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核战略发层演进的根本动力

纵观核战略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技术不仅是核战略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核战略发展的根本动力,核战略的每一步演进,都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

核武器出现以后不久,美国就开始了对核战略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只限于极少数人,主要分析核武器对于国际政治的意义,并未引起官方的重视。因为当时美国虽然垄断了核武器,但仅处于少量生产阶段,1946 年美国仅有7 颗原子弹,到 1948 年也只有 50 颗。这些原子弹较为笨重,只能用大型轰炸机来携带,运载方式较为单一。由于这种客观情况,虽然有些战略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战略思想。

50 年代初,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子弹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得以批量生产。原子弹不仅重量减轻,威力增加数倍,而且数量也急剧增加。同时,战略轰炸机的性能进一步提高,较好地解决了核弹的运载和投放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核战略研究空前活跃,美国战略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核战略观点, 如:依靠强大的核报复力量和优势的空军对敌人实施短促而剧烈的突击,把核武器作为遏制侵略的报复性打击力量,急剧提高和扩大核力量现代化水平与规模等。根据这些观点,美国政府确定了“大规模报复战略”,这既是其军事战略,又是其奉行的核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和推行,标志着核战略趋于成熟。

50 年代中期,前苏联在新材料和火箭动力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1955

年拥有了可运载核武器的远程轰炸机,又先于美国试验成功射程达到 8000

公里的弹道导弹。

1957 年 10 月 4 日率先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前苏联据此制定了“火箭核战略”。此后,由于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陆基战略导弹精度和射程进一步提高。由于核动力技术与火箭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战略导弹潜射成功,生存能力大为提高。美国据此制定了“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企图利用第二次打击能力慑眼对方。

70 年代末,由于美国在微电子技术等新兴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以及在空间技术方面占有对苏优势,美国的战略家们便利用这些优势,寻求一条能有效地摧毁对方,而又能使自己不受攻击的途径,也就是以“相互确保生存战略”取代“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于是“高边疆”战略遂在美国应运而生,他们企图通过“星球大战”和“太空工业化”计划的实现,谋求对苏联的全面优势。

核战略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清楚地表明:核战略的每一步转换,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有时甚至主要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