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剧博采众长走向成熟
1981年5月,黑龙江省文化局举办了全省龙江剧观摩研究会,成立黑龙江省龙江剧研究会,并进一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龙江剧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从事龙江剧实验的指导思想。
自1982年开始,出现了一批新的实验剧目。其中的《皇亲国戚》,在唱词运用中突出了二人转“篇”的运用;在表演中突出了二人转的手绢功、扇子功;在音乐中以“花四平”为基础。
对女腔、男腔、男女分腔、板式等做了系统的尝试。还在《张飞审瓜》、《结婚前后》、《花子巡按》等剧目中作了不同程度的实验。这时,各个龙江剧实验剧团都更加注重把握住母体的艺术特色,突出剧种个性。
从那时开始,逐渐对音乐唱腔进行了规范,确定“四平调”、“穷生调”为主调,规范成“四平调”腔系和“花四平”腔系两个腔系,并且以此确定了以主调贯穿、连接,融合辅助曲调,并赋予曲调慢、中、快、紧、散的板式变化,形成一个板腔体与曲牌连缀体相结合的音乐体制。
还提出了定腔、定调、定板式和定过门这“四定”的音乐创作方法,使龙江剧唱腔音乐向规范化的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
在表演上,龙江剧深入地发掘二人转、拉场戏的表演手段,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长处,并积累各行当的表演程式。在舞台美术方面,运用以虚代实、以简代繁和夸张、点缀、渲染等手法,结合黑龙江的风土人情,借鉴民间剪纸、版画技巧,进行创新,体现时代风貌及粗犷、质朴、凝重的地方风格。
从艺术特点上来说,手绢功是龙江剧表演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程式动作,来自于二人转,但又有新的发展。如《皇亲国戚》中的杏花出龙江剧场,随着音乐的节奏先抛出一个回旋绢,表现了她小鸟出笼般的喜悦心情。
扇子功源自二人转,但比原来更为夸张,如《张飞审瓜》中张飞的扇子造型特大,表演中运用了许多大抛扇、立抛扇等动作,突出了莽张飞的性格。
龙江剧的道白分乡音白、普通白、韵白三类。乡音白以当地方言音韵为准;普通白则为带有节奏变化的普通话;韵白为配的音乐伴奏,具有朗育吟咏性质的念唱。此外还有一种两三句至七八句不等、带有韵脚的“说口”。
在舞台美术方面,龙江剧主要是吸取了京剧和评剧的长处,虚实结合,既有实景,又有象征性、装饰性的设计。服装上走的是京剧的路子,但又有所改革。根据剧情和所表现的时代的需要,对服装的样式和纹样作了适当的修改。
龙江剧的音乐唱腔属曲牌联套和板式变化的综合体,音乐大多从二人转、拉场戏中发展而来,逐渐形成了“四平调”腔系、“花四平”腔系两个腔系,完成了男女分腔。唱腔以主调贯穿联结,融合有亲缘关系的辅助曲调。有慢、中、快、紧、散等板式。
在音乐结构上,龙江剧有些剧目是联曲体和板腔体的混合体,也有的是单用联曲体。唱腔则主要有“四平调”和“盘家乡”两个,此外还有从“四平调”演化而来的“花四平女声主调”和“花四平男声主调”。
“四平调”善于抒情,叙事、绘景,上下句结构,带甩腔,其辅助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架”、“哭糜子”等。龙江剧的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二胡、琵琶、笛、笙、扬琴等为主,配以提琴、单簧管等西洋乐器。
龙江剧音乐唱腔的结构形式,确定了以群众熟悉的“四平调”、“盘家乡”为主调,选用“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打枣调”和“哭糜子”等曲牌为辅助曲调。音乐唱腔的结构形式是以主调贯穿、连接、融合辅助曲调的板腔体戏曲音乐形式。
龙江剧的表演,粗犷、俏美。有异于京剧大戏。它是在二人转、拉场戏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大秧歌等东北民间舞蹈,借鉴和吸收兄弟戏曲剧种的一些表演程式,糅合、提炼、创新,逐渐积累了一些表演手段。
尤其是“手绢”、“扇子”、“秧歌步”的运用均有独到之处。表演动作歌舞性强,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特色。其历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寒江关》、《春灵庵》、《双锁山》、《俩新媳妇》、《结婚前后》、《张飞审瓜》、《皇亲国戚》等。
龙江剧的角色行当来源于拉场戏,通过借鉴京剧、评剧等剧种的角色行当特征,逐步实验,创建出了自己的角色行当体制。最初开始的时候,以拉场戏《寒江关》、《五姑娘》中的分行,来进行实验。
后来,根据实践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一些具体的指导方针。按照这些指导方针,在龙江剧的第一批传统实验剧目《寒江关》、《双锁山》、《春灵底》当中,既继承运用戏曲固有的行当表演方法,又不死守行当,而是能够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出具有龙江剧地方特色的角色行当。
如在《寒江关》一戏中,演樊梨花,改武扮为文扮,突出了“思夫忧国”的复杂情感,虽是青衣应工,亦兼有刀马旦的架子相;演姜戌,则是武扮道袍丑,既诙谐、幽默,又不失大将风度;演小姐的贴身丫环,虽小花旦应工,又不失战场上武旦表演的气质。
在现代戏《天鹅饰新装》、《李双双》、《死心眼》、《龙马精神》、《三世仇》、《千万不要忘记》等剧的行当实验中,让行当服从表现现实生活,又从反映现实生活中发展行当,使行当带有时代的和地方的特色。
如在《李双双》一剧中,塑造李双双形象,运用青衣质朴大方和彩旦粗犷、泼辣、火爆的外化特点,表现李双双忠诚纯朴、爱憎分明、敢说敢做的性格。
20世纪70年代末期,龙江剧团进一步开拓了角色行当的实验,在重点剧目《双锁山》、《春灵庵》、《俩新媳妇》、《结婚前后》、《皇亲国戚》、《张飞审瓜》的实验中,生、旦、净、丑的行当化表演又前进了很多。但整体而言,角色行当的实验仍是文戏多,刀马花旦的表演还是仍然基本处于对打中的架子活。
在角色行当方面,龙江剧有生行、旦行、净行和丑行。其中,生行又可以分为老生、文小生、武小生、穷生。
生行中的老生大多扮演年龄大的男性角色,如现代戏《千万不要忘记》中的丁海宽,穿中山装,粘黑胡,动作深沉稳重,演唱唱腔浑厚洪亮,为人耿直正派,塑造的是一个基层中年干部的形象。
文小生多扮演刚直正派、儒雅潇洒的男青年形象。如《春灵庵》中的梁山伯形象,穿道袍,持招扇,走圆场方步,伴以“水袖腕花”,表现其举止大方、文雅洒脱的风度。
武小生多扮演能征善战的男青年。如《双锁山》中的高君保,穿着白色大靠,或穿白色改良靠;跨马持枪,急行时走圆场快步;观景抒怀时则走十字步,动作敏捷、姿态优美,感情浓郁热烈。
表演时运用京剧的“把子功”和二人转的舞蹈结合,边打边唱,边唱边舞。对打时文武场伴奏。文场时唢呐吹“黄河套”曲牌,武场把京剧打击乐点和秧歌锣鼓套子结合起来,气势宏伟,形成一种龙江剧独有的武生表演风格。
穷小生多扮演穷苦的青年书生和劳动青年。如《皇亲国戚》中的憨郎,他穿紧袖裤褂,扎腰箍;用大嗓唱,声音多带有哀叹,表现悲愤深沉;走十字步、圆场步、后踢步;时而矫健舒展,时而则沉缓情抑。通过这些唱、做的表演形式,塑造出这位遭遇难辛、朴实善良、未涉世事的古代劳动青年的形象。
龙江剧中的旦行有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花旦、彩旦、老旦几种角色。
青衣在剧中多扮演端庄大方、心慈面善的中、青年妇女形象。如现代戏《蝶恋花》中的杨开慧,梳短发,穿长衫;唱念急缓相间、刚柔相济;行动稳健庄重,表情含蓄沉稳,而且柔中见刚,沉中见烈。通过这些表演,塑造出这位坚定、沉着、文静、智慧的革命先烈的形象。
花旦在剧中多扮演热情单纯、生动活泼、胆大心细的少女形象。如《双锁山》中的秋香,梳大头,戴面牌,穿战裙、战袄;走快步、碎步、云步、拧步、十字步、前踢步、后踢步,并交替变换;手绢时抛时转;单腕、双腕、五花腕随时变化;唱念婉转甜脆。用这些穿戴、动作、声音,塑造出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而又具有土色土香韵味的古代少女形象。
闺门旦在剧中多扮演年轻貌美、聪慧和善的闺阁淑女形象。如《奇冤良缘》中的孙翠兰,梳大头,穿裤褂,步法稳重,表情含蓄,大嗓唱念,刚柔相济,并常以水袖的掸、撩、抖、片等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刀马花旦在剧中多扮演文武兼备、性格豪爽、感情丰富的青年妇女。如《双锁山》中的刘金定形象,她梳大头,穿帔,后装饰大难鸡翎尾,穿改良靠。持枪跨马,走路常用圆场步、三步半、十字步、前踢步、后踢步,变化多样。肩腕动作常用抖肩、压腕、翻腕、五花腕,随时变换。唱念时高亢激越,时而深沉低回。
武技表演以二人转舞蹈为基础,借鉴京剧、评剧的武功,融汇武术技巧,舞中有打,打中带舞,打舞结合,边舞边打边唱,和声、动作、情于一身,别具一格。结合运用这些戏剧表演手段,塑造出文武兼备、英武豪爽、感情丰富的古代女英雄形象。
彩旦在剧中大多扮演能说会道、随机应变、泼辣粗俗的中老年妇女形象。如现代戏《李双双》中的压塌炕,《结婚前后》中的夏大妈,穿现代裤褂。
出场时双手弄绢,拱肩,做五花腕动作,两眼乱转;走路时用三步半、前踢步、后踢步、左右踢步,招扭捏捏、摇择摆摆。念白时多用“套子口”,声音时大时小,油腔滑调。通过这些表演,表现压塌炕和夏大妈泼辣、粗俗、油滑的性格。
老旦在剧中大多扮演老年妇女的形象。如演《春灵商》中的老尼姑,穿大油衣、披坎肩、扎腰包;走路用前踢步、后踢步;唱念则采用宽阔、苍老、刚烈之音调,以塑造这位老年妇女深沉、朴实、庄重的人物形象。
龙江剧中的净行,多扮演粗犷豪爽的男性人物形象。如演《张飞审瓜》中的张飞,穿短官衣,以二人转中“扭”的韵律来走十字步、三步半;并用前踢步、后踢步,以及耍扇、舞袖、持髯等技法和动作,表现张飞粗中有细、爽朗豪放的性格。
龙江剧中的丑行有文丑和武丑两种。文丑在剧中大多扮演油滑、刁钻的县令、纨绔公子、穷酸秀才、小店主等形象。如《刘三姐》中的三个秀才,穿道袍,扎丝绦;走路用跨步、颤步,身段摇晃轻飘不稳;念白时多用“套子口”、歇后语,油腔滑调。还常以眼神传情,表现其狡黠轻浮的性格。
武丑在剧中多扮演机灵聪慧、热情大胆、勇敢善战、幽默滑稽的男青年形象。多穿箭衣、道袍、穿打衣裤、小开甲。表演时动作灵活,反应敏锐,表情多变,步法轻盈,唱少白多,多用“套子口”,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如《樊梨花挂帅》中的姜戌,《双锁山》中的王凯等角色。至此,龙江剧戏曲艺术已完全定型和成熟。
[旁注]
四平调 由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接壤地区的一种民间花鼓演变而成。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的,有人便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有人认为,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
张飞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据水断桥、义释严颜、大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后来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
二胡 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
扬琴 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和“蝴蝶琴”。扬琴是我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具有音量宏大、刚柔并济的特点。其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李双双》现代剧目,剧情为李双双和孙喜旺是一对夫妻。喜旺当记工员时投机取巧,被双双揭发。李双双被群众选为妇女队长。喜旺一怒之下离家去搞运输。在双双领导下生产队喜获丰收。喜旺非常惭愧,放下架子回家与双双团聚。
梁山伯 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中的男主角。历史上考证确为真人,曾出任过地方官。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多年,后发现祝英台为女儿身。祝英台被许配于马氏弟子,梁山伯抑郁而终。后来祝英台在出嫁路上遇梁山伯墓,墓开而入,合而为一。
《双锁山》又叫《俊保招亲》,剧情讲述了宋太祖征南唐。高怀德命儿子俊保探山,到双锁山后,见女寨主刘金定题诗,自言学武下山,拟与俊保成婚;俊保怒而将诗削去。金定闻报下山,与俊保交锋,随后用法术多次把俊保擒住,最后俊保乃允婚。
县令 古代官名。我国古时一县的长官,在周代时称为“县正”,春秋时代则称为“宰”、“尹”、“公”等。秦汉时,县拥有万户以上者称“县令”,不满万户者称为“县长”。唐代时县设令,但无令长之分。宋代及明清时期称为“知县”。
秀才 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于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时期,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至明清时期,秀才专指府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阅读链接]
2013年,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赴兰西县,开始新一轮的“送欢乐到基层”演出活动。演出团先后在兰西镇、北安乡、红光乡、康荣乡、长江乡进行了精彩的演出,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热烈欢迎。
这次演出以歌唱祖国,展现龙江的地域特色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主题。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调集精兵强将,表演了开场歌舞《欢庆》、民族器乐合奏《扬鞭催马运粮忙》、龙江剧歌舞《龙江姑娘火辣辣》、歌曲《关东风》等精彩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