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韶山用过的纸扇和草帽

1959 年 6 月 25 日傍晚,毛泽东在罗瑞卿、周小舟、王任重等陪同下,

回到了阔别 32 年的故乡——韶山。从芦家湾到土地冲,从何家湾到韶山水库,整个山冲留下领袖和乡亲在一起的欢颜笑貌、乡音土语。数十年过去, 作为当时情况见证的毛泽东的遗物中,有他用过的纸扇和草帽。

1959 年 6 月 26 日黎明5点多钟,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再也在招待所呆不住了,他独自从房间走了出来。值班服务员急忙敲响还在酣睡的随行人员 的房门:“毛主席已经出去了,你们快起来呀!”陪同人员一骨碌爬起来, 跑到招待所前的邮局处才赶上了他。

毛泽东径直朝土地冲的后山走去。他告诉韶山陪同毛继生:“今天我先到父母坟上看看。”毛继生马上上前带路。毛泽东的父母葬于土地冲南竹圫, 经过两个茅封草掩的长山坡,来到土堆、土围的父母墓前。他把人们就地采摘的一把松枝敬献墓前,然后毕恭毕敬三鞠躬,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他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我下次回来还得去看他们二位。”

毛泽东从坟前的小道上下坡,朝土地冲李文贵家走去。由于爬山,又急急下坡,毛泽东流汗了,陪同人员迅速送上擦汗的小毛巾,又送给他一把黑纸扇。这把扇子由随行人员从北京带来,它还是 50 年代初在杭州王子扇厂购买的,毛泽东很喜欢用它。当时他的住处还没有空调和电扇,毛泽东常常是一边轻轻摇着扇子,一边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件或读书。后来居住条件改善了, 但毛泽东仍然恋着这把扇子,每年夏天外出,他总叫工作人员带上它。有时看戏,一坐下去,卫士马上就把扇子从包里抽出递给他,在外巡视,走到哪里用到哪里。这样,这把扇子伴随他度过了 20 余个炎炎酷暑。

毛泽东刚接过扇子,一眼看见了在禾场上忙看的李文贵,便左手摇着扇子,右手向李文贵伸了过来。李文贵清早起来就在自己禾场边烧火土肥,他作梦也没有想到毛泽东会如此突然地出现在自己家门口,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对于毛泽东伸过的手,他一时无所措手足:自己满手泥土,如何是好。毛泽东明白了,赶紧上前一步,握紧了李文贵的手。且是那么坦然,那么诚挚。几个月前,他去湖北农村视察,邀请当地一些干部、农民代表上专列座谈。有个名叫晏桃香的姑娘正患感冒,人们怕她传染给毛泽东而不准备让她进车箱。毛泽东知道后,说:“怕什么,少奇同志患结核病多年,也没传染给我。”他让晏桃香坐在自己对面的位子上。不料,晏桃香刚坐下,正好打了个大喷嚏,喷得到处是唾沫星子,在坐的人都紧张起来,小晏更紧张了。毛泽东若无其事地笑了笑,说:“不要紧,你的一个喷嚏打得死我吗?你比美帝国主义厉害吗,比日本侵略者厉害吗?比蒋委员长厉害吗?”毛泽东这么一说,车箱里气氛顿时缓和了。后来,毛泽东还说:“不要同不让她进来的入讲打喷嚏的事。对‘皇帝’脸上打喷嚏,那还了得!我毛泽东是久经考验的人嘛!”

李文贵慌忙之中拖出几条板凳,就让毛泽东等在禾场上坐下了,毛泽东和他拉起了家常。

“你叫什么名字?”

“叫李文贵。” “你父亲叫什么名字?” “叫李南华,早去世了。”

毛泽东点点头:“噢!噢!”“你现在家里几口人吃茶饭?”

这时,晨风吹过,烧火土肥的浓烟直向他们坐的这边扑过来。陪同人员示意换个地方坐,李文贵才发现自己疏忽,很不好意思。毛泽东用扇子拍拍烟,又把朝李文贵扑去的烟扇开,说:“我们不怕烟。”继续在原地听李文贵介绍农民的生产生活等情况。

谈过一阵,毛泽东起身。此时,曙光熹微,太阳渐渐升起,阳光洒向大地。工作人员又为毛泽东准备了一顶草帽——普通麦杆编织、直径为 56 厘米的黄色草帽。一见到它,人们会马上想起前一年毛泽东在河南许昌视察时的形象——一件普通白府绸衬衣,头戴一顶黄色草帽,笑嘻嘻地站在齐腰深的烟叶中、麦田中。

毛泽东在访问了邻舍谢家屋场后才向自己的故居走去。通往故居的小道上早已聚集了成百上千的人们,人们拥簇在毛泽东身旁。毛泽东顾不上戴草帽摇扇子,便头顶烈日,汗流不止。但他不停地向欢迎的群众交谈握手,问长问短。视察故居后,白府绸衬衣已被汗水浸湿,他坐在故居前坪的凳子上, 拉开了扇子,快速摇动着。“咯多人,一个都不认得。”他笑着对围拢他的群众说。他爱抚地摸了摸身旁一学生的头,问:“你读什么书?”

“我在韶山学校读中学。”学生回答。

韶山学校是戴帽子的中学。”旁边有人插话。毛泽东听说,风趣地对学生说:

“那你还是这个帽子底下的啰!”人们哄堂大笑了!

韶山学校 1952 年新建时,恰好韶山有个老人去北京,乡亲们委托他请毛主席为新校题名。毛泽东听说家乡新建了学校,甚为高兴,欣然应允。他手拿笔问:“写什么字呢?”“写韶山小学 4 个字。”老人告诉毛泽东。毛泽东沉思片刻,说:“写小学不好,现在是小学,以后还要办中学,办大学嘛, 那不是又要写吗?干脆给你们写个韶山学校吧。”于是挥笔写下“韶山学校” 4 个大字。1958 年,学校就在原来小学的基础上办了两个初中班,所以人们说是戴帽子的中学。即便如此,毛泽东想到自己对家乡的期望在逐步变为现实,也兴奋不已。他不顾炎热,收起纸扇,接过这个学生手中的书本翻起来, 并指着书上的汉语拼音字母问:“这些字你认得吗?”“认得。”“你能背得吗?”“我都背得。”小孩引以自豪,大声回答着。毛泽东笑了,说:“那你不错,你的文化比我高,我还不认得呢。”周围的人们又是一阵大笑。接着,毛泽东又亲临学校,和学校师生合影。

毛泽东戴着草帽来到稻田边。 “这是种的什么品种?”他问毛继生,说的纯粹的韶山话。 “今年种了些南特号。”毛继生回答。 “估计产量会怎么样?”“可能比去年低点。”毛继生声音不大。 “什么原因?” “一是群众对密植还未完全接受,二是肥料不足,三是水还冒过关。” 毛泽东听罢,用手拨开禾苗,观看密植情况。他见种的很密,问毛继生:

“你们今年插的是几几寸?” “插的板板寸,只进得脚,踩不得田。”一农民抢着回答。“板板寸是多少寸?”毛泽东追问。 “是三六寸,也有的四六寸。”

毛泽东取下草帽,顶着烈日又看了一些田,他用商量的口气对毛继生说: “三六寸恐怕太密了。”他又说:“田里要增产,要和老农商量。老农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你们干部、老农、青年三者来一个三结合,共同研究,做到合理密植。”

毛泽东来到新修的水库观看,并下水游泳,还到何家湾看望烈士家属。晚上,毛泽东邀请家乡的老地下党员、自卫队员、烈士家属、亲属、老

贫农和乡村干部代表一起开座谈会,并宴请他们。

夜深了!毛泽东房间的灯还亮着。他在房间踱来踱去,轻轻摇着黑纸扇。回首往事,他完全没有睡意,不沾他的硬板床。

1927 年他回故乡考察农民运动,离开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问他何时再返故乡。他眼望蓝天,沉恩良久,回答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的时间。30 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自那时以后 22 年,迎来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胜利。但因国事繁忙,到再返

故乡时,果真长达 32 年。想到这些,不能不叫他百感交集,夜不能寐。直到黎明,毛泽东吟下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1959 年 6 月 25 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 32 周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获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