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核军备目标:建立攻防兼备的核力量体系

攻防兼备是核力量建设所追求的最佳境界,这种完善的核力量体系,既能够实施有效核打击,又能够进行可靠核防御,从而极大地提高核威慑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影响,核进攻力量和核防御力量的发展一直极不平衡。核技术及相关技术的成熟,使核进攻力量被置于优先地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 1945 年 7 月世界第一次核爆炸成功后,核武器立即被用于战争,并显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战争力量。虽然当时核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核弹头数量有限,品种单一,但处于核垄断地位的美国,却迅速建立了以战略轰炸机为主要运载工具的世界上第一支核打击力量。

50 年代未至 60 年代初,前苏联、英国、法国、中国等,在掌握核技术后,相继建立了核打击力量。随着弹道导弹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电子对抗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核力量的打击能力和生存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陆基战略导弹、潜射战略导弹和战略轰炸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进攻力量,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有矛就应该有盾,战略导弹一出现,人们就开始寻求对付它的办法。但由于它速度极快,平均达到每秒 6 公里,要对它进行拦截,技术上的难度很大,侦察、识别、跟踪、攻击、指挥等都难以实现。因此,与核进攻力量相比,核防御力量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50 年代末,美国和苏联开始研究用携带核弹头的地空导弹拦截来袭弹头,并于 60 年代中后期着手部署反导系统。

但这种反导系统作战效能很低,只能拦截 20 多个来袭弹头,无法应付大量核弹头的攻击,且在己方上空实施拦截,大量核弹头爆炸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这种反导系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70 年代后期,美苏对反导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目标识别、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精确跟踪与瞄准、数据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此基础上,美国于 1983 年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决心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实现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的目标。但在技术上仍然存在许多根本性的困难,如定向能技术、生存能力技术、作战管理技术等,还要经过相当长的发展,才能满足该计划的要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加上其它原因,致使该计划进度一再推迟。

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尽管全面核战争的威胁大幅度减小,但建立攻防兼备的核力量体系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且不说全面核大战威胁并未根本消除,即使是对付地区核威胁,也需要建立可信的核打击力量和可靠的核防御力量。只要核武器存在,攻防兼备就必然成为核军备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有核国家将在努力加强核进攻力量质量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战略防御力量

的发展,逐步向攻防兼备迈进。

在核进攻力量发展方面,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使核武器的命中精度、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不断提高,提高导弹核武器的命中精度,能够提高打击和摧毁硬目标的能力,加强核力量的威慑作用。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命中精度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的战略导弹将采用新的未端制导技术,命中精度将从千米级提高到十米级。为提高核弹头的突防能力,将广泛采用隐形技术,使飞机和巡航导弹等被敌方发现的距离缩短,在核弹头中采用耐高温、耐冲击、耐辐射和可屏蔽电磁干扰的材料、器件和电路系统,研制具有隐形、机动、回避能力和施放各种诱饵的弹头等。提高生存能力,将充分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加速弹道导弹核潜艇,部署铁路机动弹道导弹和公路机动导弹,加固导弹发射井,最大限度地减少在第一次打击中所受的损失,增强第二次打击能力。

在核防御力量发展方面,尽管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涉及到许多先进技术, 研制起来十分复杂,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已使其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一些关键技术,如探测技术,动能弹技术、定向能武器技术等,正在紧锣密鼓的研究之中,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从目前的情况看,在这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是完全可能的,只是个时间问题。战略防御系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曾经说: “如果许多国家有了弹道导弹,可能最好是朝着建立像‘战略防御倡议’计划那样的防御方式迈进”。可见,美国并不会放弃“战略防御倡议”计划, 事实也正是如此。

1991 年,美国将该计划修订为“对付全球有限打击防御系统”计划,拟建立包括两个层次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个层次是由陆基反导系统组成的陆地防御网,另一个层次则是由 100 颗“智能卵石”空间拦截武器组成的空间防御网。1993 年 5 月,又将原来计划修改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对有关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目前,有些国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入这一行列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多。因为建立战略防御系统, 不仅能大大提高威慑能力,而且将带动整个常规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全面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