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向光绪帝上书。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决心变法。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它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
戊戌变法是在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极力反对和镇压下失败的。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
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变法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康、梁的变法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2.康梁组织保国会二、百日维新
-
光绪帝下诏变法
-
变法法令的主要内容
-
变法的历史意义三、戊戌政变
-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
百日维新的失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的重点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本上书”是怎么回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公车上书”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1898 年,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2.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忆维新变法运动是怎样在全国迅速展开的?然后
总结,指出在此基础上,1898 年 6 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3.关于清朝用于支纪年的方法不必过多解释,只要求跟学生说明这是中
国旧的纪年的一种方法,维新变法时的戊戌年相当于公元 1898 年就可以了。
三、保国会的成立
关于第一部分康有为再次上书,要讲清下列几个问题:1.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从此帝国主义在中国展开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人民也展开了反租借、反瓜分的斗争,并且一浪高过一浪。清朝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2.康有为这次上书是他的第五次上书,从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维护清朝的统治出发,再次督请光绪帝变法。书中所提的“瓜分豆剖”指的是民族危机,即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揭竿斩木”指的是国内危机,即人民的反抗斗争。3.建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条件,适当地简介一下康有为此次上书的主要内容:仿照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进行改革,挑选主张变法的人商讨变法的方法,让各省地方官在他们的省区内各自变法。使学生明白维新派的目的是通过变法让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参预政权,以建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对于人民群众他们并没有放在眼里,甚至采取敌视态度。
小字第一段不要求学生记忆,可以要求他们课下阅读。但是教师要交待清楚:(1)因为维新变法触犯了一部分旧官僚的利益,康有为这次上书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2)帝党为了向后党夺权,挽救国家的危亡,想拉拢维新派增强帝党的力量,所以赞成、接受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并奏请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小字第二段,叙述了维新派、帝党与顽固派斗争的情况,阐明了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具体生动。建议教师做简单的介绍,或者要求学生课下阅读, 并结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 2 页插图,增强学生对维新派与顽固派斗争的印象。
小字第一段中的“一位具有维新倾向的官员”系指当时的都察院给事中高燮曾。课本正文第二段中的“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这句话是光绪帝对庆亲王奕訢说的。光绪帝通过庆亲王向那拉氏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若不予我以人君实权毋宁逊位。”
关于第二部分康梁组织保国会,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两点:1.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外患极度紧张,瓜分大祸迫在眉睫,维新派人士纷纷组织学会。1898 年 4 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保国会。2.保国会制订章程,在北京、上海设两个分会,各省府县设立分会,粗略具备了政党的规模。
四、“百日维新”
这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讲清变法法令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上。既要求学生记忆,更要求学生理解。本目共分三个部分:1.光绪帝决心变法;2.变法法令的主要内容;3.变法诏书颁布的意义。
第一部分,光绪帝决心变法。包括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6 月 16 日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康有为总理衙门章京; 9 月 5 日让谭嗣同、杨锐、林旭参与变法。“国是”就是国家的方针大计。颁布《定国是诏》,就是光绪帝颁布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诏书。这是“百日维新”的开始。章京是清政府的四品官。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就是任命康有为以四品章京的官衔在总理衙门办事。实际上康有为成了光绪帝的顾问,从此参预政权。9 月 5 日又谕内阁,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 4 人赏给四品卿衔在军机处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官职虽小,职务重要,负责批阅奏折、起草上谕,是光绪皇帝的重要助手,时称“军机四卿”。
第二部分,变法法令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是本课重点,包括四个方面, 共 16 项措施,项目多,又要求学生记忆。教师可把书中所列之表放大挂在黑板上逐项讲解逐项分析,重点放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政治方面, 由于维新派手中无权,特别是没有军权,所以在军事方面的措施既少又空洞。在讲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时,教师可问学生“民”指的是哪些人? 然后教师再分析:在清朝,官,特别是大官,是有上书言事的权利的。他们可以上奏折向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的意见。人民群众为了自己求温饱,终日奔波,一无文化,二没有时间上书言事。只有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有钱, 也有文化,但是他们没有权利向皇帝上书言事。所谓官民上书中的“民”, 主要指的是资产阶级。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就是让资产阶级有机会参预政权。改革旧制部分,三项内容都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只要说明它损害了一部分守旧官僚的利益就行了。要注意不要让学生把冗(rǒng)字音读错。经济方面,新法中第 1,2 项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第 3 项可节省国家开支,增加财政收入。改革旧制的措施剥夺了旗人的一部分特权。文化方面,逐项讲述后,引导学生认识颁布的新措施,有利于传播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而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又剥夺了一部分封建文人升官发财之路。军事部分,按教材向学生讲明这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管理训练方法就可以了。
第三部分,变法诏书颁布的意义。这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教师可在述述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指出:变法法令的颁布,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使相当一部分人(主要是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所以说它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这就是“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五、戊戌政变
本目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对于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相互勾结, 形成了控制中国的强大势力。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很难与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抗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本身力量薄弱,又不敢发动群众,只幻想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只有失败。维新派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用维新变法的办法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这就是中国当时的国情。但是在维新变法过程中,一些爱国志士,为了挽救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做出牺牲,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戊戌政变这一目,可以分为两部分讲述。1.是那拉氏发动政变;2.是“百日维新”失败。
第一部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不要求学生记具体细节,但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下列 3 个问题:1.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是早有预谋的。不仅变法诏令的贯彻执行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而且, 早在 1898 年 6 月 15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就令光绪帝将翁同龢革职,还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准备待机而动。慈禧太后又强迫光绪帝宣布订于秋季去天津“阅兵”,届时发动政变,
迫使光绪帝让位。2.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手里没有兵权,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顽固派发动政变面前束手无策,只有乞求袁世凯,让他带兵进京,保护皇帝。3.袁世凯阴险狡诈,他骗取了维新派和光绪帝的信任,又出卖了他们。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教材的印象,教师可参考课本小字部分的内容对袁世凯的阴险狡诈,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加以描述,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课文中的小字。
第二部分,“百日维新”的失败。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什么叫“百日维新”,要求学生记忆。然后向学生说明: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帝,宣布自己“亲政”;废除了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实行保甲制度以外的所有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害,戊戌变法全部失败。要求学生记住“戊戌六君子”。
第 6 页玉澜堂与宜芸馆插图对学生不作要求。
小字部分,可要求学生阅读。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重点描述一下谭嗣同坚持变法的斗争意志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谭嗣同临终前的诗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以便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谭嗣同殉难”插图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教师可对学生讲解,但不作要求。
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