见血,切中腠理。他对中国历史知之不多,但他对中国历史发展讲过的一段话, 确实值得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深思。他说:

“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①

又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复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②

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虽然语含讥讽,令我们内心生

① 引自《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Xi 页。

① 转引自《黑格尔小传》,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144 页。

① 转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 1993 年版,卷首语。

② 同上书,卷首语。

痛,但痛定思痛,并非没有启发。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讲演录》虽然是由他的学生整理而成,但因为这两部著作篇幅宏大,涉及人物、理论、流派众多,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和研究西方哲学史与美学史的必读之作。

黑格尔的《哲学讲演录》上自古希腊哲学,下及康德、费希特、谢林、汪洋恣睢,百态千姿。他作哲学史,不忘自己的体系,虽不忘自己的体系, 又能独具慧眼,妙论迭出。比如他分析斯宾诺莎的哲学方法时,对斯氏信中提出的一个命题十分赞赏,他说:

“斯宾诺莎有一个伟大的命题:一切规定都是一种否定”。对 这个命题, 他的解释是:“确定的东西就是有限的东西:对于任何东西,包括思维(与广延相对立)在内,都可以说,这是一个确定的东西,所以自身中包含着否定;它的本质是建立在否定上的。”①

黑格尔的哲学语言,无论如何,总是因为深刻而抽象,又因为抽象而晦涩,但那内涵,却是清新流畅的。所谓“一切规定都是一种否定”,实际上是一个体现了深刻辩证思维风格的命题。比如现代交通中的人行横道,设立人行横道,意在使步行人便于由此安全通过。人行横道是一个规定,但它又是一种否定。它否定了行人在规定之外横穿马路的方式。当然这不过是一个小例子,但举一反三,可以知人知事知情知理知法知术,诚所谓事虽异其理则一也。例如国家法令其实也是一种否定。正面规定,只许如此,否定了其他行为方式;反面规定,不许如此,则是否定的否定,肯定了其他行为方式。现代西方法学认定,凡法律没有禁止的内容,全属于自由行动的天地。又如人的存在,便是一种肯定,而人的存在又是对非存在物的一种否定。人的死亡,又是一种肯定,而它否定的正是人生——人的活的生命。凡专制者,便否定了别人的自由权力——他以别人为奴隶,而以自己为主人,但以别人为奴隶的肯定,又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否定。于是便在思辨逻辑上证明了费希特的命题:凡以别人为奴隶的人,他本人也是奴隶。再如定势思维,也是一种肯定,它否定了定势之外的内容。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二二不得五,三三不得十。但因为思维定势否定了定势外的内容,所以一旦夸大了定势的作用或为定势所束缚,又会妨碍人的创造性。斯宾诺莎虽然提出这样一个命题, 但他的哲学不以思辨见长,他的这个命题,一经黑格尔点化,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虽然研究范围小些,同样精深博大,思想精深,内容博大。他对美的本质的论述,对悲剧、喜剧和正剧的见解,对文艺典型的理论表述,无一不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对现代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新生与重建,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以他的悲剧理论而言,他认为好人杀死坏人,不能算作悲剧。坏人既然该杀,杀该杀的人,便合乎理性,无悲可表; 坏人杀死坏人,也不是悲剧,那不过是狗咬狗罢了,不但不悲,反而生喜。坏人杀死好人,虽然带些悲剧色彩,但不合悲剧本义,它所产生的情感效果主要是愤怒与不平。唯有好人杀死好人——因为双方的理想、意念、道德原则不一样而发生冲突,并造成悲惨后果,才可称为悲剧。比如,李逵打死李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4 卷,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00 页。

鬼便不是悲剧,林冲杀死陆谦又不是悲剧,就是陆谦杀死李鬼也不足称悲。但是,如果林冲杀了李逵或李逵杀了林冲,而且全不因为私欲而引起的,那么,就是悲剧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以《红楼梦》最合悲剧主旨,贾政并非不爱儿子,贾母并非对黛玉无情。虽爱儿子终于将儿子打个半死,虽对黛玉有情又差不多等于亲手将其逼上死路,其悲剧效果,触目惊心。好人本不应该杀死好人,但好人终于杀死了好人,而且恰恰是那些代表旧理想、旧人格、旧道德、旧规范的好人杀了代表新理想、新人格、新道德、新规范的好人—

—“将有价值的撕破给人们看”,于是,悲剧发生了。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固然并不合乎世界发展历史的实际,但其作为近代西方理性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意义自在,特别是他哲学体系中体现的思辨方法和见解,尤其价值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