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美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取得的侵略权益而进行的一场侵略战争。它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 沙俄不但伙同英、法、美三国共同侵略中国,而且乘机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4.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师指导下,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 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

  1. 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天津

  2. 《天津条约》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大沽之战

  1.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火烧圆明园

  2. 《北京条约》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教学要求和建议

本课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 本课难点:这次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在此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

侵略中国的交错关系,清政府对这次战争所持的态度。

二、导入新课: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先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引

导学生回忆: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太平天国运动是哪一年爆发的?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采取了哪些重大的政治、军事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它们决定利用中国国内战争的机会,胁迫清政府修改条约, 扩大侵略权益。它们的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英国和法国在美俄两国支持下, 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目,需要依次讲明以下四个问题: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这是本目重点。1854 年夏,英、法、

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其要求主要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并且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作为交换条件。“修约”要求的实质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掠夺的侵略权益,这就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856 年,由美国公使出面,再次提出修改条约。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英法两国就阴谋发动战争来迫使清政府屈服。这一问题讲透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揭示出来了。

  1. 英法挑起侵略战争的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这两件事在课文中是用小字叙述的,其过程教师可以略讲,也不要求学生记忆, 但要揭露侵略者制造事端的目的。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856 年 10 月 23 日,英国舰队悍然发动进攻, 陆续占领广州以南一些沿江炮台,接着向广州城发炮轰击,一度冲进城内。当地人民和爱国士兵奋起抵抗,英军因在华兵力不足,被迫撤走。

  3.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军因“亚罗号事件”进攻广州的消息传到伦敦, 巴麦尊政府决定扩大侵略战争,还要求法、俄、美等国共同出兵。法国的路易·波拿巴政府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打着保护圣教的旗号,就跟英国共同出兵。1857 年 11 月,英、法、美、俄四国公使聚会香港,决定由英法发动进攻,首先进取广州,外交上则由四国代表共同行动。四国侵华联合阵线就这样形成了。1857 年 12 月,英法联军 5000 余人向广州进攻。当时,清政府正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两广总督叶名琛根本不组织抵抗,广州很快就陷落了。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纳降敌,在以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为首的英法三人委员会监视下,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府。教师讲授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应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1857 年,英军进犯广州和炮击广州城》。在英法联军侵占广州时,广东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反侵略斗争。香港两万多工人罢工,使当地商务陷于停顿。这部分课本用小字作了描述,教师可让学生朗诵课文,不要求学生记忆,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和清政府官员的妥协投降成为鲜明的对照。

四、“英法联军进攻天津”一目,应讲明两个问题:

  1. 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天津。英法联军侵占广州后,小部分留守,大部分乘军舰北上。1858 年 4 月到达大沽口外,威胁天津。侵略者认为,天津靠近北京,又是漕运枢纽,只要控制天津,就足以胁迫清政府订立新的不平等条约。俄美两国公使也随同到达,表面上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实际上为英法出谋划策。清政府也知道英、法、美、俄已经串通一气,美、俄企图坐收渔人之利,但感到太平天国革命还没有镇压下去,必须力求和外国侵略者妥协,所以寄希望于美、俄两国的“调停”,没有做认真的战争准备。5

月 20 日,英法联军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驻守炮台的爱国官兵奋起抵抗,与侵略军炮战两个多小时;英军逼近炮台时,中国士兵跳下炮台,冲进敌群肉搏。但由于直隶总督谭廷骧等文武官员带头逃跑,大沽炮台很快失陷。英法舰队溯白河(海河)上驶,进逼天津城下,扬言将进攻北京。清政府慌作一团,急忙派人赶往天津向侵略者求和。教师讲授上述内容时,要运用教学挂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但内容对学生不作要求。

  1. 《天津条约》。教师先要讲明《天津条约》的签订:1858 年 6 月 26 日、27 日,清政府议和代表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同时要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情景》, 以增强直观性,但这幅插图不要求学生记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本目重点。教师可先让学生念一遍有关课文,并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划出条约的四点主要内容,然后教师要联系《南京条约》进行对比分析: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朝政府,干涉中国内政。而在此之前外国与清政府办理外交事务,是由两广总督出面进行的。(2)增开汉口、南京等 10 处为通商口岸。教师分析这一内容时,要运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要引导学生注意《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然后在地图上指出汉口、南京等 10 处通商口岸的位置,说明“十口通商”北至营口,南至海南岛的琼州,而且还深入到中国内地——长江中游的汉口。这说明西方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范围扩大了。但教师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只要求记住汉口、南京等 10 处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增加学生负担。

(3)外国船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这使侵略者取得了内河航行权,这是《南京条约》中所没有的。而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内河对外是不开放的。《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至于中俄、中美《天津条约》是 6 月中旬(先于英法)签订的,教师只要顺便指出就可以了。

五、“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一目,教师应讲清三个问题。有条件的地方, 教师可根据《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26 页的地图,放大绘制一幅《京津地区形势》教学挂图来配合讲述,以展现战争场景的地理环境。

  1. 大沽之战。课文是用小字叙述的,不要求学生记忆。第二次鸦片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天津条约》以前为第一阶段。从大沽之战到《北京条约》签订为第二阶段。所以建议教师把大沽之战下移到本目的开始来讲较好。教师要着重指出:《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并不满足,大沽之战就是它们为扩大侵略战争而有意挑起的。理由是:第一,换约是外交行动,英、法公使为什么带舰队?第二,清政府指定他们在大沽北边的北塘登陆进京,这是中国的主权。英、法公使却蛮横拒绝,不惜以战争行动达到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换约的目的。

  2.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火烧圆明园。大沽战役后,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1860 年 7 月,英法联军 16000 多人抵大沽口外。俄国公使为之提供了“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8 月 1 日,联军在北塘登陆,攻占大沽、天津。9 月初,联军向通州推进,清政府派怡亲王载垣等到通州求和,谈判破裂。9 月 21 日,清军在通州以西的八里桥一带大败,侵略军控制了出入北京的通道。第二天,咸丰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 从圆明园逃往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訢留守北京,负责

议和。10 月 6 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城西北郊的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 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遭到空前浩劫。18 日, 英国公使额尔金竟命令几千名侵略军在园内四处放火。大火接连三天不熄, 黑色的云团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烟灰一直飘到 10 多公里外的北京城内,圆明园竟成一片废墟。10 月 13 日,奕訢向英法侵略者投降,交出安定门,英法联军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关于上述战争进程,教师运用地图简要讲明即可。对于圆明园的宏伟壮丽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教师要满怀激情作生动、形象的描绘,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英法侵略军劫焚圆明园的滔天罪行, 要给以充分揭露和鞭笞,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课本中的两幅插图:

《焚毁前的圆明园》和《焚毁后的圆明园》形成鲜明对比,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另两幅插图均不要求学生记忆。课文中引用的雨果的话是用小字写的, 是为了揭露英法联军的暴行,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为配合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看电影《火烧圆明园》。北京地区的学校, 可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遗址。

  1. 《北京条约》。1860 年 10 月 24 日、25 日,奕訢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北京条约》签订的年代和主要内容, 是本目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分析《北京条约》的内容时,要着重指出:天津是北京的大门,天津开埠通商,直接威胁着清王朝的心脏—

—北京的安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示意图》,1842 年《南京条约》已把香港岛割给英国,现又把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了。

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的中俄东段边界。然后,结合课本中的《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此图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讲述沙俄是如何通过

《中俄爱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西北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的。

七、本课小结:教师可先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爆发原因”,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得出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结论。

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