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课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清政府的“新政”、“预备立宪”。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是为了挽救清朝覆灭的一场骗局。

  2. 革命党人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场上表现的崇高革命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品质。

  3. 四川保路运动是收回利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武昌起义的前奏。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质,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中的作用, 从而提高历史的辩证的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 清政府的“新政”

  2. “预备立宪”骗局二、各地的武装起义

  1. 镇南关起义

  2. 安庆绍兴起义

  3. 黄花岗起义三、保路运动

  1. 收回利权运动

  2. 保路运动

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

本课难点: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的认识。 二、通过提问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纲领内容导入新课。

三、“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一目虽非本课重点,但如何认清它的实质却是本课的难点。此目内容枯燥,讲课时注意采用启发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1.清政府实行“新政”是为了欺骗人民,缓和阶级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反抗斗争日趋激烈;资产阶级革命派及民主潮流已开始兴起,维新派的维新思潮也没有因变法失败而被扑灭。清政府认识到依靠老办法已无法维护其反动统治,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新政”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2.新政的内容及其实质。结合课

本列的简表讲述。讲之前可先向学生提出:简表中三方面内容哪个是核心? 实施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指出简表所列“编练新军”是“新政”的核心。经过义和团运动,清朝原有军队已无力镇压人民,为保住清朝的统治, 需建立一支新式军队。“练兵”在清末“新政”中用力最大,耗资最多,一直搞到清朝覆灭。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为了讨好帝国主义侵略者和资产阶级上层人士,以维护封建统治,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企业。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是为了培养封建统治人才,消弭正在高涨的民主革命思潮。因此我们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要向学生指出:奖励办企业的规定,在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投资工商业, 促进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则在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培养了封建制度的掘墓人,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但这决非清政府的本意,这就教给学生如何辩证的看问题。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新政”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有无不同之处?接着向学生说明“新政”与戊戌变法有本质区别。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掀起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而“新政”完全是为延续清王朝的统治而提出的。“新政”与洋务运动也不尽相同,洋务运动除练兵“求强”外,还在“求富”口号下, 办了一些近代工业,而“新政”办企业只是表面文章,是为了“筹饷”来“练兵”。3.“预备立宪”是骗局。这表现在立宪目的是为“皇位永固”、“内乱可弭”、“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载泽向西太后呈密折语);《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这就使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国的权力,得到成文的宪法保证;迫于形势成立的内阁,其权力集中在皇族手里,清楚地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为名,实质是继续加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满族贵族继续专权的目的。“预备立宪”完全是骗人之举。课文里的两段小字和插图,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帮助学生对“预备立宪”实质的理解。但对清朝末代皇帝是溥仪,年号“宣统”,作为常识,学生应了解。

四、讲完以上内容之后,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为什么说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是骗局?”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的题目。

五、“各地的武装起义”一目,着重讲了镇南关、安庆绍兴、黄花岗三次起义。讲此目时,有条件的,可自制一幅辛亥革命前各地武装起义和保路运动图。结合地图。1.指出 1907 年——1911 年革命党人在哪些地方发动过起义,说明当时的革命形势。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安起义、黄花岗起义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三次。2.镇南关起义是孙中山亲临前线指挥的一次起义,对起义者鼓舞很大。对战斗情况可作适当补充,以加深学生的印象。3.讲述安庆绍兴起义时,结合课文插图,对起义过程可稍作补充,并饱含激情,生动具体讲述起义领导人徐锡麟、秋瑾面对敌人的酷刑,坚强不屈,慷慨就义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对先烈崇敬的思想感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 对她的事迹可作较详细的介绍。课本上秋瑾、徐锡麟两幅画像指导学生看, 并记住他们是这次起义的领导人,其他不作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课下可组织学生看电影《秋瑾》。4.1911 年 4 月 27 日广州起义,是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发动的一次影响很大的起义,是本课重点。教师讲述起义时需要讲明:①过

去几次起义虽失败了,但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继续进行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的武装起义。②孙中山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在于准备工作不够,决定认真加强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以全党之力举事”,“集海内外同志作全国之计划”。准备工作主要是:筹款购买枪枝,设统筹部作为领导起义的机关,组织 800 人的敢死队为起义的中坚力量。由于这次起义“集各省革命党人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同盟会许多骨干分子都参加了这次起义。讲述起义过程,教师始终要满腔热情,对革命党人的赴汤蹈火、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予以生动描述、热情讴歌和赞扬,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革命党人的崇敬。讲到敢死队员们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时,可带着感情朗诵一段林觉民给他妻子的诀别书(可在课前写在小黑板上, 朗诵时展示),并指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林觉民像。讲革命党人在战斗中奋勇当先,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时,可以喻培伦为典型,结合插图重点讲述。《两广总督府》和《广州小东营起义指挥部》两幅插图是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安排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看,但不作要求。黄兴为悼念七十二烈士书写的挽联是帮助学生掌握黄花岗起义的,如有时间,教师可在讲述中指导学生看, 但不作要求。5.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义结果要求学生掌握。

六、讲完本目内容后,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布置学生课下自找材料(或教师提供书目)阅读孙中山、黄兴、秋瑾等革命党人的事迹,指导同学看林觉民遗书的全文,准备回答课本提出的思考题,讲述一个革命党人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在自学中受到教育,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余读书的习惯。

七、“保路运动”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插图《保路运动纪念碑》引入本目的讲述。本目应讲清以下几点:1.保路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和清政府卖国而引起的,讲课时可联系前面“新政”经济措施第一条“保护外国商标和外国人在中国筑路开矿的投资,不论外国人或中国人都可集资开矿。”由于清政府讨好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便强行夺取中国的采矿权和筑路权。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反帝爱国的收回矿权路权的斗争。2.川汉铁路在 1911 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 法令之前,已由四川人民筹集筑路股款着手修建。参加集股的不仅有地主、资产阶级,而且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和佃农。根据“铁路国有”法令,川汉铁路也属清政府收回之例。3.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法令,名为将商办铁路收归国家来办,实际上国家通过向外国借款筑路,把铁路建筑权拱手送给了帝国主义。因此,“铁路国有”政策,完全是一种“夺路转送外人”的卖国政策,理所当然地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等省掀起的保路运动,以四川保路运动声势最大,斗争最激烈。4.四川的保路运动之所以十分激烈,因为广大农民、手工业工人等劳苦群众是运动的主力。直接原因是铁路股款中他们有份,根本原因是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的痛恨。5.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讲述四川保路运动时,教师有条件的,可画一张川汉铁路示意图(从湖北武汉出发往西,经宜昌、万县、重庆到成都)。向学生指明川汉铁路的起止点,湖北、四川的位置,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也为讲武昌起义打下基础, 但不要求学生记忆。在指导阅读小字部分时,教师可提出:保路运动是怎样发展的?它对武昌起义起了什么作用?以加深理解。

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