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外讲师到哲学教授
从积习的思路和常识中解放出来,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时代的思想体系,除需要充足的才干外,还需要超常的勇气和毅力。康德为自己的选定的目标所激励着。漫长而又沉闷的脑力劳作由于充满创造力的缘故常使他掏醉于其中,孱弱的身体也因要完成一种神圣的使命的鼓舞而充满蓬勃朝气。智慧、勇气、毅力,康德无一不具备,剩下的就是辛勤劳作,将自己的智力成果早日生产出来。
康德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对此曾有过如下生动的描述:康德的生活史是难于描述的。因为他既没有生活,又没有历史。他住在德国东北边境一个古老城市哥尼斯堡的一条僻静的小巷里,过着一种机械般有秩序的,单调乏味的独身生活。我相信,就连城里教堂的大时钟也不能像它的同乡伊曼努尔·康德那样无动于衷地、机械地完成它每日的表面工作。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都有规定的时间, 邻居们清楚地知道,当伊曼努尔·康德穿着灰色外衣,拿着藤手杖,从家门口出来,漫步走向菩提树小树荫道的时候,就是下午三点半钟,由于这种关系,人们现在还把这条路叫做哲学家之路,一年四季他每天总是在这条路上往返八次,每逢天气阴晦或乌云预示着一场暴雨的时候,他的仆人,老兰培
(自从康德在大学任职后,他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他有了自己的住房, 并雇用了一个名叫马尔丁·兰培的退伍军人),便挟着一把长柄伞作为天意的象征忧心忡忡地跟在后面侍候他。
康德年轻时,并不像他后来那样刻板机械,有规有矩,严格守时。他严格按章程办事的脾性多半是受他的一位朋友、英国人格林影响而形成的。康德结识格林并与其成为好友的过程带有戏剧色彩。据说,有一次康德在大街上同人交谈时,说起他对在北美已经酝酿成熟的冲突的态度(康德对美国进行的从英国殖民统治解放出来的独立战争持支持态度,他钦佩华盛顿及其他的那些勇敢的战友),一位在场者声称,他作为一个英国人感到自己受了侮辱,提出要和康德决斗。哲学家尽管也佩有利剑,但剑法并不高明,哲学家的武器是思想和语言,他继续谈论,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说得令人如此信服, 致使对方终于承认自己是不正确的,并伸出手来以示和解。就这样,康德结识了格林。
康德在闲暇时不爱谈论学术问题,因此他很乐于同这个与哲学不沾边, 然而博学多才的格林交往。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们说好在第二天早晨 8 时乘格林的马车到城外作一次旅行。差 15 分 8 点的时候,格林就已准
备停当,差 5 分 8 点时,他戴上帽子提起手杖,从楼上下来。8 点的钟声一响,他便乘上马车飞驰而去。他在普列高里河的一座桥上遇到气喘吁吁的康德,竟然不顾康德的大声呼喊扬长而去。康德硕士很快也养成了准时的习惯。
每天晚上他都在 7 点准时离开格林的住所。只要康德从格林家一出来,准是
7 点整,可以用来对表。
严于律己,勤奋工作的康德在事业上取得了极大成功,多产的作品,独到的见解使他的声望远远超出了他的家乡,誉满整个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然而,他依然是个编外讲师,从大学方面得不到任何报酬。柏林方面对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已有所闻,曾经以官方的名义亲自干预过此事,指示哥尼斯堡方面,对这位有才能并博得普遍赞许的讲师,遇到机会应尽先补用。但是, 指令终究是指令,没有教授职位,这指令就形同一纸空文。康德晋升大学教授职位是在他进入大学 15 年之后。现在分析起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康德本人的认真和对自己意愿的固守。1764 年哥尼斯堡大学曾空出一个诗学与音韵学教授职位,兼管教育事务的国家司法部曾来函询问康德是否愿意出任这一职务。在当时人们实际上并不那么看重专业程度。学神学的可以教医学,学法学的也可以去求取讲授自然科学的职位。况且,康德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也曾写过令人赞赏的关于美好与崇高的著作,证明他有很高的鉴赏力。诗学教授职位只不过是讲解别人的诗作和在举行庆祝大典时自己创作即兴诗,这并不困难。但是康德拒绝了这一职位。他一心想求取哲学教授职位,为达这一目标,他宁愿走一条直路,即使需要很长时间,他可以为守自己信念而继续等下去。二是因为他对自己家乡的眷恋,他不愿离开这块生他养他给他以灵气的故土。为此他先后拒绝了爱尔兰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邀请,尽管它们提供的理论哲学职位和待遇都相当诱人。
康德在 1770 年终于等到了在家乡大学获得教授职位的机会。1770 年 3 月,哥尼斯堡大学年迈的数学教授朗汉森因病去世,康德在悼念之余,投书柏林,提醒当局对他的许诺。康德说他虽然很快就年满 47 岁了,可是他仍然没有被列入学校公职之列。现在出现的这个空职当然同他的专业并不一致, 但是事情可以通过调换的方式来解决。哥尼斯堡大学精通数学的克里斯蒂安,其职位却是道德哲学教授,数学家布克担任的则是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之职。他们中任何一位都会乐于放弃现在的职位而改任他职。
两周以后得到答复——国王指令委任康德为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不久,学校当局晋升了他的职位,夙愿终于实现了,康德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教授职位。但要是使委任有效,康德必须再履行一次手续,进行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在 8 月份进行,题目是《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这次答辩是具有极为重要的划时代意义的,因为答辩不仅确认了康德的教授职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划开了康德哲学思想的前后期,从这个时候起, 康德真正进入了自己思想的成熟期。一个被世人称为批判哲学的划时代哲学思潮登上了人类思想史这个宏大的、波澜壮阔的精神舞台。
似乎有先见之明的人已预知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连茨,这位未来的狂飙突进运动的诗人,康德的学生,当时答辩会众多听众中的一位,就用自己的诗记载了他老师生活中这一重大事件。颂诗中说,真正的光荣只属于这样的人,他把智慧与德行结合于一身,他对于他教授于人的一切都身体力行。这位哲学家从不追求虚荣,从不把愚蠢当智慧,即使愚蠢使他感到恐怖,他也敢于戳穿其假面具。他发现多少真理,他就用多少真理来教育人们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保持纯洁。连茨发誓要学康德那样生活,并要用康德的训戒来教诲他人。最后,连茨用一句最傲气的话说,康德一日在世,法国人就不能蔑
视德国人,说德国没有人才。康德一下子就把这类怀疑一扫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