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
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
掌握民国纪年与公元的换算。
教学要点
一、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
2.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响应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
中华民国成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
袁世凯东山再起
-
“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
二、通过回忆上节课讲过的内容,特别是四川保路运动迅速发展,导入新课。
三、“武昌起义”一目是本课重点,应讲清以下四点:
第一,武昌起义的背景。保路运动的日益扩大,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信心。湖北新军西调,给湖北革命党人造成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同时全国革命形势已经成熟。讲到此处,教师可朗读课本歌谣,问学生歌谣说明了什么?之后教师指出,歌谣说明了人民对清政府的厌弃情绪,清统治者已
空前孤立,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武昌起义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湖北的革命团体,起义主力是新军。这是由于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进行了长期艰苦、扎实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1.6 万多名新军中,革命党人占 4/10,这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第二,起义过程。起义原定 10 月 6 日,因准备不足而延期到 10 月 11
日,但 10 月 9 日革命党人(孙武——起义指挥部参谋长)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10 日起义指挥机关遭破坏,起义总指挥蒋翊武被迫逃出武汉,不少革命党人遭捕杀,武昌形势顿时紧张,起义活动已成“群龙无首”状态。但革命党人没有畏惧退缩,在失去指挥机关的紧急情况下,自行联络,坚决发动起义,占领总督衙门、军械库等重要机关,一夜间夺得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讲述时最好配有一张武昌起义图,结合课本插图《武昌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不作要求),对起义过程予以生动描述,课文小字部分不要求学生掌握。1911 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第三,湖北军政府成立。湖北军政府是革命党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府, 都督是旧官僚黎元洪。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黎元洪是什么人?怎样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学生可看课文小字。教师可作说明: 由于武昌起义胜利来得太快,孙中山远在国外,黄兴和同盟会的其他领导人分别在香港、上海等地,一时赶不到武汉。而直接组织起义的领导人有的不在武汉,有的受伤,有的牺牲。起义者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错误地认为应让社会上有名望地位的人出来组织政府,拱手让黎元洪当上军政府都督,这样革命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插图《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军政府告示》可指导学生看,但不作要求。
第四,各省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讲述时结合《辛亥革命形势图》(此图放大挂在黑板前),来说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清王朝土崩瓦解情况。指导学生看课文中小字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立宪党人和反动官僚钻进革命阵营,并开始攫取革命果实给革命带来什么影响?以启发学生思考。
四、“中华民国的成立”一目是本节重点,需讲清:1.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是这次革命的目标,也是当时起义各省共同对清王朝进行斗争的要求。2.中央政府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各省代表会议协商组织,总统由各省代表会议选举产生。1911 年 12 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后来又选黎元洪为副总统。3.1912 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 年为民国元年。讲述此点时结合课本插图《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情况,小字部分有生动的描述,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教师还应向学生指出南京临时政府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基本上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因此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的革命政权,开始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1912 年 1 月 1 日这个时间学生必须记住,它标志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成立,清王朝统治的覆灭,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的终结。学生还应掌握,民国纪年换成公元要加 1911,公元换成民国纪元则减 1911 年,如 1912 年换为民国纪元则 1912-1911=1,即民国元年。4.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先让学生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封面但不作要求,结合插图讲述《临时约法》是由参议院制订的,是一个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此点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要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明:第一,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各民族人民一律平等,享有居住、言论等各项民主自由权利。第二,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还要指出,《临时约法》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五、“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一目,要讲清几个方面的问题:1.1909 年,由于袁世凯权力太大被清政府解职,但他仍控制着北洋军。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派北洋军去镇压,却指挥不动,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让其镇压革命,保住清朝的统治。2.袁世凯的出山是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这是因为帝国主义感到清政府的统治已难维持,需要一个新的走狗来代替它,而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已为帝国主义所赏识,同时他又是当时最大的实力派。3.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采取卑劣的手段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对清政府,利用革命进行逼宫;对革命党人采取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武昌起义爆发后,利用革命势力的迅猛发展迫使清政府让他任内阁总理,执掌了全国军政大权。掌权后即刻派兵攻打武汉,直接打击和削弱革命力量,这是他“打”的一手;同时派人南下和谈,采取欺骗手法表示赞成共和,诱使革命党人交出政权,由他当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是“拉” 的一手。孙中山在中外势力的夹攻和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表示如清帝退位,袁世凯绝对赞成共和,就可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袁世凯在得到南方政府同意让权的保证后,又回过头来迫使清帝退位。1912 年 2 月12 日,宣统帝退位。13 日孙中山辞职。14 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这样把革命党人和清王朝都打了下去,夺得了全国的统治权。为讲清此点,教师可适当补充史实,具体生动地揭露袁世凯的面目,加深对他反动本质的认识。4.孙中山在辞职时,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独裁, 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要他遵守。这是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但革命派既已支出了政权, 要袁世凯遵守上述条件,只能是幻想。不久,袁世凯便施展诡计,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任。对此具体情况课文小字作了叙述,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5.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表明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夭折了。插图《袁世凯在剪辫子表示革命》配合本目讲授以加强直观,不作要求。
讲完上述内容后,可引导学生讨论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又是怎样窃取果实的?既可加深学生对袁世凯窃国的认识,又可帮助学生认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六、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可采取教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是一次什么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是什么?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了吗?学生带着问题并联系前面所讲内容看书,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总结归纳,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总结归纳时,讲明四点:1.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结束了清王朝统治,赶跑了皇帝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由于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由于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政权,这次革
命没有改变中国的面貌,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这是应吸取的历史教训。尽管辛亥革命失败了, 但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应该充分肯定。
七、讲完辛亥革命后,为加深学生对此次革命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展览、电影、录相等。
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