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关东的奉天落子

那还是在唐代的时候,当时的僧侣为了便于化缘,便自创了一些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进行演唱,并被当时的人称作“散花乐”,因为佛教尊崇莲花,所以也称作“莲花乐“。

这种“莲花乐”在宋代已在民间非常流行,明代传奇剧本《绣襦记》中就有丐儿唱莲花落的具体描写。在那时,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简称为落子。

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关外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落子班。他们走村串巷演唱,演完了向老乡要点吃的、用的,或者卖些针头线脑给老百姓,从中谋点蝇头小利。这比起纯粹要饭的也强不了多少,人们就称他们为“叫街的”、“叫花子的”。因为他们用艺术手段要饭,所以他们的演唱又被称为“乞食艺术”。

那时农村没有舞台,落子艺人就在大粪堆上或场院里、集市上搭的席棚子里表演他们的“乞食艺术”,没有扩音设备,就靠大嗓喊着他们的“乞食艺术”。因而又被人们称之为“大口落子”,也慢慢形成了高亢、粗犷、豪放、大喊大叫的风格,很带有东北人说起话来快言快语、连吼带喊的特点。

1908年,从冀东来营口经商的李子祥因卖海货发了财,就在营口大官塘置了块地圈院盖房。因天生好乐,便出资招募天下唱“莲花落”的高手,组成了一个莲花落的戏班,其中不少艺人来自冀东的昌黎、滦县、乐亭、迁安等地。

李子祥的戏班成立后,对莲花落进行了发展,他吸取了京剧、河北梆子等其他戏曲的精华,把莲花落原先一旦一丑的歌舞形式变成了多人演出的人物戏。除此之外,李子祥还对剧目进行了改革,加强人物动作,加强戏剧性,去掉了污词秽语,加强演员和乐队建制,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风味的、新的艺术风格的落子。

李子祥班的出现,引起落子全景式的变化,并吸引了广泛的注意,全国的莲花落艺人、落子班社纷纷出关。成兆才的警世戏社、孙凤鸣的南孙家班、孙洪魁的北孙家班都先后落脚奉天即后来的沈阳进行演出。

1920年冬,张作霖为给岳母王老太太做寿,邀请了梅兰芳、程砚秋等名角来帅府唱戏,并把当时在哈尔滨庆丰茶园演出的著名落子艺人月明珠、金开芳请来演出。

寿戏在大帅府东院帅府苑内演唱,戏台便搭在假山上,柱脚、围棚全扎红、黄布活,十分好看。张作霖的家眷和贺寿的官绅名流便坐在花园空地间看戏。开戏时先是落子班打通儿,喇叭浪吹,锣鼓欢打,气氛火爆,喜得王老太太眉开眼笑。

打通完了,著名男旦月明珠出场演出了王老太太点的《马寡妇开店》。月明珠身材匀称,扮相俊美,台步走得袅袅婷婷,如风摆杨柳,活脱脱是位年轻美貌的少妇。这一出场便令看惯了京梆大戏的官绅、太太们惊叹不已。

《马寡妇开店》本是月明珠的拿手戏,他演唱颇有绝活,嗓音圆润洪亮,腔调通俗新颖,与莲花落大不一样,很注重表现人物个性。特别是让孩子吃奶的那段戏,采用了莲花落中少有的慢板抒发情感,而且唱中有说,造成优美、朴实的戏剧效果,博得了满堂彩。

演出结束后,张作霖让人以王老太太的名义做了一块匾,上面镌刻着“当仁不让”4个字,赠与戏班,以示对落子戏的推崇。张作霖把奉天落子请到帅府,使落子名声大振,落子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

从这之后,落子在这里便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先后涌现出了复盛、警世、歧山、洪顺、抚兴、元顺、爱莲戏等众多的落子戏社。而且,沈阳的各大剧场竞相开始接纳奉天落子,而且奉天落子也给剧场带来了经济效益。那时戏班为了把他们演出的落子与旧时称呼有所区别,常改称为“文明新戏”。

1924年7月,会仙大舞台老板于德宝向当局呈请改演文明新戏。当时的奉天市市长曾有翼在批复中说:“文明新戏是否落子应禀明。”

于德宝再次呈文,其中写道:“文明新戏应以大戏为本,中间择具优良者数出,虽系落子,有变形做法,迥与前异。”

曾有翼这次的批复是:“呈悉,既不伤风化,故准试演。”于是落子戏迅速地占领了一些大剧场的舞台。

1928年后,辽宁地区的落子艺人把东北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吸收到自己的唱腔和表演里,形成了具有地方风味的、新的艺术风格的“奉天落子”。它不同于京、津落子那样细腻、舒缓,而是泼辣粗犷、热情奔放、节奏明快,凭一气贯通的大段唱取胜,所以又称“大口落子”。

“奉天落子”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评剧皇后”的李金顺。李金顺出身贫苦,幼年学习京韵大鼓、京剧。16岁时拜被称为东发红的孙凤鸣为师。

18岁那年,她首次来哈尔滨演出,因初登大台面,没有唱红。观众评论说:“唱的不是落子,倒象大鼓,更不如金菊花。”

为此李金顺很不服气,7年后,她再次重返哈尔滨,在傅家甸的庆丰茶园演出当年“唱黑”了的《王少安赶船》。李金顺以其新颖的唱腔,纯正的嗓音,清晰的吐字和充满丰富感情的表演,使观众耳目一新。

李金顺的唱腔韵味十足,恰如其分。尤其是对传统男旦唱法的改革及器乐伴奏方面的创新,使观众叫绝,票价也随之上涨。其后,在演出《杜十娘》一剧时,李金顺为表白杜十娘内心痛苦,特为孙富演唱一段京韵大鼓,十分别致新奇,观众掌声大起,喝彩不绝,谢幕竟达10余次。

当时《滨江时报》、《午报》,均以“落子名星”、“评戏大王”的美称加以报道和评论。

1928年,李金顺随王桂林、筱九霄、赵松樵、小青水、程永龙、马德成、杨瑞亭、杜文林等演艺界名伶为新舞台坤伶王少鲁筹集丧葬费联合义演。义演的压轴戏是李金顺的《王少安赶船》。

那时,京剧和梆子的艺人原以为李金顺是“土疙瘩成精”不会有大作为,但当观看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后,无不折服。尤其唱到垛板、托腔时台下的气氛十分热烈。止戏后,观众久不退场,直至李金顺加演一段京韵大鼓《大西厢》后方才散去。

在艺术上,李金顺独树一帜,自成“李派”一家。在哈尔滨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王少安赶船》、《杜十娘》、《移花接木》、《芙蓉花下死》、《不自由的婚姻》、《循环报》、《书囊记》、《夜审周子琴》、《花为媒》等。

李金顺表演泼辣奔放,真挚流畅,戏路宽广,善刻画各种女性形象,如《王少安赶船》中的渔家女张翠娥的纯洁活泼,天真无瑕;《杜十娘》中杜十娘的贤淑善良,刚烈不屈;《珍珠衫》中王三巧失节后的悔恨交集;《黄爱玉上坟》中黄爱玉的风骚浪荡,心肠狠毒等,无不各具特色。

1928年,李金顺在哈尔滨主演了爱国反日的时装戏《爱国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许多从不看落子的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纷纷观看李金顺的演出。

为了演好《爱国娇》中的女留学生闵爱华的形象,她亲自出钱在秋林公司服装店制作了3套学生服,并首先剪掉长发,带动了戏班里的女演员都剪去了长发。

著名戏剧家洪深在一篇文章中盛赞《爱国娇》:

富于正义感。

李金顺声名,从此更加远播。

除了李金顺外,当时还涌现出了其他许多的落子艺人,如金开芳、倪俊声、刘子熙、碧莲花、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刘翠霞、芙蓉花、筱麻红、金灵芝、钰灵芝、王金香、刘鸿霞、刘艳霞、喜彩莲、筱摩登等。其中,著名艺人筱桂花、刘翠霞、芙蓉花一起被观众誉为“四大名旦”。

筱桂花,原名张丽云,她少年时先学京剧、河北梆子,14岁时在天津拜孙凤鸣为师改学落子。16岁那年,学艺已成的筱桂花开始在大连岐山舞台唱台柱。

后来,在她20岁时,首次进入哈尔滨,加入了警世三班在同乐舞台唱主角,头三天打炮演出《花为媒》、《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轰动哈尔滨,她一举唱红后,又首演了《昭君出塞》、《王华买父》、《岳霄醉酒》等。

后来,她又首演作家萧军编写的《马振华哀史》,在这部剧中,她借鉴京剧创造了反调新板式;念白以东北语音为基调,吸取电影、话剧的念法,成功地创造出了传统上从未有过的长篇讲演词的念白。后来,这些都成为了筱桂花的代表剧目,并列为她的传统剧目。

筱桂花嗓音高亢圆润脆亮,多年的历练加之注重博采众长,行腔委婉果断,唱楼上楼时,以字裹(绕)腔,字字清楚,别具一格。此外,她还在唱腔中加入“短促的抽泣声”以增强人物的感情色彩,形成了特有的高亢明快、粗犷奔放、激昂慷慨、悲愤刚健的唱腔风格。

从哈尔滨崛起后,筱桂花在东北各大城市演出,红遍东北,蜚声全国。自李金顺退出舞台,筱桂花就成为“奉天落子”的主要代表人物。那时,各地报界均随其报道演出盛况,直至1941年12月10日她在奉天大舞台演出时《盛京时报》还载文说:

现在国内评剧界最负盛名者仍推坤伶筱桂花,该伶因生就之铁嗓,做派细腻,舞台之经验亦为老练……

刘翠霞,出生在天津武清,10岁时拜一位摆摊唱辽宁大鼓的老艺人何丑子为师。不久,她便离开母亲随师父北上大连,走上了学唱从艺道路。14岁时,刘翠霞拜李含玲为师改学落子。李师父正式为她取艺名为刘翠霞。几个月后,经李含玲介绍推荐给了当时名气颇盛的李金顺配戏。

刘翠霞聪颖好学,相貌秀丽,身段苗条,有一双充满灵气的大眼睛,不论在戏里戏外都非常传神。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刘翠霞在舞台上扮演的配角受到观众的喜爱。17岁时就已经独挑大梁了。

刘翠霞的嗓音高亢明亮、柔韧醇厚,音域宽达两个八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素以定调高、起腔高、行腔音区高和泼辣奔放、喷口洒脱的演唱风格著称。她擅唱垛板,气力充沛,吐字清晰,每于句尾加用语助词。大段唱腔节奏铿锵、一气呵成。其搭调与早期相比,句幅有所扩大,旋律更加丰富,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演唱感情奔放,又擅用颤音,极有感染力。

刘翠霞在创演剧目时,不是死搬前辈的艺术,而是先在很好学习之后,根据自身的条件,改为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观众对她的改革很喜欢,在她演出时,观众踊跃叫好。观众的表现,对刘翠霞是一种很好的鼓舞,她在舞台实践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从而创造了高亢宽广、铿锵淳朴的刘派艺术,是继李金顺之后的一为很有成就的女艺术家。

芙蓉花出生于辽宁丹东,乳名小花丫头,山东掖县人。12岁拜金菊花为师,后来又拜莲花落旦颜贵为师。芙蓉花学戏非常刻苦,东北的天气非常寒冷,滴水成冰,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跑到鸭绿江边喊嗓子,直到嘴里的热气把冰面化开个洞。

由于经过刻苦练习,她的嗓子30多年未唱哑过。她13岁登台唱戏,几年后参加复盛戏社担任主演达30年之久。

芙蓉花的形象俊俏,瘦高的身材格外窈窕,圆圆的脸庞配上闪亮的大眼睛,扮上戏后显得格外俊美。她讲究吐字归音,声情并茂,气力十足,发音巧妙,擅长“快板”“垛板”“楼上楼”以及“流板”往往一气呵成似连珠炮般一倾而尽。她嘴皮子灵活,唱起来俏皮灵巧,芙蓉花善演天真活泼的花旦,也善于演雍容娴静的闺门旦。擅演剧目有《李香莲卖画》《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昭君出赛》《二度梅》等。长期与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合作,活动于哈尔滨、沈阳、大连、天津等地。

后来,芙蓉花带着“复盛戏社”进京演出,公开打出“奉天落子”的旗号,演出了《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李香莲卖画》等剧目,连演3年而不衰;之后,又到上海、南京、汉口等地演出。

正是因为涌现出了李金顺、筱桂花、刘翠霞、芙蓉花为代表的众多知名艺众人,所以奉天落子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了品牌响最亮的剧种,甚至比京剧、梆子都受欢迎。

在那时,奉天落子与京剧同演一戏,落子唱主角,京剧唱配角。1932年,筱桂花在中山大戏院与京剧艺人同演《红鬃烈马》、《同恶报》戏唱主角,全场热烈鼓掌。李金顺与京剧艺人合演《井底沉冤》、《包公巧断白菜心》她唱主角,京剧名角杜文林、赵松樵改用评戏唱腔为她配戏。筱麻红在城里大舞台京、评“两合水”演出时,她唱主角。

有一次,哈尔滨大舞台、中舞台、庆丰舞台、华乐舞台、同乐舞台、新舞台等6个班社在新舞台义演,落子《老妈开嗙》压二轴,落子《王少安赶船》压大轴。

不久又在大舞台义演,第一天众多京剧名角同台演出《群英会》,让李金顺在京剧前助演一折落子后,京剧《群英会》就压不住场,不少观众离开座席。第二天让落子李金顺压大轴,京剧故意把戏抻长到午夜,李金顺演落子时观众一个也没有起堂,而且喝彩、掌声连续不断。

正因为奉天落子如此受到人们的欢迎,所以各地的演出场所争抢落子演员。李金顺到哈尔滨时,华乐舞台闻讯后邀李金顺过去演出,华乐舞台对过的大舞台老板也请李金顺。李金顺本想用200元大洋的价钱吓回大舞台老板,大舞台却满口答应并让李金顺压大轴。月包银已达6000元,超过大名鼎鼎的京剧名角杨玉亭一倍。

当时,一些梆子、京剧演员也都开始改行唱落子。梆子剧团著名编剧文东山跳槽到警世戏社为其编戏。抚兴戏社管事左兰亭原坐科梆子刀马花脸,他却组织落子艺人进行改革,成班进入奉天演出。十三妹原来唱梆子,同自己的丈夫参加了复盛戏社。倪俊声先学梆子,后唱落子,成为评戏小生唱腔创始人。粉莲花、李淑艳也都是先唱梆子后改唱落子的。

除了梆子艺人,京剧演员也都投靠奉天落子。京剧武生立春元、韩宝春、方宝成羡慕落子托门进警世戏社傍筱桂花演《黑手盗》、《胡延庆打擂》。京剧老生锦秋恒和他的女儿花碧莲及京剧老生张闻卿通过公益舞台经理说情才被警世戏社收留。京剧小生赵坤山改唱落子,与碧莲花组成落子小戏班。

京戏名流甘心情愿陪筱麻红演戏,大观茶园演出《荒江女侠》戏中的大师哥便是京戏名武生赵小楼所饰;新民县演出《烈妇还阳》戏中的赵高便由京戏名武生大七龄童所饰。

在那时,一些戏迷喜欢奉天落子到了着魔的程度,张口闭口都是名角、戏名。

据说,有一户人家的姑嫂正在家厨房烙饼,心里惦记着到戏棚子看戏。嫂子对小姑子说:“你先去看,待碧月珠演出时告诉一声”。

不一会,小姑子匆匆地跑了回来,“快!碧月珠上台了。”

嫂子一听到碧月珠的名字心里走了神,顺手将大饼子贴在了门板上。

当年,筱桂花在沈阳公益舞台演出,许多官太太和政界人物都看她的戏,乘坐的小轿车停放在外边能排出一个多胡同。

观众一听到筱桂花的名字就热烈鼓掌,在《孟姜女哭长城》中被誉为“活孟姜女”。各界人士纷纷为筱桂花送贺幛。她的戏衣被绣上“桂”字,争订包桌、包厢观看,掀起了“筱桂花热”。客商中流传着“看了筱桂花,出门在外不想家”的赞美句。

此后,大批奉天落子艺人挺进南方大城市。爱莲君、白玉霜、钰灵芝各带戏社在上海合作组成“三联社”,上演6小时的一出,3小时的19出,两小时的49出,轰动了上海滩。报界不断出现赞誉文章,表示对奉天落子的推崇和欢迎。

白玉霜应邀担任《海棠红》戏曲片主角的电影上映后,全国各报纷纷发表评论,赞誉白玉霜为“电影明星”等。当时的上海报纸报道中说:

整个上海出现了奉天落子热,老百姓像着了魔似的迷上了奉天落子戏。

1937年后,钰灵芝等艺人从上海沿长江向汉口、长沙、沙市、宜昌、重庆等市流动演出。重庆京剧、川剧、话剧等八大戏种班组织抗战救国义演,奉天落子压大轴。后来钰灵芝和落子艺人又去云南、贵州等地,奉天落子就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到祖国各地,生根开花。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华北广大农村乡镇,甚至很多村子都有落子剧团,达到“男女老少会唱,大街小巷相闻”的程度。

[旁注]

莲花 又称“荷花”、“芙蓉”等,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认为莲花从淤泥中长出,不被淤泥污染,又非常香洁,表喻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又从生死烦恼中开脱,故有“莲花藏世界”之义。在佛教里,莲花是“报身佛所居住的“净土”,已成为佛教的象征。

《绣襦记》传统剧目。写唐代官家子郑元和因热恋长安名妓李亚仙,而被父亲赶出家门,沦为乞丐。后在亚仙的激励下,元和遂发奋攻书,终于中试做官。父子、夫妻、翁媳尽释前嫌,合家团圆。

成兆才(1874年~1929年),我国戏剧史上杰出的剧作家、评剧艺术的创始人。他一生创作了剧本121部,其中代表作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杜十娘》等,被尊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梅兰芳(1894年~1961年),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其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月明珠(1898年~1922年),著名评剧男旦艺人。在表演技巧和声腔艺术方面为评剧旦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善于刻画人物,注意揣摩女性的心理,表演深切动人。代表剧目很多,有《马寡妇开店》、《杜十娘》、《珍珠衫》、《桃花庵》等。

《杜十娘》我国戏曲的传统剧目。剧情为书生李甲春试时,结识金陵名妓杜十娘。杜十娘误以李可托终身,乃逃出妓院与李双双返里。途中,为富商孙富所见,并以银千两质换杜十娘。杜十娘百念俱灰,第二天迎娶时,取出百宝箱投于江中,随后自己也投江自尽。

筱九霄(1896年~1948年),京剧演员,工猴戏、武旦。他幼时父母双亡,后被河北梆子旦角刘平云收留,取艺名“筱九霄”。在严师督教之下,他练就一身硬功夫,尤以跷功和鼎功著称。其擅演剧目有《杨排风》、《取金陵》、《大卖艺》、《泗州城》等。

金开芳(1902年~1988年),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他从艺70多年,演出了数以百计的剧目,创造了近百个各种类型的角色,他主演的《花为媒》、《马寡妇开店》、《杨三姐告状》等剧目,对后辈评剧旦角演员的角色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辽宁大鼓 也叫“东北大鼓”。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金菊花 著名莲花落艺人。1912年首次来哈尔滨,在傅家甸“大观园”茶社演唱《安安送米》、《卖子孙贤》、《王二姐思夫》等戏。她先后在哈尔滨演唱16年之久,并收了荚蓉花、金蓉花、红蓉花三个女徒,为评剧培养了第一代女演员。

花云舫 评剧女演员,与芙蓉花、李小霞、花小仙、十三妹并称复盛戏社“五大名旦”。她从当时各流派中吸收艺术,最后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其扮相雍容华贵,善于表演,嗓音洪亮,气力充沛,拿手戏有《杜十娘》、《宝龙山》、《花为媒》等。

爱莲君(1918年~1939年),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评剧爱派创始人。她博采各家之长化为已用,实践中形成了定调高、起腔高、行腔旋律低、柔美华丽、玲珑俏丽的“爱派”艺术。代表剧目有《于公案》、《蜜蜂记》、《烧骨记》、《庚娘传》等。

[阅读链接]

筱麻红生于1910年,原名张佩云,祖籍山东。她自幼拜著名老艺人孙凤鸣为师。她虽然容貌不好看,又有小时因天花留下的满脸麻痕,但她凭着嗓音好、脸上有戏和惊人技艺,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和欢迎。

20世纪30年代,筱麻红已经红遍了东北三省,成为那时“奉天落子”最有名望的女演员之一。筱麻红的演唱高亢洪亮,行腔婉转,吐字清晰,音色美。其代表剧目有《花为媒》、《杜十娘》,《白玉楼挂花》,《二县令》,《黄氏女游阴》,《秦雪梅吊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