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喇叭戏不断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海城喇叭戏开始获得了新的发展。当地海城喇叭戏民间艺人,编演配合土改欢庆解放的小演唱进行街头演出。
专业文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共同创作了以海城喇叭戏“茨儿山”曲调填词的《翻身农民庆解放》和以《傻柱子接媳妇》曲调填词的《王二嫂过翻身年》等小戏传演全省。这一时期创作的海城喇叭戏剧目有《光荣灯》、《全家光荣》等。
1953年,著名海城喇叭戏艺人高德震等赴安东,即后来的丹东,参加辽宁省民间艺术汇演。
高德振,艺名“高老太太”,他15岁时便能演唱喇叭戏,曾在海城、营口、沈阳等地表演喇叭戏。
在这次辽宁省民间文艺汇演中,高德振演出了喇叭戏《王婆骂鸡》、《打枣》,其中,《王婆骂鸡》获得了表演一等奖、剧本整理改编奖,随后在省、市、县广播电台录音播出,喇叭戏在辽南地区也逐渐引起了关注。
此后,一批文艺工作者,先后对海城喇叭戏进行了调查、采访、挖掘、整理工作。经过整理的《王婆骂鸡》、《梁赛金擀面》、《打枣》、《双拐》、《锔大缸》、《傻柱子接媳妇》等传统剧目及部分音乐、唱腔,先后在省、市、县文艺刊物刊发。
还撰写了有关海城喇叭戏的一些理论文章亦陆续在省、市、县各级文艺刊物及报纸上发表。《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分册亦将海城喇叭戏列入条目,加以介绍。
1958年,将喇叭戏正式定名为“海城喇叭戏”。
海城喇叭戏作为辽宁的四大地方剧种之一,以当地民歌为基础,吸取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它的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高亢,节奏性强,适于载歌载舞。
海城喇叭戏的角色大致为生、旦、丑三行。因其剧目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在上述三行中,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艺人除必备唱、做、念、打四种表演功夫和口、手、眼、身、步五种基本技术方法外,还须练就跷功和亮相两种基本功。
民间喇叭戏艺人均善于踩高跷,虽不要像高跷艺人那样在跷上扭、浪、逗、耍翻、腾、跌、匍等特技,但也需要练出走、跑、站、摆、扭等过硬本领。
由于海城喇叭戏表演特征是动作的节奏性、舞蹈性极强,一举一动锣鼓节制,举手投足以打击乐相配合练就表现各种人物,各种姿态的亮相,表现出海城喇叭戏表演的特殊功力。
在表演上,喇叭戏有时念白与说唱都很少,更多的是靠肢体语言来表演。如,著名艺人宋殿槐在《铁弓缘》中表演的“挂画”,堪称一绝。
画分四张,挂法各异。表现钉钉子时,宋殿槐做出用胳膊夹画、用嘴叼画、用手托画等虚拟动作,挂上画后,又用“回头望月”、“金鱼摆尾”等身段来观察画挂的偏正高低。
这段戏足足表演30多分钟,没有一句唱词念白,单以形体语言展示“挂画”过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即兴表演”是喇叭戏表演特点之一,也是衡量喇叭戏演员表演功底和戏路宽窄的尺度。著名艺人于景新在《铁弓缘》中饰演史文,他想出门,家丁问他:“大爷您是骑马还是坐轿?”
他回答说:“我骑马怕掰裆,坐轿嫌闷得慌”。
于是,两个家丁把抬大鼓的扁担抽出来扛在肩上,史文一蹿高偏坐在扁担上,由两家丁抬着绕场走了两圈,称之为“坐杆轿”,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海城喇叭戏有一套较完整的表演程式“浪三场”,它是以头一段看“手”,第二段看“扭”,第三段看“走”而得名。不少艺人各有绝活。
如老艺人宋国权在演喇叭戏《傻柱子接媳妇》时,每到高潮,便用头皮推动头上的毡帽上下跳动,前后挪动,并配以“傻相”、“冷哏”,人称“活帽盔”。
海城喇叭戏的传统剧目,多为反映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的“三小戏”。其中,有一部分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编成的。如《茨儿山》、《神州会》、《摔镜架》、《合钵》、《梁祝下山》、《双拐》等。
另一部分由取材于元明传奇及其剧种,但又撷取了其中跟劳动人民生活有关的一折,如根据“弋阳腔”目连戏第十六折改编的《王婆骂鸡》;从明代传来“钵中莲”里采其“补缸”一折,发展为《锯大缸》,也叫《白草山》;从山西梆子《牧羊记》中所选取《杏花春》一折,整理改编为《小放牛》,剧情具有情节简单、词语朴实、通俗易懂的特点,雅俗共赏,为当地人所喜闻乐见。
后来,经专家在海城地区挖掘,整理、改编《王婆骂鸡》、《打枣》、《梁赛金擀面》等海城喇叭戏传统剧目有22部,创作新编剧目《夸庄稼》、《会亲家》、《偷驴》等24部。其中,《王婆骂鸡》、《夸媳妇》等戏在省、市文艺刊物发表,并在省、市、县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梁祝下山》被选入《中国民歌选》。
海城喇叭戏自形成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先后涌现出许多的著名艺人,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的高云清、高凌霄、杨国志、丁香花,以及后来的李立德、徐广金、陈宝金、李作福、高德震、李凤棠、宋殿槐、姜洪文、王兴忍、宋长德、孙宝森、董永清等。
这些人个个身怀绝技,名震一方,为海城喇叭戏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耿庄人高云清自幼喜爱歌舞。长大后他到牛庄一家山西人开的“烧锅”打更看门。
由于他长于交际、聪敏好学,在商号间频繁往来,很快学会了许多山西剧目及江淮一带的民歌小曲。他兼取各地艺术之长,先后把《王婆骂鸡》、《打枣》等山西剧目移植到海城喇叭戏中。
在《王婆骂鸡》中,高云清把带有山西口音的数唱部分改用东北当地语言数板,然后将甩腔拉长,赋以当地的唱腔韵味,再调整节奏,增强曲调的跳跃性,以便适用于海城喇叭戏载歌载舞的演唱习惯。
李立德艺名“胎里坏”,出生在河北,后来来到海城,落脚岔沟乡庞家店村。不久与村中被称为庞大老爷的庞文翰商妥,办起了戏班,这就是后来誉满辽南的庞家班。
《顶灯》就是“胎里坏”所领衔的庞家班的看家戏,剧中描写了一对农村夫妇,男的叫张起三,女的称李氏,男耕女织和睦相处。
一日张起三将妻子纺线卖的钱,带进赌场输光,妻子得知怒不可遏,罚他跪着头顶一盏灯,三拜九叩,几番刁难和嘲弄后,张起三憣然醒悟,夫妻言归于好。
“胎里坏”每演《顶灯》之前,故意把脑袋剃得溜光,将一个粗瓷兰花的大碗,装进半碗沙子,搓着手指粗的黄纸捻子,再添上油点着,放在头顶上,给其妻磕头作揖、走矮子、拿大顶等百般折腾,灯碗始终在头上纹丝不动。
在台上表演达到高潮时,“胎里坏”顶着灯还要钻席筒三进三出,油不洒,灯不灭,每演到此,全场观众报以掌声,惊叹不已。
由于海城喇叭戏的演员多为半职业性质的民间艺人,所以,海城喇叭戏的职业班社较少,海城最早的戏班子叫秀甲峪戏房子。这个戏房子是海城秀甲峪村村民张万荣从唐山招收来许多小孩,办起的一个戏班,成天教戏、吊嗓、操练武功。
秀甲峪戏房子成立后,培养出了不少高水准的演员,知名艺人张宝庆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次,张宝庆在演出《拉马》时,遇到一位演杨八姐的男旦,男旦故意在报菜名时,要吃戏文中没有的“爆炒茧蛹”,想让张宝庆出丑。
张宝庆却不慌不忙地唱道:“军爷要吃茧蛹也不难,海城县八岔沟有栗子园。家家户户都养蚕,现扒壳、味道鲜,给军爷炒上两大盘……”
结果,不但没有破坏剧情,反而增色不少。从此,这段唱词成为《拉马》的固定戏文。
另外,“老十四红戏班”、“牛庄乐班处”、“老王洪戏班”也是海城喇叭戏较为著名的戏班。其中,“老十四红戏班”的班主老十四红原名范荣武,专工老生,他在“搜杯”一折戏中饰莫成,唱到悲伤之处,泪流满面,两筒鼻涕来去自由,常为众人赞赏。
有一次,营口修建楞严寺时,曾特邀老十四红戏班前去演出,当时名家荟萃,四家班社对台献艺,大唱七天,获得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海城地区的文化活动日趋兴旺,大部分乡镇成立了业余剧团,并纷纷组建高跷队,均根据条件编排上演海城喇叭戏部分剧目及唱段。
1970年开始,海城各地为配合当时形势的发展,先后创作演出了海城喇叭戏《争板》、《一碗深情水》、《难逃法网》、《夸媳妇》、《会亲家》等30余出现代剧目。
这些剧目不同程度地借鉴、吸收了当代戏曲的表现手段,从音乐、表演、导演、舞台美术等方面极大充实了海城喇叭戏,使这一剧种的表现能力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颇受观众喜爱和欢迎。
[旁注]
《王婆骂鸡》戏曲传统剧目。剧情为农民李七出外赶集,李妻在家偷食邻家王婆芦花公鸡一只,王婆失鸡,在街上怒骂。李七归来见锅内还有鸡骨头数根。孩子说出真情后,李怒欲休妻,王婆知道后训李妻,劝李七。李七赔了鸡钱,夫妻才言归于好。
弋阳腔 戏曲的一种声腔。简称“弋腔”,是宋元时期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最晚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繁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
《铁弓缘》又名《英杰烈》。描写明代少女陈秀英被总兵石须龙的儿子石伦仗势逼婚,陈母颇有武功,将他打跑,恰遇石的部将匡忠劝解。匡忠和秀英一见钟情,订下婚姻。石伦嫉妒,陷害匡忠,陈秀英女扮男装逃走,最后与匡忠阵前重逢而得团圆。
《小放牛》是流行于河北民间的歌舞小戏。是民间歌舞小戏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内容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留难的对答情景。它由4个乐句组成,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曾流传全国各地区,且常被融于戏曲音乐之中。
烧锅 指酿酒的作坊。烧锅酒也就是如今的蒸馏酒,东北是我国烧锅酒的发祥地。烧锅酒是从炼丹技术发展到蒸馏酒后做成的一种小烧,其原料是产自东北的纯质高粱、大米、小麦等,再配以质地优良的水或深山中的山泉水酿造而成。
数板 我国戏曲曲式所有的一种板式,只念不唱,有节奏,以板击拍伴奏,念词的句式和韵脚与唱词基本相同,篇幅长短不定,在戏曲中一般由丑角使用,有时在唱段中也夹用数板,之后再接唱腔。在我国岭南地区也称这种数板为“数白览”。
楞严寺 位于辽宁省营口市新兴大街,它始建于1922年,是倓虚法师多方募化经费在原佛教宣讲堂旧址上建成的。寺院呈规则长方形,占地8036平方米。是辽宁省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
[阅读链接]
插科打诨、滑稽搞笑是海城喇叭戏表演的一大艺术特色。早期的剧目多是民间艺人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多以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三小戏”为主。
有的夸大其词,自我嘲讽,也有不少即兴的表演和说口。不但把很多民间的笑话搬到戏里来,也常把生活中的说笑搬到戏中变成人物的对话。
喇叭戏演员肢体的表演也是形成幽默性的重要因素。如有些老艺人表演的绝活“活帽盔”、“吃拳头”、“顶灯”等,最能体现其幽默风格及喜剧化表演。这使得海城喇叭戏的表演更能贴近百姓,使观众得到心理上的更大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