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新春——迎年习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直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由于时期、地区和民族的不同,部分地区在扫尘前,还要举行祭灶仪式。

小年的祭灶活动送灶神上天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我国民间祭灶的日子,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等。

祭灶,是我国民间一项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在我国古代,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神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由于一般人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了,面目也黢黑。

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因此要敬供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的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在祭灶以后,我国古人还喜欢选择吃饺子的习俗,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在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5分,大小不同。

做糖瓜、祭灶是过小年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的精神放松,开始欢欢喜喜准备正式过年了。

[旁注]

火烧 流行于华北地区的著名小吃,扁圆如烧饼,分为无馅火烧与肉火烧,一般以肉火烧为多,但胶东半岛的火烧为无馅火烧。火烧多见于北方。肉火烧含馅似饺子,皮薄馅多,外酥里绵,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两种。在我国北方,在过小年期间,有吃火烧的习俗。

神龛 是放置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字。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神像龛与祖宗龛型制有别:神像龛为开放式,有垂帘,无龛门;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把灶神放在厨房内的神龛中。

荞面 是我国西北古老的食品,甘肃有大量种植,并且有很多种吃法。是甘肃陇南,陇东,陇西特产。是用荞麦面粉和水,和成面团压平后切制的细面条,煮熟食用。食用时加上各式不同的佐料。在我国的西北山区,人们在祭灶完毕后,习惯以吃荞面的习俗过小年。

关东糖 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也有人说它是用白糖加淀粉加水加淀粉酶酿熬而成。在关东的农村,过小年这天,人们习惯用这种糖制品用来祭灶神。

[阅读链接]

关于灶王爷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我国民间诸神中,灶神资格算是很老的。

早在夏朝,他已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有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总之众说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