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插图说明
图 1 顺治会见五世达赖 这是西藏布达拉宫的殿堂壁画。从 1643 年起,
西藏地区的 60 多名画家用了 10 多年的时间,在布达拉宫各殿堂内的墙壁上,
精心绘制了 698 幅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色彩鲜艳,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五世达赖灵塔殿上的壁画描绘了五世达赖毕生的业绩。其中五世达赖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的事迹,画家们运用连续表现的手法,再现五世达赖起程、征途、抵京、觐见、赴宴、游乐、观剧等一系列场面。彩图《顺治会见五世达赖》是其中的一个画面。顺治皇帝端坐在宝座上,五世达赖坐在顺治皇帝右侧双手合掌,上身微向前倾,像是正在说什么,下边是几排陪宴的大臣和喇嘛。画面是在绿色底子上施以金色和朱色,整个画面显得金碧辉煌。
(第 1 课)
图 2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在我国西藏拉萨西北角布达拉山上。相传公元 7 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大唐文成公主,开始在此建筑宫
室。后世屡毁屡建,至公元 17 世纪五世达赖大加扩建,才有今天的规模。“布达拉”是蒙语孤峰的意思。布达拉宫依山垒砌,内有宫殿、佛堂、庭院、金塔。主楼有 13 层,高达 117 米,东西长 360 多米,南北宽 500 米,占地近
20 万平方米。宫内殿堂错落,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廊舍厅堂,琳琅耀眼,
尽是壁画。整个建筑的风格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第 1 课)
图 3 厦门鼓浪屿——郑成功水操台 1646 年,郑成功起兵抗清。他率领队伍在福建厦门鼓浪屿屯营扎寨,操演备战。现在,鼓浪屿上还保存着郑成功的许多史迹和后人的题刻。日光岩是鼓浪屿上的最高峰,顶部较平坦, 郑成功曾以此作为操演水军的指挥台。(第 2 课)
图 4 台湾赤嵌楼 位于台南市中区赤嵌街,现为台南市历史馆的赤嵌楼,原址是 17 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时所建的普罗文查城堡。旧志称“赤嵌楼”,又名“红毛楼”。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赤嵌楼为承天府。原赤嵌楼已于 1862 年被地震毁坏。课本彩色插图《台湾赤嵌楼》是光绪五年(1879 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楼宇文昌阁和海神庙。文昌阁内陈列郑成功手抚宝剑像、台湾古地图、历史文献、古代文物及郑荷海战图、荷军投降图等。海神庙内藏清代史料。楼外陈列有清代纪功碑。楼前广场上陈列有大炮、石马等。清代重建的赤嵌楼飞檐画栋,巍峨壮丽,是台南市的著名建筑物。(第 2 课)
图 5 北京故宫乾清宫 建于明代,是金扉重檐的九间大殿。这里是清代皇帝日常居住和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康熙皇帝,经常在此举行“御门听政”。康熙皇帝就死在乾清宫。雍正帝继位以后,移居养心殿,但这里仍然是皇帝召对臣僚,接见外国来使的地方。(第 4 课)
图 6 清代景德镇制瓷工艺——入窑 清代景德镇制瓷过程分工很精细,有舂土、澄泥、造坯、汶水、过利、打圈、字画、喷水、过锈、装匣、入窑、烘烧等 10 多道工序。图为“入窑”工序,采自清朝人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录》。教师可以利用这幅图说明清代景德镇制瓷工场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第 3 课)
图 7 福州林则徐纪念馆中林则徐塑像 在福建省福州市澳门路,有一座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1961 年,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今辟为林则徐纪念馆。图为林则徐纪念馆内“树德堂”中祭祀的林则
徐塑像。(第 5 课)
图 8 广州三元古庙 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外,有一座两进一庑廊的古庙。它原是供奉北帝的道教小庙,建于清初顺治年间,距今已有 300 多年了。因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故名三元古庙。1841 年 5 月,“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群众抗英斗争在三元古庙前爆发了。(第 6 课)
图 9 洪秀全像(1814—1864 年),广东花县官禄■村人。1843 年,他创立拜上帝会。1851 年 1 月 11 日,他领导会众在广西金田村举行反清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历时 14 年,纵横 18 省,猛烈地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的塑像,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第 8 课)
图 10 焚毁前的北京圆明园景致之一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东北,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经雍正、乾隆两代大规模扩建,成为包括 140 余所宫殿楼阁、100 余处秀丽景色的宏伟园林。乾隆皇帝依避暑山庄 36 景四字题额之例,将圆明园区分出 40 景。图为圆明园 40 景之一的“茹古涵今”。据乾隆
《圆明园图咏诗词》小引:茹古涵今在“长春仙馆之北,嘉树丛卉,生香蓊勃,缭以曲垣,缀以周廊,邃馆明穸,牙签万轴。”(第 10 课)
图 11 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 圆明园集中了我国南北园林艺术和中西合璧建筑的精华,像一部园林建筑艺术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东部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西洋楼建筑样式是欧洲的,纹饰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中西文化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精致华美,堪称一绝。这幅彩图是圆明园被焚毁后的残迹。近景“大水法”,原是用大块白色大理石雕凿而成的西式牌坊,牌坊前为一座半圆形的喷水池。池中心是一只鹿, 四面有十条猎狗相围。每当四面喷出许多小水柱时,由鹿角往外喷水,在两个角锥体的两侧向高处喷水,就好像被十条猎狗追逐着。“大水法”,就是喷泉的意思。远景远瀛观,是座北朝南,建在高台上的楼阁,柱子全部是用汉白玉石雕刻而成,至今花纹清晰可见。(第 10 课)
图 12 广东南海康有为故里 康有为(1858—1927 年)原名祖诒,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维新派的领袖。百日维新的措施,大多是他和他的学生梁启超筹划的。图为广东南海县苏村康有为故里。(第 17 课)
图 13 北京颐和园勤政殿 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是清朝皇帝在园内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1860 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 年)重修。殿内正中是九龙宝座,宝座前是御案,宝座后是一对用孔雀翎缀成的掌扇和刻有 200 多个不同字体的寿字屏风。殿内还陈设有鹤灯、鼎炉等。殿上悬挂的大匾,书写着“寿协仁符”四个字,这是慈禧太后的自我标榜。勤政殿座西朝东,正对仁寿门和东宫门,南北暖阁是慈禧和光绪休息的地方, 有时他们也在这里召见个别大臣。慈禧和光绪过生日时,都曾在此接受群臣贺拜。1903 年,勤政殿改名为仁寿殿。(第 18 课)
图 14 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 年),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出生于农民家庭。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
(第 21 课)
图 15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原名红花岗,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麓。1911 年 4 月 27 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
喻培伦、林觉民等 100 多人英勇牺牲。清政府竟让烈士暴尸街头,四天后才通知“善堂”收殓遗骸。革命党人潘达微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奔走,终于在城东红花岗找到一块合意的墓地,随即以“善堂”名义购买良好棺木,给收得的 72 具烈士尸体成殓。他亲自主持监督葬事,直至最后一口棺木入穴。葬礼完毕,潘达微默默环视红花岗,感觉“红花”比不上傲霜的“黄花”(秋菊)。第二天,资产阶级改良派办的《国事报》将红花岗安葬烈士的情况报道出去。当时,清政府正到处搜捕革命党,形势对潘达微很不利。为了化被动为主动,潘达微立即写了一篇《谘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的文章,公开发表。此后,各报相继沿用。于是,“黄花岗”便成了约定俗成的名字。彩图近处为 72 烈士墓碑亭。碑上镌有“七十二烈士之墓”字样,字是方声洞烈士的哥哥方声涛所书。碑亭顶部砌成钟形,象征着烈士们为辛亥革命奏响雄壮的前奏曲,为苦难的中国人民敲响了自由的钟声,激励着人们继续奋斗。远处下半部是用麻石砌成的纪功坊。中间横额上,是章炳麟手书的“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古篆。上半部分是用七十二块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石头垒砌成的梯级形“献石堆”,象征着 72 烈士巍然屹立的形象。“献石”上刻着当年捐资修墓的中国国民党分支部及华侨捐款者的姓名。纪功坊顶端,竖立着自由神像,“十年动乱”中拆去,1981 年重新塑好装上。(第22 课)
图 16 湖北武昌起义门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 驻南湖的新军炮队立即起义,进驻中和门开炮轰击湖广总督署。此后,中和门就改称起义门。图为 1981 年重修后的起义门。(第 23 课)
图 17 湖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在武昌蛇山南麓,阅马场北端的绿荫丛中,掩映着一组红色楼房,武汉人称它为红楼。红楼筹建于 1908 年,两年建成。它原是清政府为了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谘议局旧址。主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仿照西方国家的行政大厦的建筑形式。主楼平面呈“山”字形,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门前有突出的门廊和回车道。后面正中为方形会堂。1911 年,腐朽的清朝政府企图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修建的湖北省谘议局,竟成了摧毁封建王朝的战斗司令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第二天,湖北革命党人在这里创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红楼也就成了辛亥革命的著名旧址。(第 23 课)
图 18 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 詹天佑(1861—1919 年), 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1905 年,他开始主持修建京张铁路,1909 年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为了纪念他的功绩,1919 年在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铜像建在一座高大的方形台基上,台基上书写“詹公天佑之像”6 个大字。铜像雕塑精致,形神逼真,面貌十分严肃、沉静,充分表现出詹天佑刚毅和自信的个性。(第 24 课)
图 19 曹雪芹塑像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清朝伟大的文学家。图为他的塑像。(第 26 课)
图 20 《红楼梦》插图 这是清代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第 63 回“寿
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情景。画宽 87 厘米,长 231 厘米。画面上的女子们插花簪,饰耳环,戴手镯,身穿长襟宽袖衣,长裙,外裹披肩,形象非常生动。这是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仕女图中的精品。(第 26 课)
图 21 同光十三绝 这是清代画家沈容圃所作的《同光十三绝》画像。所谓“同光十三绝”,是指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 13 位昆曲、京剧表演艺术
家。画上画的是他们演戏的扮装,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采桑》罗敷),杨鸣玉(《思志诚》明天亮)、卢胜奎(《空城计》诸葛亮)、朱莲芬(《琴挑》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探母》杨延辉)。(第 26 课)
图 22 杨柳青年画——《十不闲》 这是王树村先生收藏的清代杨柳青年画《十不闲》。十不闲是由一人同时演奏多种乐器的杂技。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十不闲序》:“凤阳妇人歌也。设一桁,若■枷然,上铙鼓钲锣各一。歌毕,互击之以为节,名打十不闲。”图上居中者为十不闲演员, 两旁的是伴奏。(第 26 课)
图 23 桃花坞年画——《金山寺》 这是王树村先生收藏的清代桃花坞年画《金山寺》。金山寺是白蛇传的片段,描写封建势力的代表金山寺和尚法海扣留许仙,破坏白素贞(白蛇精)与许仙的婚姻。白素贞与小青(青蛇精)到金山寺索要许仙,法海蛮不讲理,最后双方交战,白素贞与小青战败。图上中部靠上端坐的是法海和尚,许仙在他身后,白素贞站在法海对面在苦苦诉说,请法海放还许仙。站在白素贞左边的是小青,显得有些急躁,但还强忍住火气。(第 26 课)
图 24 京剧——斩子 这幅彩图是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人戏齣册》,《斩子》复制的。画的内容是北宋元帅杨延昭为破辽军天门阵,派儿子杨宗保到穆柯寨去讨降龙木。杨宗保被穆柯寨的穆桂英擒获,并与穆桂英成亲。杨宗保回营,杨延昭以临阵招亲的罪名要斩杀儿子杨宗保。大将孟良、焦赞求情不准。杨延昭的母亲佘太君求情也不准。最后多亏穆桂英赶到, 应允挂帅打破天门阵,这才救下杨宗保。(第 26 课)
图 25 油画五四运动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的北洋军阀
政府派代表出席 1919 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所谓“和平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特权”等一些正义要求,遭到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长久以来蕴藏在中国人民心底的愤怒,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5 月 4 日,北京学生 3000 多人在天安门集会,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反抗帝国
主义压迫。这幅彩图描绘的就是 5 月 4 日爱国学生游行示威的情景。(第 31 课)
图 26 嘉兴南湖画舫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由于租界巡捕的搜查,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只游船上举行。这条游船长 16 米,宽 3 米,中舱放一张方桌,那时代表们就在中舱里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党纲,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幅彩图是当时游船仿制品的照片。(第 32 课)
图 27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 这是 1921 年 7 月 23 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会址是当时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现今改为兴业路 76 号。这所楼房是上海代表李汉俊哥哥李书
城的住宅。大会在楼下一间约 18 平方米的客堂中召开。开会期间,一个法国巡捕房密探闯来,代表们立即转移。新中国成立后,房屋按照原貌修复,室内布置保持了当年原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 32 课)
图 28 江西安源煤矿工人俱乐部 1922 年 3 月,安源党组织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着手筹建工人俱乐部。5 月 1 日,安源路矿洋溢着节日的
气氛,工人们手持小彩旗,涌向牛角坡工人夜校前的广场。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声欢腾。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胜利召开。图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旧址——牛角坡 52 号。(第 33 课)
图 29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为了适应农民运动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共产党倡议下,广东革命政府积极培养农民运动干部。1924 年 7 月到 1926 年 9
月,在广州先后举办了 6 届农民运动讲习班。参加学习的成员有 900 多人。
彭湃同志是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人之一。毛泽东同志主持了第 6 届农民运
动讲习班。图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图片。(第 34 课)
图 30 南京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于 1925 年 3 月 12 日上午 9 时 30 分在北京逝世。灵榇暂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1929 年,国民政府迎灵南下,安葬在南京紫金山,称“中山陵”。彩图为中山陵的照片。(第 34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