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

从东北平原沿着渤海湾狭长的滨海地带(习惯上叫“辽西走廊”)向西南,过了山海关就进入中国的另一个大平原——华北平原。这个平原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依燕山,西南至桐柏山、大别山,东南部在安徽、江苏北部大致以通扬运河与长江三角洲接界。整个平原延展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等 7 个省市境内,总

面积约 31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二大平原。

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逐渐向东冲积而成, 所以又称为黄淮海平原。整个平原以黄河为“分水岭”,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属海河流域,叫海河平原;南部属淮河流域,叫黄淮平原。

据研究,大约距今 1.3 亿年前,中国东部曾发生过被称做燕山运动的强烈地壳运动。这一地壳运动使今天的河北西部边境抬升成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脉,东部相应断层下陷,并为海水所淹没,当时的海岸线直迫太行山麓地带。到了距今约 7000 万年时又发生了一次被称为喜马拉雅运动的地壳运动。这时西部山地再次抬升,东部继续下沉,这种西升东降的情况至今仍未止息,所以在地壳升降转折地带经常有地震发生。

与此同时,从西部和北部山地、高原上流出来的黄河、海河及滦河等河流,挟带着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首先在山前堆积起来,形成一系列冲积扇。冲积扇所在处地势较高,一般海拔在 50 米以上,坡度较大,容易排水,对农业生产有利。河北、河南两省的一些古老城市大多分布在这条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带上。

由于黄河流经疏松的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最多,因此所形成的冲积扇规模也最大,地势也较高,并且横亘于华北平原的中部。这就使得整个华北平原的地势以黄河冲积扇为中心,向北、向南、向东微微倾斜。

冲积扇带的外缘是地势更为低平的冲积平原,一般海拔只有 30 米左右。在冲积平原的外围,即临近海岸的地方就是滨海平原,由各河流的三角洲相连而成。海潮和海浪向海岸堆积的泥沙对滨海平原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很大。这里的地势极为低平,地面高程都在 5 米以下,还留有不少尚未被泥沙填高的洼地。由于黄、淮、海等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超过了地壳下沉的速度, 使得华北平原不断的填充和扩大成巨大的冲积平原,并使海岸线逐渐远离太行山麓,不断向外延伸(图 25)。

华北平原上多低洼地,凡是冲积扇与冲积扇之间,河流与河流之间,都是地势比较低洼、湖沼较多的地区。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是海河平原低洼地分布的中心,著名的白洋淀、文安洼和大洼等都分布在这一带;黄河冲积扇的东缘与山东丘陵接触处,是黄淮平原另一个低洼中心,

山东西部著名的微山湖、东平湖等湖泊群就分布在这一带。滏阳河、子牙河与漳卫运河之间也是一片低洼地。低洼地区排水不畅,不仅易受洪水内涝威胁,而且因为地下水位高,干旱季节存在于地下水中和土壤下层的大量可溶性盐分,随毛细管水上升地表,积存于土壤中,易形成盐碱土。

洪水、内涝、干旱,特别是春旱以及盐碱、风沙,长期以来是华北平原最凶恶的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平原人民治淮河、战海河、改造黄河,已使平原面貌起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