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课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孙中山为什么成立兴中会,兴中会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华兴会、光复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的时间与地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同盟会的性质。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
孙中山等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特点。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思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培养概括地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2.在教师指导下,思考、解答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1.兴中会的成立
- 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
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邹容的《革命军》
-
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
华兴会、光复会
-
同盟会的成立
-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
同盟会的性质
-
三民主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本课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二、导入新课:提问“《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然后指出,中外反动势力对人民的镇压与搜刮,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必须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政府。20 世纪初,民主革命的新思想在全国各地迅速
兴起。
三、“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一目,如有条件可悬挂孙中山像。按教材顺序先介绍孙中山的名字与籍贯,再让学生看《孙中山故居》(此图不作要求)。本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教材在叙述孙中山名字的来历之后,用小字叙述了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以前的一段经历,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太平天国历史(特别是反清英雄洪秀全)对少年孙中山的影响,二是在广州、香港读书时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三是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的道理。小字是为学生了解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形成过程而安排的,可由教师讲述,也可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但不要求学生记忆。中法战争以后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立志走一条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2.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包括两件大事:创立兴中会、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讲清兴中会成立地点檀香山,当时是夏威夷群岛的首府(1898 年美国并吞夏威夷)。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革命纲领要求学生记忆。兴中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还应讲清,孙中山派陆皓东等在广州筹划起义,是兴中会武装推翻清政府这一斗争目标的具体实施。虽然广州起义尚未正式发动就失败了,但是这一行动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装革命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陆皓东是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个人。限于篇幅, 教材对“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国外”这部分内容叙述比较简略,教师不必多讲,只简要说明它反映出孙中山坚定的民主革命立场和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以及做革命准备工作的艰辛即可。课文中的照片《孙中山》和插图《陆皓东像》是为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安排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去看,但不作为要求。
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历史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们痛感帝国主义的可憎与可恶,并普遍鄙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逐渐放弃了依靠清政府自行改革以致富强的幻想。1901 年至 1905 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2.宣传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区。上海和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中心,其原因与上海“新兴工业比较发达”、“大批留学生集居”东京有关。应讲请,新兴工业的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这是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在日本东京集居的中国留学生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成为民主革命思想的积极传播者;《苏报》、《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一大批刊物的创办,《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战争史》等著作的翻译出版,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3.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民主革命的主要著作。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以笔为武器,同康有为等人的保皇谬论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揭露和痛斥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热情颂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的方案,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起到振聋发瞆的作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文献。在讲述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此时康有为已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为维护清朝统治的保皇派。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康有为等保皇派的反对。1902 年康有为发表文章,大力鼓吹保皇谬论,攻击革命。章炳
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就是为驳斥康有为“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 的谬误而写的。最后,教师还应指出,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爱国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文中用小字叙述当时轰动全国的《苏报》案,可由学生自己阅读,不要求记忆。但教师应指出,《苏报》案不但未能阻挠革命思想的传播,反而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革命军》的影响更加扩大了。课文中竖写的《邹容赠章炳麟诗》表达了邹、章之间崇高的友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可由学生自己阅读,但不要求记忆。课文中的插图《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均是为突出这三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性而安排的,要求学生记忆。为增强历史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文中还安排了《邹容和<革命军>》、《陈天华和<猛回头>和<警世钟>》两幅插图,不作要求。课文中用小字叙述陈天华少年有志,后来成长为民主革命家的史事,可鼓励学生阅读,不要求记忆。五、讲完本目内容,教师可作一小结,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两段
《猛回头》摘录,要求学生回答课堂思考题:“作者想宣传什么样的思想?”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摘录”不要求记忆)
六、“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一目,是本课的另一重点。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师在讲课之前,可制下表,用时悬挂在黑板上。
教师应着重讲明三个问题:1.华兴会、光复会等遗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爱国知识分子在积极进行革命宣传的同时,也开展了建立革命组织的工作。为了减少头绪,教材对华兴会、光复会的叙述比较简略,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展开论述。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必要性。由于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能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过程。应突出归纳为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插图《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的情况》(此图不作要求)。二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教师要认真讲解。如时间允许,讲解时也可根据后面的资料与注释作适当的补充。应向学生讲清,“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 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 69 页)。即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不必讲得过于详细, 可按照课文最后一段小字的有关内容进行解释。但应向学生指出,这种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在实际上是根本无法作到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三是同盟会的性质。应强调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对于“政党”的概念,教师不必讲述。但要讲清,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四是三民主义。应向学生讲清,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三民主义和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建
议教师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主要在于说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建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主义是前提,因为只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取得民族独立,才有民权可言; 民生主义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本目最后的一段小字,叙述了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基本上是对大字内容的解释或补充,可指导学生阅读,不作为要求。插图《<民权>封面》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印象而安排的,对学生不作要求。教师最后指出,三民主义在当时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课文中出现的“辛亥革命”一词, 其内容在后面教材的有关部分将作充分叙述,教师不必展开讲述,只说“指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可。
七、讲完以上内容,教师可按课文前的提示进行小结。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的问题,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