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课 义和团运动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掠夺空前残暴和

野蛮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1900 年的国耻与国难。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的坚决反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学习,说明《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义和团的兴起

  1. 义和拳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

  2. 平原大捷

  3. 义和团的斗争口号及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二、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1.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2. 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

  3.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4. 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5. 沙俄制造的海兰泡大惨案三、《辛丑条约》

  1. 《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

  2. 《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和《辛丑条约》。本课难点: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二、提问: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中的一段话:“19 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也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导入新课。三、“义和团的兴起” 一目,叙述了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两个历史阶段。需要讲明四个问题: 1.义和团的最初名称、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和主要成员。对义和团的主要成

员,教师应强调以“贫苦农民”为主体。这有利于学生对“义和团运动”这一历史概念的认识。并着重指出:从本质上说,义和团运动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这是民族危机加深而资产阶级尚处在幼弱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的,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也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2.平原大捷。平原大捷是义和团的兴起阶段到发展壮大阶段的转折点。可引导学生回忆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中国传教的权利等史实,然后指出,1899 年秋,山东平原县朱红灯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 就是由群众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引发的。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要求学生记忆。讲述时可指导学生阅读《义和团歌谣》,以便学生加深印象, 但歌谣内容不要求记忆。教材中的一段小字具体叙述了平原大捷的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不作为要求。3.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扶清灭洋”这一斗争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而国内的阶级矛盾已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还要讲清, “扶清灭洋”的核心是“灭洋”,它表明义和团运动的突出特点是将主要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扶清”是以“灭洋”为前提的,从属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斗争总目标。同时也要指出,这一斗争口号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反映出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处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4.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这与慈禧太后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改剿杀政策为利用政策有直接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另一个问题。要注意揭露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险恶用心。从 1900 年夏开始,义和团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课文中的

《义和团的武器》、《义和团的团旗》、《义和团战士》三幅插图,有利于学生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产生正确的联想,教师可指导学生去看,但不作要求。此外,《北京城内第一个义和团坛口》和《义和团开狱放百姓》两幅图,为学生了解“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提供了感性材料, 教师可让学生去看,但不要求记忆。

四、“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与上一目可这样衔接:“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进一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教师讲述时应注意使用课文中《义和团运动的形势》图,最好将其制成教学挂图,以形象地说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进军路线,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具体史实。教师应提醒学生,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中的“奥”,指的是奥匈帝国。本目应讲明四个问题: 1.廊坊狙击战。讲清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课文中用一段小字叙述了廊坊狙击战的简单经过,并有《廊坊狙击战》插图,教师不必补充内容,学生有余力者可自己阅读,均不作要求。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使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教师应突出说明,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课文中用两段小字具体叙述义和团在天津进攻紫竹林租界和在北京

焚烧四国使馆的英勇斗争,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不要求记忆。但要指出, 天津人民冒着枪林弹雨送“得胜饼”和绿豆汤慰劳义和团前线战士,说明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民心所向。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1900 年 8 月 14 日北京陷落,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 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帝国主义列强所占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清政府发布“剿灭”义和团的上谕,义和团运动转入低潮。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清兵屠杀义和团战士》插图,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 但不要求。教师应指出,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所以又露出狰狞面目,发布“剿灭”义和团的命令。教材中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如有条 件,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对这句话的含义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的认识:第一,义和团面临的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不仅有本国封建势力的围剿,还有八个穷凶极恶的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而义和团是以落后的斗争手段和武器同强大的敌人作战, 最终无力挽回败局。第二,尽管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反帝运动,但它毕竟是一场农民自发的斗争,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在斗争中缺乏统一的严密组织,因而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第三,义和团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义和团运动自身的弱点,讲清这是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4.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课文中的小字叙述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教师不必补充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课文中

《八国联军炮毁后的北京正阳门和北京街市》插图,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讲述时应注意使用,使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但不要求学生记忆。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时候,沙俄在中国东北黑龙江边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沙俄军队还强占了中国的江东六十四屯。这充分暴露了沙俄野蛮、贪婪的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本目中的《义和团运动的形势》(地图),要求学生掌握。

五、以上内容讲完之后,教师可小结一下,然后启发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你能否生动地讲述义和团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故事?(从课外书里看到的或从长辈那儿听到的,都可以)”或在全部内容讲完之后再小结提问亦可。

六、“《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另一重点。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四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同时教师还应指出,通过《辛丑条约》, 帝国主义又对中国进行了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进一步确定了清政府充当帝国主义忠实走狗的地位,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但不作为要求。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自然地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如有条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

七、以上内容讲述完毕,可结合课前提示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时应着重归纳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1.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义和团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但他们的斗争使封建秩序和封建权威受到巨大的冲击,因而也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3.义和团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主革命的高涨。

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