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每年带来的 2800 万吨泥沙堆

积而成的。从三水、石龙以下直达于海,面积约计 10 900 平方公里。这里原来是一个岩岛罗列的浅水港湾,由于海湾下沉的幅度较小,虽然珠江的输沙量只及长江的 21%,但三角洲向外伸展仍然很快,如磨刀门的灯笼沙每年外伸达 80~100 米,焦门与洪奇沥间的万顷沙每年外伸达 110 米。三角洲的冲积层不厚,一般只有 20~30 米左右,而三角洲上的孤山残丘很多,这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特色(图 27)。

珠江下游属于弱潮河口,河流泥沙受潮汐顶托后大多在口门外沉积,从而使陆地不断向外延伸,其速度每年约 80~130 米。人们适应这种情况进行围垦以增加土地资源,在三角洲沿江出海水道和海岸一带建设了一些垦区。这里的围垦方法是先沿着一条规划好的堤线抛石入海,使河口泥沙在堤线内逐渐淤积,不断地抛石使水下的淤积层不断加厚。一般成田要经过 4 个阶段: 鱼游、鹤立、脊卤和草埔——先是看见浅水区内出现了小鱼;继而长腿鹭鸶飞来水里觅食;其后则死鱼的残骸露出在淤泥上;再后地面长出水草即可逐渐进行人工种植了。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但也微有起伏。有的地方地势低洼,当地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把低洼地改为养鱼塘,把塘里挖出的泥堆成 4~5 米宽的基堤。基堤上种桑、甘蔗或果树。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十分科学,当地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和“果基鱼塘”。如基堤上种桑养蚕,蚕粪可作塘鱼的饵料,塘泥又是基堤上果、桑园的优质肥料。这样,堤上堤下,农、林、渔各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真是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