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戏迎来新的大繁荣

1978年后,瓦房店市的辽南戏艺术又有更大的发展。1979年,成立了以演辽南影调戏为主的复县民间艺术团,先后演出大型古装辽南影调戏《墙头记》、《画皮》、《意中缘》等节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1983年至1985年,复县评剧团创作和演出大型辽南影调戏《加林与巧珍》、《少女泪》,分别在大连市第一、二届艺术节上夺金揽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1991年开始,摄制辽南影调电视剧《山这边·海那边》、《王罗锅卖海蛎子》、《山妹》、《为官一任》,在各电视台播放,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并多次获奖。

1991年之后,由瓦房店市文化馆组织创作和演出的辽南影调戏《路遇》、《卖马》、分别获奖。

1999年11月,为了发展辽南戏艺术事业,正式成立了瓦房店市辽南戏剧团,瓦房店市辽剧艺术事业又有一个新的飞跃。先后瓦房店市辽剧团创作和演出大型现代辽南戏《姜云胜》和《潮满月圆》。

其中,辽南戏《姜云胜》是根据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姜云胜的事迹编写的。其剧情梗为:为加速开发小区建设,姜云胜触犯了个别人的利益,遭人报复,连累了家庭,儿子离家出走,妻子与他反目,女儿处在两难之间,姜云胜抱怨妻子儿女不能理解自己,本来温馨的家庭处于冷战的状态。

当不明真相的乡亲们要将他埋在施工的地基里时,妻子却又毅然扑在他的身上,挡住了恶人的石头。姜云胜想趁此机会与妻子缓和矛盾,妻子却甩手而去,依然不跟他说话。

姜云胜理解了妻子的辛酸和甘苦,半夜下班拖着带病的身体帮助妻子抢扒苞米,妻子终于被感动落泪,全家人和好如初。

没有了家庭的牵绊,姜云胜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理解与支持。干群一心,终于使小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姜云胜》一剧取材于真人真事,却没有落入一般好人好事的创作俗套,而是将剧情设计得环环紧扣、动人心弦,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感人泪下。

唱腔设计利用辽剧独有的婉约动听、善于抒情的特点,将人物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进入了21世纪,辽南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辽宁省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唱腔优美、委婉动听、风格独特、行当齐全,深受辽南地区群众的喜爱。

而且,辽南戏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绩。除了辽宁省的大连瓦房店辽南戏剧团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屡出精品屡屡获奖外,辽宁的另一个盖州辽南戏剧团也演出了许多精品。

如盖州辽南戏剧团演出的现代戏《半庙沟》、古代戏《龙凤镜》、《望儿山》均在省艺术节中获奖,《半庙沟》曾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的演出,也获得好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把区别于评剧,也区别于吉剧、龙江戏的辽宁地方剧种的发展推向一个新水平、新阶段,2002年,辽宁省文化厅决定将“辽南戏”改名为“辽剧”。

辽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方面,辽剧音乐为板腔体,唱腔丰富、板式齐全、曲调优美、通俗流畅、地方韵味浓郁。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活,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欣赏需求,在确保剧种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辽剧音乐也经过了重大改革。

如原唱腔中“女腔平唱”以表现哀怨、忧伤情感见长,“二平唱”和“欢腔”的产生,则弥补了“女腔平唱”表现欢快喜悦和庄重豪迈情感的不足;为了解决原有音乐中难以表现剧中人物痛楚、伤感等特殊情感的缺憾,作曲家们采取了将“男腔平唱”正调移低四度等创作方法,产生了男女同腔同调、同度演唱的“平唱反调”唱腔……

辽剧的艺术改革得到业内认可,大型辽剧《月在别时圆》、《仁义里》、《又是樱桃红了时》,辽剧小戏《谢大妈送礼》、《祖传秘方》、《县长抓鸡》、《草莓正红》、《孙成打酒》等,连连获奖。

《月在别时圆》最初在大连瓦房店辽南戏剧团首演,由牛正茂、邢彦秀、纪向芝、回凤凯等主演。其剧情为:赵秋菊发现丈夫韩和平40年前与恋人万红梅的照片伤心至极,这才知道几十年来他的心中始终在想着那个人。

当赵秋菊从苦闷中走出来,与都老乐产生了感情时,又理解了韩和平当年与万红梅的恋情,并为自己死缠了韩和平一辈子而愧疚。

韩和平没有妻子的照顾,打破了生活的平衡,竟然不知道如何洗衣做饭,女婿为他雇请的保姆竟是失踪了40年的初恋情人万红梅。万红梅为误入他们的家庭心怀不安,大义退出,使韩和平怅然若失。

赵秋菊为了成全韩和平40年前的离婚愿望,决定与他离婚,与都老乐结合,但韩和平坚决反对,使赵秋菊大病一场。受万红梅遗愿的影响,韩和平从偏狭中走出,与赵秋菊办理了离婚手续。可是就在他们分手之际,他们感情的距离却拉近了。

《月在别时圆》一剧不但写出了人情之真、人性之美、人生之复杂,更折射出了人生的哲理和况味。唱腔优美动听,尤长抒情。既有影调戏的传统韵味,又有清新的现代元素。

除了《月在别时圆》,其他的辽剧精品也不断涌现。2005年,小辽剧《谢大妈送礼》、《乡情》等,这些都标志着辽剧进入的新的繁荣和发展时期。

[旁注]

《墙头记》是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的戏曲传统剧目。剧中讲述了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因两儿不孝,两媳不贤,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的故事。《墙头记》是出轻喜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风气,有着积极意义。

《卖马》又名《天堂县》、《当锏卖马》,戏曲传统剧目。剧情为秦琼发配到潞州天堂县,刺史不给回文,困居在王老好店中。王逼索饭钱,秦琼要卖黄骠马,遇单雄信,借马而去。秦琼想再卖铜,又遇王伯当、谢映登资助了他,并代索回文。

[阅读链接]

2003年,盖州市辽剧团带着抓精品、排好戏、出人才、兴辽剧的想法,坚持把根子扎在群众的沃土中。他们在辽南的海滨与山乡,多年如一日坚持文化“三下乡”,深入乡镇、企业、部队、学校、敬老院演出,把具有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的辽剧和各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喜闻乐见节目奉献给观众。

据不完全统计,辽剧团全年演出近百场。丰收时节,农民朋友能够欣赏到辽剧团的精彩演出;节庆、庙会上,百姓们可以听到正宗的辽南皮影腔调;农闲时节,辽剧团的综艺歌舞晚会更是为新时代的农民朋友带来了欢乐。

演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精神动力,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