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海岸

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沿海,生物作用有时对海岸起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珊瑚礁海岸,在珊瑚生长的速度超过波浪破坏作用的地方,生物作用成为海岸轮廓线变化的主要矛盾方面。另外,浓郁丛生于潮间带的红树林,也是中国南方海岸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珊瑚礁的分布基本上在北回归线以南,大致从台湾海峡南部开始, 一直分布到南海。作为我国珊瑚礁北界的澎湖列岛的 64 个岛屿中,差不多每个岛屿都有裾礁或堡礁发育。偶然侵袭的冷空气使气温降低到 16℃以下,会使珊瑚受到强烈的摧残。这里的珊瑚礁平台一般狭窄,但也有宽到 1 公里以上的。

裾礁在海南岛分布较广,雷州半岛上从水尾到灯楼角也相连成片。经放射性碳测定,雷州半岛原生礁的形成年代为 71 20±165 年。雷州半岛的珊瑚

礁平台宽约 500 米,文昌最宽可达 2 000 米,平台表面崎岖不平,有许多巨大的珊瑚群体组成圆桌状突起,并有很多浪蚀沟槽和蜂窝状孔穴。沟槽和海岸垂直,深由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边缘处甚至可达 2~3 米,从而使礁平台边缘呈锯齿状分布。

海南省大部分海岸的珊瑚礁属于侵蚀型,尤以岬角突出、海岸暴露的地方所受侵蚀最强。这种类型的岸段的水下斜坡大于 15°,斜坡上有许多直径达 1~2 米的礁块,坡脚下分布着莹白的珊瑚碎屑和珊瑚沙,在强潮作用下, 有些礁块被抛上礁平台,所以平台上散布着许多礁砾。侵蚀型珊瑚礁的广泛分布,是由于近代气候变化、气温有所下降所致。

此外,台湾的东、南海岸和附近的火烧岛、兰屿等地也有裾礁发育。广东和福建南部沿海有局部岸段也有珊瑚生成,但因有大量淡水和泥沙输出, 不利于珊瑚礁的发育。

水域辽阔的南海中星布有 190 多个岛、屿、滩、礁,分为 4 个群岛(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和一个黄岩岛。这些岛屿大多是环礁类型。

在南海盆地中出露海面的珊瑚岛上,碧海蓝天,白沙如玉,棕榈丛生, 椰林入云,自古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捕渔基地,岛上还盛产鸟粪层,尤以永兴鸟蕴藏最丰。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特有的盐生木本植物群丛。生长在潮间带的泥滩上,高潮时树冠漂荡在水面上,蓊郁浓绿,葱茏宜人。它的分布从海南岛一直到福建的福鼎,因受热量和雨量的影响,组成树种自南往北渐趋单纯,植株高度减低,从乔木逐渐变为灌木群丛。中国的红树林比赤道附近的红树林简单得多。如马来西亚有 43 种,而海南岛东海岸文昌一带红树植物仅有 11 科 18 种,树高可达 12~13 米。台湾和福建就只有 6 种,在泉州湾,最高的只有 2.2 米。红树植物种属中,只有秋茄可分布到北纬 27°20′左右的沙埕港中,而白骨壤只分布到北纬 25°31′,桐花树可分布到北纬 25°17′。

红树以淤泥滩发育最好,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有些接受冲刷而来的玄武岩风化壳细物质的海湾和潟湖,是红树林最繁茂的场所。这是因为淤泥物质具有丰富的有机物,有利于种子的萌发,而海湾条件没有强浪的侵袭,有

利于红树植物生长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