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课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什么叫北洋军阀,袁世凯是如何排斥革命党人和任用北洋系亲信建立其统治的。宋教仁等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目的和竞选活动。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的发动和迅速失败。袁世凯是怎样加强其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孙中山号召讨袁, 蔡锷等发动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可耻下场。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
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它集反动没落阶级专制、卖国、凶残、狡诈于一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
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结果总是失败,说明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综合分析孙中山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及其结局。提高综合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北洋军阀掌握内阁实权
2.孙中山解职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二、“二次革命”(1913)
-
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
“宋案”和“善后大借款”
-
“二次革命”的发动和失败三、护国运动(1915—1916)
-
袁世凯窃取正式大总统
-
总统独裁和世袭制的建立
-
洪宪帝制丑剧
-
孙中山号召讨袁和蔡锷等发动护国运动
-
护国运动的发展和袁世凯的可耻下场四、护法运动(1917—1918)
-
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
军阀勾结和护法运动的失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护国运动、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成果斗争失败的原因。本课难点:恢复帝制与卖国是袁世凯反动统治的两个基本方面,本课教
材难于兼顾,应妥善处理。
二、解释课题。教师需指出三点:1.北洋军阀是指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阀集团。袁在清末负责编练北洋新军,形成了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对内镇压人民,独裁专
制。从 1912 到 1926 年,中国实际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2.本课所讲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包括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实际是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3.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没有结束,以后还要讲第一次国共合作打垮北洋军阀的过程。
三、“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目,要讲清三点:1.联系旧课,指出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和在北京就职,是第一步。控制内阁要害部门掌握实权, 是第二步。关于责任内阁制,指导学生看注释,略加解释它与总统制的区别。关于内阁人选,指导学生看插图,说明内阁总理和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等要害实权部门都由袁的北洋系亲信把持,仅给革命党人四个“冷衙门” 部总长以装点门面。名单不要求学生记。2.1912 年 4 月 1 日,孙中山宣布解职,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四、“二次革命”一目,中心是说明以孙中山为领袖的国民党与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凯之间的一次武装斗争,软弱的革命派遭到失败。主要说明六点:1.袁世凯掌权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幻想由资产阶级政党来组织责任内阁,领导国家建设,并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 年 8 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投机的官僚政客也纷纷加入,国民党成为国内第一大党。由于宋教仁积极奔走竞选,国民党在国会议员选举中独占优势,由宋教仁组阁的呼声甚高。2.袁世凯决不容许国民党内阁成立,便双管齐下,既派人刺杀宋教仁,又以“善后”为名借款,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3.孙中山已看出袁的反动面目,号召兴师讨袁,但党内意见不一,迟迟未发动。4.袁世凯先发制人,1913 年 6 月,罢免国民党籍李烈钧等三都督,派兵南下。5.7 月,江西都督李烈钩在湖口誓师讨袁,宣布独立。黄兴在南京响应,安徽, 广东,湖南,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6.国民党内部涣散,行动不一,抵抗不了北洋军的优势兵力和袁的诱降活动,9 月,“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被迫流亡国外。
本目小字教材和插图较多,可选讲宋被刺后袁的虚伪表现,指导学生看
《真相画报》插图,以揭露袁世凯狰狞而狡猾的丑恶面目,其余的让学生课外阅读。要求记住宋教仁和二次革命发生的时间,以及几个重要人物、地点。
五、“护国运动”一目,是袁世凯恢复帝制面目暴露,各种反袁势力在人民推动支持下,起而推翻袁贼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应讲清两个问题: 1.袁世凯的恢复步骤;2.护国运动和袁世凯垮台。
讲第一个问题可用“袁世凯帝制三步曲”这一较形象的说法。第一步, 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并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讲时适当插进小字教材情节,但不要多费时间。第二步,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和“总统选举法”,建立独裁、终身、世袭总统制。照教材讲,不必多作补充。第三步, 公开恢复帝制。照教材讲,略作补充,指出为了恢复帝制,袁对内提倡尊孔读经,恢复封建礼教;对外大量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如承认沙俄控制外蒙古和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等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但不要展开讲,以免和下一节课重复。
讲第二个问题,主要说明三点。1.孙中山高举讨袁大旗,在日本发表《讨袁宣言》,号召全国讨袁。可指导学生阅读该段教材并解释宣言中的三句话。2.蔡锷等发动护国运动。可指导学生读包括小字在内的教材,指出昆明人民的情绪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情绪。指导学生看“蔡锷”、“护国军第一军司令部”两幅插图,强调蔡锷在护国运动中的突出作用。3.护国运动的发展和袁
世凯的可耻下场。照教材讲,并适当补充教材注释中的若干材料,以渲染袁世凯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绝望而死的可耻下场,印证旧课讲过的“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要注意掌握时间,不可补充过多。本目要求学生记住:孙中山高举讨袁大旗、蔡锷、李烈钧、云南、1915—1916 年护国运动。
六、“护法运动”一目,情况比较复杂,应抓住重点,按教材讲清两个问题。
-
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但实权操于国务总理段祺瑞之手,北京政府仍旧由北洋军阀统治。段继承袁的衣钵,依仗武力实行独裁,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且欲以武力统一全国。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始终把《临时约法》和国会看作是民主共和国的象征。孙中山于 1917 年 7 月到广州,揭起“护法”旗帜,号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维护《临时约法》所规定的共和制度。海军第一舰队、部分国会议员和滇、桂军阀响应护法,9 月初,在广州成立护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任海陆军大元帅,桂军首领陆荣廷、滇军首领唐继尧为元帅,并开始了护法战争, 将进入湖南、四川的北洋军击败。
-
护法运动的失败。滇、桂军阀参加护法运动,主要是借孙中山这面大旗来对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保住自己的地盘,与孙中山实际上是同床异梦。孙中山虽被推为军政府大元帅,但指挥不动滇军和桂军。北洋军阀内部,冯国璋和段祺瑞也明争暗斗。冯欲联合西南军阀反段,提出南北议和,得到滇、桂军阀的响应。陆荣廷等与直系军阀串通一气,排挤孙中山。孙中山非常悲愤,于 1918 年 5 月辞去大元帅职务去沪,护法运动失败。
本目要求学生记住:1917—1918 年护法运动、广州。本课中心人物孙中山和袁世凯,当然应该记住。
七、新课结束后,视时间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或回答教材后的思考题, 教师加以启发并总结。
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