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阜新蒙古剧的昌盛

1979年,阜新蒙古剧又迎来了春天,佛寺、大板、沙拉等乡又相继恢复了民间蒙古剧队。阜新蒙古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剧中音乐也进入了发展阶段,不限于几十个曲子,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唱段的感情色彩,变化无穷。

如《乌云其其格》、《闹分家》等剧中用了20多支曲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个时期先后排演了《王子争亲》、《乌云其其格》等剧目。

1984年2月,阜新蒙古剧批准认定成为我国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从此,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为了蒙古剧的发祥地。

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以文件形式正式认定阜新蒙古剧是我国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并写进了中国戏曲志。指出“蒙古剧的出现,标志着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新发展,不仅填补了蒙古戏曲空白,而且丰富了祖国戏曲艺术。”

阜新蒙古剧被国家认定后,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支专业蒙古剧队,组建了蒙古剧创作室。先后创作、排演了新剧目《海公爷》、《蒙乡烈火》、《满都海皇后》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先后到北京、沈阳、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以及昭盟、兴安盟等地演出,行程达三万千米,演出260多场次,观众达25万人次。

1985年11月,蒙古剧《乌云其其格》作为阜新蒙古剧的代表剧目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剧种调演,获得了文化部奖励。

那时,阜新蒙古剧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剧中选用了好来宝、书曲、安代、民乐曲等,优美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歌连缀的戏剧音乐体类。它将各种艺术门类的艺术个性融入戏曲表演中,形成了蒙古剧独有的艺术特色。

阜新蒙古剧以“道拉乎”、“西鲁格勒乎”、“布吉格勒乎”、“都日斯勒乎”、“闹木那乎”“歌”、“舞”、“诗”、“扮”、“武打”,作为自己的表演手段。

“道拉乎”即唱腔在一出蒙古剧中用一个主旋律,根据剧情需要将民歌连缀起来,区别于民歌大联唱,形成了阜新蒙古剧的特色:

歌醉人、腔迷人、声感人、情诱人。

“布吉格勒乎”也就是舞蹈,蒙古剧的舞蹈吸收了查玛舞中粗犷的风格和安岱舞中刚柔相济的特色,同时也将生产、生活、礼仪的动作舞蹈化。如挤奶、骑马、射箭、献哈达、摔跤、绣荷包等。

阜新蒙古剧的“西鲁格勒乎”也就是韵白,从胡尔沁说书和好来宝的丰富语汇中吸取营养,从民歌的海洋中捞取珍品,从繁星般的谚语、歇后语、成语、书曲、民间绝话中摘取灵光,使蒙古剧的念白、对白诗歌化。

“都日斯勒乎”是扮演的意思,蒙古剧的扮相、化妆接近话剧。蒙古剧的个性是说话不拿腔拿调,笑无假笑,哭无假哭。

“闹木那乎”也就是武打,蒙古贞部落以剽悍善骑射见长,所以凡是历史题材的剧目都离不开骑射。舞台上骑马的动作和京剧、评剧不一样,它的步法多样,有原地动作,也有行进间动作。讲究以虚代实,如无马而有鞭,有弓而无箭。

阜新蒙古剧的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以高音四胡、低音四胡、马头琴为主,配以捧笙木管、九音锣、横笛、二胡和提琴。有时也用三弦和烘托气氛的蟒号。武场有立鼓、大跋、大锣,配以小鼓、小铰节奏乐器有叮沙、木鱼,有时还用串铃。

在语言上,阜新蒙古剧采用了蒙古族谚语、格言、成语、典故和歌谣等民间文学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创作上不局限历史体裁和民歌故事体裁,同时还大胆尝试了新的反映现代农村改革的体裁。如《一筐葡萄》、《两个儿媳》等。

阜新蒙古剧根植于大众,剧目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又反映民族风情习俗。阜新蒙古剧有它独特的艺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是阜新蒙古剧生命力所在。

此外,蒙古贞有一批优秀的阜新蒙古剧创作队伍,如图力古热、那木汗、丁振阳等都是蒙古贞著名的蒙古剧作家。

阜新蒙古剧创作题材已由最初的叙事民歌、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革命故事题材,发展到了后来的现代生活题材,反映改革开放、歌颂农村改革成果的生动故事题材,深受群众欢迎。

[旁注]

好来宝 是蒙古族曲艺曲种,用蒙古语演唱。好来宝在蒙古语中意为“联韵”,也就是各句唱词的头一个音节谐韵,所以又称为联头韵。有的则将好来宝译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其表演特点与汉族的数来宝和莲花落近似。

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它起源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库伦旗,已流传了数百年。其表演形式为: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

笙 是我国的民族单簧气鸣乐器,也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古代八音乐器之一。笙的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

横笛 即笛子。相传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宋代以后,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圆润,独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现力丰富,所以深受人们喜爱。笛子种类主要分两种,因为这两种笛子分别为昆曲和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习惯上称为“曲笛”和“梆笛”。

乌力格尔 蒙古语意为“说书”,俗称“蒙古书”、“蒙古说书”、“蒙古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区。其内容多是传说故事和史书演义,如《格萨尔》、《江格尔》、《三国演义》等。

[旁注]

为了让蒙古剧能更好地传承下去,阜新市从2003年开始,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组织、扶持、发展新的蒙古剧团,调动蒙古剧创作人才和优秀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阜蒙县文化部门也组织蒙古剧调演活动。在蒙古剧调演的影响下,每年都能创作出一部获得金奖的蒙古剧作品,如《砸斗》、《巧计》、《打工归来》、《水草情深》、《巴特尔的婚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