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概况:甲午战争的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起来。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战争的爆发
-
平壤战役
-
黄海海战
-
旅顺陷落
-
威海卫溃败
二、中日《马关条约》三、民族危机的加深
-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
-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要求和建议
本课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本课难点: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二、导入新课:1868 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 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曾侵略我国的哪一地区? 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874 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
朝鲜;1876 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 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三、“甲午中日战争”一目,概述了甲午战争的经过。讲述时要充分利用《甲午战争形势》教学挂图,以形象地展现甲午战争的空间地理环境,使学生了解日军入侵中国的路线(包括陆路和海路),掌握几个主要战役发生的地点:丰岛、平壤、大东沟、旅顺、威海卫等。课本中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形势》(地图)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一目,教师可依次讲清五个问题:
-
甲午战争的爆发:首先要扼要讲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师可精选典型材料说明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同时说明日本乘朝鲜农民起义之机,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助剿”, 只不过是为自己出兵朝鲜、挑起战争制造借口而已。第二,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可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日舰袭击清军运兵船“高升”号》,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这幅插图对学生不作要求。
-
平壤战役:1894 年 9 月 15 日,日军分四路对平壤发起猛攻。平壤城
一面临大同江,三面有高达 10 米的城墙,四周多沼泽,易守难攻。守卫平壤的清军有左宝贵、卫汝贵、马玉崑、丰升阿四军,加上从牙山撤退下来的叶志超部,约 14000 人。但身为全军统帅的叶志超一听说日军逼近,便主张弃城退守鸭绿江,被左宝贵强行制止。左宝贵还派亲兵把他监视起来。左宝贵亲临玄武门(北门)城头指挥作战,不幸中炮牺牲。课本中有《左宝贵》插图,并在插图说明中对左宝贵作了简介,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要求学生记忆。课文中用小字形象地描述了左宝贵在玄武门城楼激战殉国的场面,歌颂了他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加以讲述,突出左宝贵的英雄形象,使之与叶志超贪生怕死的可耻行径成为鲜明对比,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下令全军撤退,一日狂奔 500 里,逃回国内。9 月 16 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尽入日军之手,使战火很快燃向了中国本土。
- 黄海海战:平壤战役后的第二天(9 月 17 日),日本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突袭中国北洋舰队,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关于黄海海战可讲明三点:第一、简要讲明中日参战舰只的实力对比和开战经过。第二、突出以邓世昌为代表的中国海军爱国官兵奋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课本中有《邓世昌》插图,并在插图说明中对邓世昌作了简介,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要求学生记忆。课文中用小字形象地描述了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与敌舰激战的壮烈场面,并附有《致远舰直冲敌舰》的插图(不要求学生记忆)。有条件的学校,可请学生在课堂上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杀敌的事迹,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同学们受到感染和教育。第三、要指出黄海海战的结果。海战历时五、六个小时(从中午开始),中国损失致远舰等 5 艘舰只,日本旗舰松岛号受重伤、西京丸
等 4 艘受创伤,中国虽然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日本聚歼北洋舰队于黄海的预谋并未实现。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攻。
- 旅顺陷落:10 月下旬,日军分两路向中国进犯。日军第一军渡过鸭绿江,攻占九连城。日军第二军从大同江海运至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包抄
大连、旅顺。旅顺同威海卫隔海相望。是渤海的门户,是一座拥有近代化设备的北洋要塞。11 月 6 日,日军进攻旅大后路重镇金州,总兵徐邦道孤军应战,伤亡惨重,金州失陷。7 日,大连不战失陷。18 日,日军进攻旅顺。海军提督丁汝昌见形势危急,亲赴天津,请率北洋舰队赴援,遭到李鸿章严词拒绝。而旅顺守军统帅龚照玙于日军进攻前一天已逃往烟台,其余将领也多作鸟兽散。只徐邦道率军奋战,激战三天,旅顺陷落。日军在旅顺大肆屠杀, 历时三昼夜,我国同胞 18000 余人死难,全城仅存 36 人。对日军在旅顺屠杀居民的罪行,在讲述中应运用课本中《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人民》插图加以揭露。课文中小字叙述的部分,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插图和小字叙述部分都不要求学生记忆。
- 威海卫溃败:旅顺陷落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顶端,港口呈新月形,港湾南北两帮, 远远伸向大海,环抱着湾内的刘公岛。岛上和港湾南北两帮都设有炮台,与港内舰队互相配合,可形成立体交叉的强大火力,足以对付海上来的任何强敌。但是,如果岸上炮台失守,则将形成对港湾和刘公岛南北夹击的形势。这一点在讲述中应先简要地交待清楚,有条件的教师如能自绘一幅《甲午战争中的威海卫》教学挂图,更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要讲明威海卫战役的大致经过。1895 年 1 月 20 日,日军在威海卫南边的荣成湾成山角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日海军从海上封锁威海卫。躲在港内的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接着,日军攻占南北两帮炮台。日军占领炮台后,把大炮转向港内, 轰击北洋舰队。日海军于 2 月 3 日向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发动进攻,中国将士英勇抗击。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中鱼雷后,管带刘步蟾下令把舰开到刘公岛铁码头外面,把军舰当炮台使用,直至舰上炮弹全部打完,才自行炸沉。刘步蟾也自杀殉国。这时,丁汝昌主张沉船死战,遭到几个洋员(舰队中的外籍顾问)反对,并勾结舰队中苟且偷生的清军将领,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服毒自尽。2 月 12 日,洋员浩威盗用丁汝昌名义草书乞降,交出残舰 11 艘、刘公岛上的炮台和军资器械。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灭。
四、“中日《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约年代(1895 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 上述插图对学生不作要求。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要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注,教师不必补充讲解。
3·要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 70 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二,2 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 9000 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 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为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条约规定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主义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五、“民族危机的加深”一目,要依次讲明三个问题: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除继续扩大商品输出外,主要是进行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主要手段(或形式),一是开设银行;二是政治性贷款;三是争夺铁路投资权;四是投资开矿;五是投资设厂。这五种形式简略讲明即可,课本中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的银行》(表格)可指导学生阅读,不必要求记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社会经济更加半殖民地化,这一严重后果应予扼要说明。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讲述本目的重点。第一、可先简要指出“瓜分狂潮”的背景:19 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使帝国主义列强更加认为,中国是一块可以任其宰割吞食的肥肉。于是,它们争先恐后向中国扑来。第二、要结合课本中的“一图”、“一表”来讲解。
《时局图》是当时一位爱国志士谢缵泰绘制的,它形象地说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险恶形势,即使今天看来也是触目惊心的,它告诉我们:勿忘国耻!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简明地展现了帝国主义强占的“租借地”和划分的“势力范围”,应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
3.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这是本课难点。应首先讲明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战争
(1898 年),无暇东顾;美西战争结束,美国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野心勃勃向中国扩张,但其他帝国主义已在中国划定了带有独占性质的势力范围, 为了在分割中国的争夺中插足进来,1899 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第二,讲述“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时,可让学生朗读有关课文,然后概括为三点。并应使学生理解,“门户开放”政策,是在承认各国已划定的“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要求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对美国“开放”,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对外国“开放”。第三,要指出“门户开放” 政策的作用: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六、本课内容多、课时紧。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理清线索,突出重点,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在讲述中要精选材料,讲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七、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看电影《甲午风云》或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
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