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课 清朝的文化——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清朝小说的成就,《聊斋志异》的特点,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什么叫“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清朝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和京剧的形成。清初朱耷、石涛,清朝中期“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绘画。杨柳青、桃花坞的民间年画。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在我国悠久传统文学艺术基础上,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又有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是具有文学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的民族,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吸收精华,扬弃糟粕。
教学要点
一、清朝的小说
-
清朝小说的成就
-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特点
-
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
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红楼梦》二、清朝的诗歌
-
“诗界革命”
-
黄遵宪的诗三、京剧的形成
-
清代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
-
徽剧、汉调合流和京剧的形成四、清代的绘画
-
清初朱耷、石涛的画
-
清朝中期的“扬州八怪”
-
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画
-
杨柳青、桃花坞的民间年画
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清朝的小说、绘画
本课难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二、复习过渡:提问“魏源写《源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总结后,指出清朝的文化,除科技、思想方面的成就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许多成就。
三、“清朝的小说”一目,是本课重点,要讲清四个问题。
- 清朝小说的成就。总领全目。指出清朝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量多质
高,最杰出的有三部名著。可提问学生是哪三部,以引起注意和兴趣。
-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特点。先简介作者:蒲松龄,清朝早期山东淄川人。自幼聪明好学,博学多才,但屡试不第,穷困一生,对清朝统治的黑暗腐败深感怨愤,花数十年心血写成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本书特点,可用郭沫若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来概括说明。即本书所写多为神鬼狐妖的故事,用离奇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暴露出封建社会官吏贪酷,政治黑暗的现实。可举《画皮》为例。《聊斋》未完稿时,即已竞相传抄。刊刻之后,更是风行海内。现已有英、法等18 种外文译本。
讲作者简况时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两幅插图。 3.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着重说明两点。
①《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对“儒林”中那些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秀才、举人、进士及大小官吏等进行讽刺,暴露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末世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语言纯净精炼,善于把矛盾着的事物同时表现在一个人身上,让他当场出丑。如写严贡生正在对人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时,他家小厮走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 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②《儒林外史》批判现实的精神和略带夸张的讽刺手法,对清末的“谴责小说”有明显的影响。并被译为英、法、德、俄、越等国文字,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谴责小说不必细讲,照教材简略介绍即可。
教材中的两幅插图不必讲,让学生课下自看。
4.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红楼梦》,是本目的重点也是难点,应着重分析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①《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创作于乾隆年间,共 120 回。前 80 回是大文学家曹雪芹写的,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曾过一段豪华生活。后来,父亲被免职抄家,移居北京。雪芹在贫病交逼中把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和感受创作了这部小说,历时十载,增删五次,没有完稿就去世了,还不到50 岁。文学家高鹗续写了后 40 回,部分保留了曹作原意。
②《红楼梦》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此为基本线索,表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敲诈勒索、草管人命,狼狈为奸而又互相倾轧,鞭挞了罪恶的封建礼教,揭示了封建社会分崩离析、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划人物,上自皇妃王公,下至役夫奴婢,无不栩栩如生,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总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其中现实主义的高峰。自问世以来,虽屡遭封建统治者的禁止和诋毁,但人们对它的喜爱、评论、研究历久不衰,形成了专门的“红学”, 影响遍及世界。《红楼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永彪世界文学史册。
四、“清朝的诗歌”一目,按教材讲明“诗界革命”的含义。其中黄遵宪比较突出,要强调他的诗清新刚健,富有爱国激情。可举教材中《台湾行》中的三个片断略加解释。“城头”三句,是诗的开头,表达了对“割台”的悲愤心情。“我高”二句,追忆了中华民族开发台湾的艰辛历程,高、曾、
祖、父即祖祖辈辈之意。“糖霜”二句,写宝岛开发后糖、茶等物产丰饶、税收丰厚。“成败”三句,表达了誓死捍卫国土的意志。全诗较长,不必全面介绍。
五、“京剧的形成”一目,是本课难点之一,主要讲清两个问题。
-
清朝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清朝中后期,北京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如昆曲、徽剧、秦腔、汉调等先后纷纷在京演出,出现百花争艳的局面。各剧种在竞技中互相观摹,取长补短,适应了北京观众的需要,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
徽剧、汉调合流和京剧形成。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帝祝寿,以后长期在京演出。稍后,湖北汉调也进入北京。19 世纪中,徽班班主程长庚和汉剧演员同台演出,他把徽、汉等调融为一炉,形成新的表演艺术,可说是京剧的开山祖师。他晚年还创办三庆科班,培养了新一代京剧演员。艺名“小叫天”的谭鑫培,长期参加三庆班演出,在继承程腔的基础上, 又借鉴其他唱腔的长处,创造出一种细腻婉转、略带感伤的“谭”腔,成为一代宗匠。京剧形成后,很快风靡一时,并逐渐走向全国,成为“国剧”。京剧角色各具特点,表演时唱、做、念、打相结合,加上古典华美的服装, 夸张的脸谱,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为各国观众所倾倒。
六、“清代的绘画”一目,是本课重点之一。
清朝是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画家辈出,有所发展创新。
-
清初朱耷、石涛的画。朱耷,清初画家。原为明宗室,明亡后为僧。善水墨花鸟和山水画,笔法简炼传神。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之状, 形象夸张;画山水多为荒岭怪石,寄托“残山剩水,地寒天荒”的亡国之痛。署款“八大山人”。其独特的水墨画体貌,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石涛也是明藩王之子,明亡后为僧。山水花鸟无不精妙。主张师法大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画法有独创性,意境苍莽新奇。对当时扬州画派及后世国画都有影响。
-
清朝中期的“扬州八怪”。一般指乾隆年间在扬州卖画的金农、郑燮等八位画家。他们讲究诗、书、画相结合的整体艺术,画风受朱耷、石祷等的影响,追求个性,立意新奇,所以被称为“八怪”。其中郑燮(号板桥) 尤为突出。他做过县令,为人正派清廉,因擅自开仓救灾而被罢官,长期在扬州卖画为生。诗、书、画都有独创性,造诣根深,画兰竹用笔潇洒,峭劲多姿。自题画竹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侪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其人格、诗格和画格。其余七人可不讲,也不必要求学生记。
-
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画。清朝末年,任伯年的写意花鸟画色彩鲜明, 形象活泼,人物画笔墨不多而得其神情。吴昌硕参用书法入画,写意花卉笔酣墨饱,浑厚苍劲。二人对近代画风都有影响。
-
杨柳青、桃花坞的民间年画。照课本讲即可,并指出年画在民间仍有生命力。
讲绘画时最好能找到上述画家中的一、二幅作品,边展示边讲。有条件的可与美术教师合作举办有关画展讲座。
七、全课讲完后,可让学生回答“京剧姓‘京’吗?为什么?”教师作小结。
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