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特殊的选官制度
宋代仕途中除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外,还有几种与前代不尽相同的制度,这就是荫补制、磨勘制、请郡制、祠禄制,以及与此相关的官阶、官衔、食禄等方面待遇。
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我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荫补制度实际上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
广义恩荫,是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称之为“恩荫”。狭义的“恩荫”特指宋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门荫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宋时被简称为“恩荫”。
宋代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宋代以恩泽而得官的不止于直系子孙,而且可以推到旁支、异姓,甚至于门客。所以一遇郊祀之年,就有许多人涌入官序之中。
宋代得荫补的机会有圣节荫补、大礼荫补、致仕荫补等。圣节荫补,每年逢皇帝诞辰一次;大礼荫补,每3年逢郊祀时一次;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明初沿袭元朝任子制,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荫一子以世受俸禄,称之恩荫生。
磨勘是一种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是指所有在官场任职的人,经过一定时期,都可以申请叙迁。经查明其资历与叙迁的规定相符,不需视其在职务上有何特殊表现,都可以逐步上升。简而言之,磨勘也就是古代公务员升迁任用所必经的考核过程。
宋代的磨勘很复杂,文官被分为“选人”和“京朝官”。选人是文官里面最低的一个阶层,分为四等七阶。而京朝官又被分为“京官”和“升朝官”,有资格上朝议政的叫做“升朝官”,秘书郎以下的小官员叫做“京官”。
范仲淹有句名言:“常调官好做,家常饭好吃。”喻已甘于平淡之意。常调官指的就是备选之人逐阶升迁的过程。选人须经过三任六考的磨勘,层层升上去。每任的任期为3年,每年一考,这个过程叫做循资。
备选之人从晋升到京官,磨勘期满之后,还要有人举荐,其官阶和职务必须达到一定的阶层,才有举荐的资格。其过程大致是:举荐人把自己所举荐的选人履历送到吏部的南曹。南曹是一个辅助性的机构,职能是审验选人的履历,如果认为选人符合规程,可以迁调,就把其履历整合成一份公文材料,送到上一级主管部门吏部的流内铨。流内铨经过审查,确实无误,再发回南曹,由南曹给选人出证明,然后呈交中书省经宰相审批。这个过程叫做“改官”。
选人是否能如愿改官,晋升为京官,会决定一生的仕途,整个审批程序极为严密。为了能够人尽其才,也为了掌握人事决策权,皇帝经常会对选人改官亲自过问。
在京朝官则由吏部审官院负责考核,每3年进行一次磨勘,评定政绩优劣,是否有过失。考核之后,审官院对不同官阶和爵位的人,根据各部门的职缺,拟出一份相应的任命或调动方案,然后送交中书省、枢密院审批,如果没有异议,即按拟订方案进行升迁贬黜。
高级官员及一些要害部门的人事任免,则由皇帝亲自审批,人员选拔和举荐由中书省和枢密院直接负责。
南宋末年,韩侂胄、贾似道等人担任宰相,在任用官员方面一手遮天,使得任选官员的磨勘制度,成了一纸没有任何实际效用的空文。
请郡是指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宋代高级朝臣,可自己申请到愿意去的地方任知州,借以休养。这是一种针对高级官吏的特殊优待办法,比如宰相因任职过繁或与同僚政见抵触,可以请求出任外藩。
祠禄是以道教宫观为名安置官员,给予一定待遇,以示优礼。最高级的称为某某宫使,用以安置罢退之大臣,次级为提举某处某宫某观,最低一级为监狱庙。这些官员都无实际职事。这种位置一般若不是自己主动陈请而得,就有包含贬降的意味。
北宋最初任宫观使者员额绝少。熙宁时,王安石执政,为安排反对变法者,规定宫观官不限名额,知州资序以上官即可派遣,并规定了任宫观祠禄官按不同级别应得的俸给和任期。
此制施行以来,员额不断扩大。至政和年间,祠禄官已近百员。宋钦宗靖康初年曾下诏罢去一批宫观官,宋室南渡以后,宫观不复置,只保留醴泉观使、万寿宫使及佑神观使3种宫观使。
南宋时期,士大夫流离失所,朝廷无官缺安置,于是许承务郎以上权差宫观一次;又有选入众多,无官缺可补,也破格给予岳庙祠禄。
寄禄官与职事官在宋代初期极为混乱,最奇特者,选人初授之官皆以幕职令録为名,而所任之职都与此毫不相干。例如有以京四路某县令为阶官,而实任河北路转运司公事;有以陕西路节度判官为阶官,而实任河东路某州州学教授。至宋神宗以后,才另定官阶之名,不与职事官相混。
文阶官每4年一转,无出身者为资转,有出身者可超资转,至奉议郎则仍逐资转。转至高级,即不按资而由特旨除授。武阶官略同,医官内侍官之阶官另有规定。
因此,宋人官衔中之某某郎,某某大夫,就是表明某资历等级,而且凡是科目出身的人加“左”字,无出身的人加“右”字。
宋代官员的寄禄官名称前大都加上“权”、“行”、“守”、“试”等字,以表示职事官与寄禄官的关系。凡除授职事官,都依寄禄官阶的高低,在寄禄官前加这些字。其中侍郎、尚书初次任职,必定担任“权”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试用期,然后升为真官,再正式冠以“试”、“守”或“行”字。
宋神宗官制改革,规定分行、试、守3等:凡官员的寄禄官高于职事官一品的,带“行”字;寄禄官低于职事官一品的,带“守”字;寄禄官低于职事官二品以上者带“试”字。
职事官相同而寄禄官前行、守、试字不同的官员之间,职钱也有一些差别,如御史大夫和六曹尚书,“行”字者每月职钱60贯,“守”字者55贯,“试”字者50贯。职事官与寄禄官相当的官员,则不称行、守、试,其职钱按“行”者发给。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一部分附加性官衔失去了实际意义,几乎变成了单纯的虚衔,但仍保留其爵和食邑。封爵和食邑都没有子孙世袭的规定。
[旁注]
任子 汉代高官子弟凭借父兄而得官的制度。高级官吏所享有的这一特权,明确地规定在法律条文中。除任子弟外,有时也可任孙、侄等亲属。任子弟的人数一般为一至二人,但也有不受限制的,如西汉时史丹的九子都以父任而得官。
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过“绝地天通”,获得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
流内铨 宋官署名。属吏部。掌幕职、州县官以下注拟、磨勘等事。自964年以后,改由吏部以外的官员主管,凡京官均归中书注授;节度判官以下的幕职州县官,才由吏部流内铨按资格注拟差遣。1080年,改吏部流内铨名为尚书吏部,官制改革后,再改为吏部的侍郎左选。
枢密院 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主要掌管军政。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士大夫是我国社会特有的产物,“士大夫”出现于战国,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阅读链接]
宋代以磨勘制度选任官员,但不同时期却有着天壤之别。最著名的例子是柳永。柳永登第后,成了选人,经过三任六考,磨勘期满,却在晋升京官时被吏部卡住了。原来宋代的磨勘制度对年龄有明确规定,凡年满七十者将不再进行磨勘,仕途到此完结。
所谓苦难造诗人,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最后成为宋代词坛“婉约派”词人中的一大词家,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