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核战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核战略思想:突出应付地区核威胁

核战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受一定社会历史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科学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如果某些条件发生变化,就会引起战略思想的改变。科学技术是诸条件中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是核战略思想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战略核导弹既能够在陆上机动又能够从水下潜射,极大地提高了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才有了“第二次打击”这种核战略思想的产生。同样,正是由于战略核武器在最新科技成果的推动下,命中精度大为提高,打击硬、点目标的能力大为增强,使打击军事目标成为可能,“打击军事目标”的核战略思想才逐步被接受和运用。

核武器的产生和发展,是 20 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引起了整个世界的极大关注。军事战略家们对核武器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持久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核战略思想。如:“大规模报复”、“火箭核战略”、“打

击城市目标”、“相互确保摧毁”等,这些核战略思想虽然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但其本质却如出一辙,即:保持庞大的核武库,对战略对手实施核威慑,随时准备应付全面核战争。

全面核战争是指战争双方大量使用各种类型核武器的战争,其目的在于彻底摧毁敌对国家的战争潜力和社会财富。这种核战争可能导致国家或种族的灭亡,甚至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从 50 年代初到 70 年代初,全面核战争的理论一直主宰着核战略领域,成为核大国战略思想的核心。

70 年代初,有限核战争理论引起广泛的重视,这是一种在战争的目的、地域、打击目标和使用核兵力、兵器的数量及种类方面有限制的核战争理论。事实上,有限制地使用核武器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各国对战役战术核武器与战略核武器的概念和认识不尽相同,很难准确地区分,且有限核战争在一定条件下有升级为全面核战争的危险。因此,不仅核大国没有放松打全面核战争的准备,而且中等核国家也力求具备应付全面核战争的某些能力。

当人类社会步入 90 年代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两极时代的战略理论面临着新的抉择,核战略思想自然也不例外。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基本走向看,未来的核战略思想,将摒弃几十年来立足于对付全面核战争的传统观念,维持一支规模较小但能力极强且非常可靠的核力量,重点应付可能发生的地区核冲突,对各种核袭击作出适当而有效的反应。

未来核战略思想之所以将由应付全面核战争向重点应付地区核威胁转变,是世界核战略形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所使然。

从世界核战略形势看,冷战结束后,美俄两个核大国由对手变为伙伴, 双方已相继作出决定,不再以对方为核打击目标,从而使全球大战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仍将与美国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有资格打核大战的俄美两家之间的关系不会发生大的逆转,爆发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性仍将维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点上。在此情况下,世界各有核国家自然要对长期以来奉行的核战略进行调整, 改变准备打全面核战争的核战略思想。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看,高科技必将一面纵向发展,一面横向普及,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掌握核技术,一些具有一定核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的国家或地区,将逐步拥有核武器。目前,除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英国、法国、中国外,以色列、印度等国已经成为“核俱乐部”的成员,并在不久的将来具备实战能力。以色列于 70 年代初制

造第一件核武器,随后每年生产 4 至 5 颗原子弹,迄今大约拥有 100 颗以上, 并且已经发展了飞机和导弹等运载工具,只要一声令下,能够迅速具备核实战能力。印度于 1974 年成功地进行了核试验,目前正在发展弹道导弹,印度声称:“一旦该地区核化,印度较丰富的资源和较高的技术发展水平可能使它拥有的核武器超过巴基斯坦,这种能力到 2000 年将达到年产 177 个弹头,

总量也许可达到 2732 个。”西方确认朝鲜已拥有“劳动——1”和“劳动—

—2”弹道导弹,有效射程达 1000 公里以上。另外,还有巴基斯坦、南非、阿根廷、巴西、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埃及、阿富汗、叙利亚、阿尔及利亚、韩国、日本及台湾等 30 多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发展核武器的科技潜力。

美国估计,在未来 10 年内,将至少有 15 个发展中国家获得制造原子弹、导

弹的技术和能力,其中至少 6 个国家将配备 2000 至 5000 公里射程的中、远程弹道导弹。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核武器不断扩散,掌握核武器的国家越多,世界越不安全。因此,未来的核战略,既要积极控制核扩散,又要努力遏制核冲突。就中国来说,在本地区有核国家逐步增多的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应付地区核威胁,同时也不能忽视应付核大战的某些准备。尽管地区核威胁日益突出, 但并不表明核大战永远消失,正因为如此,核大国都没有放松对核大战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