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19 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19 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美日对台湾的侵略。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中法战争。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19 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是由于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加紧向我国边疆及邻近国家进行侵略而造成的。

2.在边疆新危机中,我国军民进行的斗争是反侵略、保卫祖国边疆的正义斗争,但由于清政府的怯懦、妥协,特别是在中法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仍然与侵略者订立卖国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你怎样评价左宗棠?”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教师提问学生:“19 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19 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1.美日对台湾的侵略

2.俄英对新疆的侵略

①“哲德沙尔国”的建立

②俄英侵入新疆及其目的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3.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二、中法战争

  1. 战争爆发原因(法国对越南和我国西南边疆的侵略)

  2. 战争经过

①马尾战役

②法军进犯台湾

③镇南关—谅山大捷

  1. 战争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是我国边疆新危机的原因、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中法战争。

本课难点: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局面的形成。二、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讲清 19 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的历史

背景: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迫使清政府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特别是沙俄成为夺取中国领土最多的殖民强盗,但这些列强仍不满足于他们既得的侵略利益。到了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更加尖锐。当时远东就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70 年代特别是80 年代,列强加紧了对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的侵略,而我国同一些邻近国家很早就有“宗藩关系”,相互间订有权利和义务,清政府不能坐视列强对邻国的侵略,威胁中国边疆;从清政府方面来看,这时统治者更加腐朽,慈禧太后、李鸿章不顾民族利益,一味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加剧了边疆新危机的严重性。由此导入新课,讲述边疆新危机在各方面的表现。

三、“19 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一目,包括美日对台湾的侵略,俄英对新疆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三项内容,重点放在讲述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的斗争。建议教师事先绘制一幅《清朝疆域形势图》

(参照《中国历史·第二册》第 141 页),指图讲述边疆新危机,以加强直观效果。

  1. 关于美日对台湾的侵略,要讲好下列 3 点:①引导学生回忆台湾自古

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②美日侵略台湾由来已久。早在 19 世纪 40 年代和 1853 年、1856 年,美日就有觊觎台湾的行动(引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内容)。美国侵略台湾,是看中了台湾的资源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获得一块远东地区的基地。日本在 1868 年明治维新后,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地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关于明治维新一词,只须指出其性质和结果即可),台湾、朝鲜首先遭受其侵略。③美日侵略台湾均遭到台湾军民的有效的抵抗,未能得逞。美国因与中国远隔太平洋,侵略中国一时力有不及,而日本是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小国,也无力量单独占领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于是在近代史上美国联合日本侵略中国的局面就出现了。关于美日的勾结,表现在 1874 年日本侵略台湾时,美国不仅供给日本以军火,美国舰

只帮助运载日军和物资,美驻厦门领事曾参与策划 1867 年美国侵台的李仙得,还当了日军指挥官的军事参谋。在日军被台湾军民打击得进退两难之时, 美国假装“中立”,联合英法对清政府软硬兼施进行“调解”,迫使清政府与日订立《北京专约》。

  1. 关于俄英侵略新疆,是本课重点。要讲述:①“哲德沙尔国”的由来。中亚地区浩罕国在今苏联中亚锡尔河上游一带,反动军官阿古柏在国内争权斗争中失利,1865

    年乘新疆等地回民反清起义之机,勾结新疆封建主金相印,入侵新疆,占喀什噶尔、和田等地,于 1867 年建立哲德沙尔国(七城之国的意思,七城见注解),自立为“汗”,对当地各族人民实行军事统治;

②沙俄、英国无视我国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反动政权,给以大量金钱和武器,并乘机侵入新疆。阿古柏与他们分别订立“条约”,英俄攫取了通商、设立领事、减税等特权。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1871 年3 月,沙俄更直接出兵侵占伊犁,企图永远霸占。英国为了与沙俄竞争,加强对阿古柏政权的援助,后来阿古柏越来越依靠英国;③着重要讲好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的斗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非法的阿古柏反动政权, 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掠夺,各族人民十分贫困,甚至出现买卖奴隶的倒退现象,引起各族人民的仇恨。由于阿古柏出卖中国主权,投靠英俄,1874 年在清政府内部也引起历时半年之久的“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的争论(具体情况参看资料与注释有关部分内容)。当时

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得到朝野的普遍赞扬。1875 年,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专责新疆军务。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左宗棠于 1876 年率军入疆,开始了收复新疆失地的斗争。这个斗争第一步是驱除阿古柏政权,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第二步是中俄伊犁交涉。斗争具体情况,可引导学生看《左宗棠西征图》,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内容,以及原始资料“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说明左宗棠的远大的爱国志向),然后由教师作生动的讲述。讲述中必须强调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在于粉碎了英俄分裂祖国西北领土的阴谋,对巩固西北边防、开发新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左宗棠乃至曾纪泽的事迹,应给予肯定;④讲完上述内容后,教师可提问学生: “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既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1. 关于英国侵略西藏问题。教师首先指出,在 19 世纪 50

    年代起,英国为从缅甸侵入中国西南地区设计了多种方案。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英国加紧侵略缅甸,接着一再要求进入西藏,打通印藏通道。由于西藏军民的抵抗, 英国被迫把入侵西藏的计划推迟至 1888 年 3 月。这次入侵西藏,遭到西藏爱国军民更猛烈的抵抗(引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内容,了解斗争过程)。但由于清政府屈服于英国压力,一再斥责西藏地方政府反侵略措施,下令撤兵, 一年后前线藏军被分批遣散,才使人民反抗遭到失败。1890 年与英国订立《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英国获得了进一步侵略西藏的有利条件。

  2. 讲完上述内容后,教师可进行一下小结,提问学生:我国边疆新危机中,东南、西北、西南

各发生什么危机?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出示事先绘制的《19 世纪中后期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边疆地区简表》,让一个学生当堂填写:

学生填完图表后,教师指出,除美、日、俄、英等国侵略我国边疆外, 法国帝国主义也进一步侵略越南进而侵略中国西南地区,1883 年挑起了中法战争。由此导入下一目的讲授。

四、“中法战争”一目是本课又一个重点问题,要求讲述下面三个问题: 1.战争起因与性质。教师指出,侵略越南,并以此为基地进一步侵略中

国,这是近代史上法国历届政府的一贯政策,是资本主义扩张政策的必然产物。法国在 1873 年年底和 1882 年 4 月曾有两次入侵越南,企图建立法国总理茹费理设想的包括越南、中国西南地区在内的“东方帝国”。越南国王请求中国援助抗法。中国与越南之间早就有着“宗藩关系”,清政府不能坐视越南受侵略,便派兵到越南。1883 年 8 月,法国强迫越南订立《顺化条约》, 使法国获得对越保护权。接着,法国要越南国王下令撤走中国在越的军队。1833 年 12 月,法军对驻越北的清军发起突然袭击,中国军队被迫还击,中法战争爆发。由此可见,这场战争,在中国一方是为了援越抗法,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正义战争。

  1. 战争经过。分两个阶段:①1883 年 12 月—1884 年 4 月,战争限在越北陆地;②1884 年 7 月—1885 年 3 月,战争在越北和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战争有海战(重点讲述“马尾战役”)和陆战(主要讲述“镇南关—谅山大捷”)。在介绍战争的两个阶段时,教师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中法战争形势图》, 看清马尾港、基隆、镇南关、谅山、山西省等地点位置。讲上述两个战役时, 要注意讲好下列两点:①讲清马尾战役失败原因在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的态

度。当时清政府的军政、外交大权实际掌握在李鸿章手里。他虽然曾提出“自强”口号办洋务,但一遇外国侵略,从来没有讲过主战的言论,为了保存自己集团的势力,一味求和,是“和而不战”的著名代表。在马尾战役打响前, 李鸿章大讲“不可轻言战事”,在战争打响后,他不想如何取胜,却一心求和,完全执行了一条投降主义、失败主义的路线。在法舰与南洋水师舰只共泊一港的态势下,李鸿章不许南洋水师将士作战备,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砲, 违者虽胜亦斩”。当法国突然袭击时,南洋水师只能仓卒应战,结果全军覆没。②要突出讲述战争中的清朝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马尾战役中的“扬威”、“福星”、“振武”诸舰官兵的战斗事迹,刘铭传守基隆的战斗情况,镇南关—谅山战役中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的表现等,可据有关小字内容作生动的讲述即可,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后, 由两三个学生自愿各讲一个生动事迹。

  1. 战争的结果。教师首先指出,这次中法战争同以往的战争不同在于, 这次战争在总体上中国取得了胜利,曾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但为什么战争却出现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呢?(这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战争结局的原始资料)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执行的是一条妥协卖国路线。李鸿章认为以往战争失败后讲和,对方会盛气凌人,谈判中漫天要价,提出苛刻的条件,如今战争胜利后谈和,对方不敢提出过高要求,于是李鸿章竟然采取胜利时不是“乘胜前进”,而是“乘胜即收”,屈辱求和, 与法国订立《中法新约》,让法国势力完全控制越南,更深入到云南、广西地区。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了。一句话,法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侵略目的。本目 7 幅插图,均可让学生观看,不作要求。

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