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战略防空效能迅猛提高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促进战略防空手段发生重大改进的同时,也带来了战略防空效能的质的飞跃。战斗机的不断更新,防空导弹的长足发展,地对空电子对抗手段的运用,预警飞机的出现,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战略防空领域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斗机作为战略防空的骨干力量,发展极其迅速。40 年代末到 50 年代中期,第一代低超音速战斗机,开始采用喷气式发

动机,飞行速度接近和突破音速,高度达到 15000 米以上,飞行性能大大超过二战时期及其以前所使用的螺旋桨飞机。60 年代服役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飞行速度达到两倍音速,飞行高度接近 2 万米,由于装备了精确导航设备,可以全天候作战和低空突防,同时载弹量增加,作战半径加大。70 年代开始服役的第三代战斗机,与第二代战斗机相比,运用了许多高新技术,防空作战效能大幅度提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动能力强。飞机气动设计先进,推重比、机动过载、最大爬升率、转弯角速度都有明显增大,有的几乎增大一倍。二是机载武器系统威力大。机载雷达探测距离大于 100 公

里,并具有下视能力;携带的中距拦射导弹的射程为 50 公里左右,远距拦射

导弹超过 100 公里,从而具有了全天候、全方位、全高度和超视距作战的性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战效能更高的第四代战斗机将在不远的将来投入使用。其主要特点是:机动性能明显提高,可短距起降,作战半径进一步增大,具有很强的隐身能力;头盔瞄准具、红外搜索跟踪系统、激光测距仪、电传操纵等性能明显优于第三代战斗机,可在多目标中自动选择优

先打击目标、自动选择武器,可做超视距攻击;装备最先进的通信、导航、识别等一体化航空电子设备和一体化电子战系统。

在战略防空的发展过程中,防空导弹的产生和发展,是防空兵器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对防空效率的提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50 年代,在制导技术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之际,防空导弹应运而生。当时的防空导弹主要是中高空,中远程型号,主要用于对付高空侦察机和轰炸机。多采用雷达波束、无线电指令和半主动雷达等制导方式,采用电子管技术和模拟计算机。虽然这类防空导弹制导精度不高,自动化程度低,机动性较差,但与高射炮相比, 无疑是一种高效能的地面防空武器。

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初,是导弹改进性能、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防空导弹在改进中、高空防空导弹系统性能的同时,重点是发展中、低空防空导弹系统,以对付当时出现的低空突防兵器。这一时期的防空导弹,多采用新的雷达技术、无线电、红外和光电复合等多种制导技术,使低空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新型火箭发动机和大量的固体电路,大大缩小了导弹及制导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数字计算机的采用,使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显著提高。

70 年代以后,制导技术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微电子技术、数字计算机技术、高能探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出现了高性能、全空域、多功能的防空导弹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其最大射程为100 公里,单发杀伤概率大于 80%。

现代条件下,电子设备充斥着防空战场,战场上的电磁信号越来越密集, 电子对抗的范围已扩大到探测、引导。通信、武器制导等各方面,在侦察反侦察、干扰反干扰、隐身反隐身、摧毁反摧毁等方面全面展开。因此,电子对抗在现代防空作战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贯穿于防空作战的始终, 是防空作战成败的关键。外军“软杀伤”试验结果表明,如果通过电子对抗手段使空袭兵器的电子干扰设备失去作用,可使对方轰炸机的生存率下降 40

%—60%,使战斗机的战损率由 3%上升到 10%—20%,并能大大提高防空兵器的生存能力。可见,电子干扰机和对空干扰设备的运用,使防空作战效能显著提高。

侦察、预警技术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略防空的效能,特别是预警飞机的产生和运用,对提高防空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预警飞机装有警戒引导雷达、敌我识别、情报处理、指挥控制、通信领航、电子对抗等电子设备,具有探测距离远,覆盖面积大,预警时间长,指挥控制能力强等特点, 如美国的 E—3A 预警机,巡航高度为 9100 米,能监视 360 度方位、O 至 3 万米高度的空域,探测距离为 300 至 650 公里,留空时间 8 小时,能同时显示

600 个目标、同时指挥近 100 架飞机作战。试验表明,使用预警机后,防空

系统的作战效能提高 15 至 30 倍,截击成功率提高 15%—35%,后方目标遭敌机袭击的次数可减少 15%—55%,同时可大大减少部署雷达和截击机的数量。随着预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型预警飞机的性能将会得到改进,从而促使作战效能达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