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内鳞次阶比的古建筑群

培田古村,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以古老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

它们坐落在三面环山的一块狭长又较开阔平坦的地带上,青山下一条清澈的溪河依着山形地貌呈外弧形,玉带般地蜿蜒环绕村庄而过,把房屋和田园分开。

村庄里气势宏大、鳞次阶比的明清古建筑组成的整体,简直是座迷宫。村内建筑,如大夫第、进士第、都阃府、官厅等,还有衍庆堂、济美堂、务本堂、思敬堂、敦朴堂、双善堂、教五堂,多为九厅十八井的格局。

培田村的村口,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牌坊,这是培田村历史上最高位的官,也就是御前三品衔蓝翎侍卫吴拔祯得皇帝恩准,在光绪年间建造的。牌坊中间写着“恩荣”两个字,牌坊两侧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

在清朝,不论文官武将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步行。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从中间的大门走过,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却只能走两侧的大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培田先辈曾经有的辉煌。

从牌坊的中间大门进入,就可以看见飞檐翘角的文武庙。

此庙在培田村的西南方位,依傍在河源溪旁。庙内上祀文圣孔子,下祀武圣关羽,文武同庙,被誉为客家一绝而扬名中外。

在文武庙后面,是云宵庵和文昌阁。其中,云宵庵前有一口古老的铁钟,由吴、钟、雷等五姓先祖铸造于明万历年间,以木撞击,声闻十里。它是我国古代畲、汉聚居的历史文物。

从文昌阁后面的村道继续向前,便是以“大夫第”、“官厅”、都阃府、双灼堂、吴家大院和进士第等为代表,的居民建筑群。

其中,“大夫第”因主人吴昌同恩授奉直大夫,诰封昭武大夫而立,它又取中庸“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又名“继述堂”。

此堂始建于1829年,于1840年建成。厅高堂阔,宴请120张桌客可不出户;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

雕刻工匠,三代相传;“采柴”、“卖鱼”、“借伞”、“过檀溪”梁花、枋花幅幅藏典故、呈吉祥;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效,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三临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大夫第距今已有l70多年的历史,是继福建龙岩市永定土楼之后被人们发现的又一处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堪称建筑瑰宝。

村庄内的“官厅”,原称“大屋”,相传为培田十四世祖吴纯熙而建。

据说,吴纯熙当年无意间得天意,挖到八桶金。他造屋的气魄也犹如天助,洋洋洒洒,一气建造了七幢大屋,其中“官厅”气势尤为恢宏,是培田古民居中的建筑精品。

在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听说培田村以“文墨之乡”享誉汀连,不以为然,于是微服巡访,到了官厅,一见“业继治平”、“斗山并峙”的横匾,便为其笔墨间的气贯长虹之势所震撼。

入门后,又见中厅后堂设“三泰阶”,就是中厅地面高出一截,品以上官员才能入座。连太师椅也分出官阶高低,不禁叹服,培田果然是钟灵毓秀,文儒之风盛行的宝地。

其实吴纯熙没做过什么大官,官厅原本也只是一座大屋,只是建筑的气势官气十足,足以接待各路官员,久而久之就成了“官厅”。

官厅的十足官气还见于细部装饰,漆色稳重和谐。梁柱窗雕全部鎏金,中厅隔扇绘刻“丹凤朝阳”、“龙腾虎跃”、“王侯福禄”、“孔雀开屏”的图案,均为九重鎏金透雕,工艺精湛,堪为雕刻艺术精品。

当年的官厅是集政、经、居、教为一体的大宅。宅内设宗族议事厅,乡贤名绅休闲会馆、学馆、藏书阁等,楼上厅的藏书阁原有20000多册古籍,可惜已经因战乱遗失了。

纯熙公一生的理想都砌在这座大屋里。官厅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如今虽少了当年的辉煌,但依然是培田的脸面。

培田村的都阃府又名世德堂,是一座三进三开间带单侧横屋的民居。都阃是官名,即都司,都阃府就是都司府。这是武进士吴拔祯父亲的宗祠,规模虽小,却很精细。

可惜该府第毁于一场大火,只剩下断壁残垣和几件遗留下来的东西,堪称一绝。

一是门口的两根石龙旗,也称石笔,顶塑笔锋,斗树龙旗,威武挺拔,直插云天,它是主人文武竞秀的象征。

二是前庭院也称雨坪中的用各式河卵石精铺而成的“鹤鹿同春图”。图中无论是鹤是鹿是松都形神毕肖、活灵活现。

三是一通介绍主人生平共的800余字的“墓志表”铜石碑。它是由清兵部尚书贵恒篆额,户部主事李英华撰文,泉州人状元吴鲁作书,北京琉璃厂名师高学鸿刻石。此碑集四美于一体,通称四绝碑。

双灼堂是培田古民居中建筑最精湛、集科技与艺术为一体的“九厅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筑。它四进三开间带横屋对称布局,又因前方后圆的“围拢屋式”平面而别具一格。

此堂的门匾上写着“华屋万年”几个大字,上面隐藏着主人吴华年的名字,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

屋润小康迎瑞气;

万金广厦庇欢颜。

这副对联体现了客家人祈望安居,追求小康的纯朴愿望。

过了大门,进入一个中型庭院,门额上题“乐善好施”。庭院中两厢照壁花木掩映,窗棂通透。左右相对的二幅题额:“南山毓秀”与“北斗增辉”相映成趣。

庭院两侧对称设有一对侧厅堂,它自成一厅两房带小天井布局,分别有小门与庭院和横屋联系。过了前厅、中厅、后厅之后进入一个横向庭院,即围拢屋的后龙,后龙设一厅十房,为家庭做杂物的小院。

双灼堂装饰的主要特色有:

一是建筑装饰精细。厅堂的屏风、窗扇、梁头、雀替等部位都精雕细刻,雕刻的图案惟妙惟肖、含义深刻。尤其是堂前8块精美的窗扇上每扇浮雕一个字,连起来为“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突出四维八德,训化以德治村,以德持家。

二是屋脊装饰考究。双灼堂的屋脊飞檐高挑,陶饰精细,明墙叠檐三折的曲线,左右对称昂首吞云的双龙,技艺精湛,令人叹服。

三是在厅堂上方梁间,飞檐椽头挂满了竹箩框。

古村内的吴家大院位于双灼堂左侧,是培田的中心区域。也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结构的建筑类型。纵深六个院落。是培田住宿、吃饭休息的地方。

吴家大院,原本叫灼其堂。始建于清朝末年,占地1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后来已呈零落破败、摇摇欲坍之势。

有位有远见卓识的商界人士出巨资,将其修缮一新。建造客舍、饭堂,用以接待来访的游客。

古村内的进士第是培田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民宅。是武进士吴拔祯的祖屋。此宅始建于1876年。此建筑为二进四直横屋结构。

进士第的大门为三合门,寓“天时、地利、人和”之意。正门额上高挂着“殿试三甲第八名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的《榜元》进士匾。

正厅两旁各有两个客厅、花厅,厅前砌鱼池,天井搭花架。大厅天井内有娶亲时用的礼盒和一块几百斤重的练武石,刻有“吴拔祯”制。正厅匾额上书《务本堂》,几个大字端庄气派。堂前左右两侧顺序排列太师椅。正中为阴阳太极圆桌,尽显昔日主人气派。

济美堂建于清光绪年间,为三进式厅堂加二直横屋结构。为祭祀,敬老,奖励,扶助等专用屋宇。

此堂是本地富甲的吴昌同生前所建的四座华堂之一。整座建筑中,厅堂的挑梁立柱窗屏雕刻多达20块。下厅屏扇用深浮雕手法以精致优美的圈纹图案衬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程朱理学信条。

前厅与后厅隔扇窗刻有精美镂雕,尤其中堂天子壁4块双面镂空鎏金雕刻,正面12幅人物故事,背后为古代先贤品德赞文,比喻主人生平功德,寓意深远携永。堂内雕刻龙凤,花卉与十二生肖等,极具特色甚为精美。

其风火墙檐口描有诸多诗画;厅前天井,巧绘梅花鹿,左右配砌两个“如意结”。

除大夫第、官厅、都阃府等居民建筑之外,培田村还有20多座百年古祠。由村口往下数分别是:天一公、隐南公、郭隆公、愈扬公、衡公、久公、在崇公、畏岩公、乐庵公、锦江公、文贵公等宗祠,其建筑之精、数量之多堪称中国之最。

同时,客家人非常重视门庐的装饰,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如衡公祠门庐的斗拱上镶嵌漆画,历三百余年而经久不褪,图案线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久公祠的门庐有五重斗拱,斗拱上浮雕彩绘精细异常,大门廊庑上左画“獬豸护法”,右画“麒麟送宝”,大门门扇灰底漆画“神茶郁垒”寓意公正祥和。

在这些古祠中,始建于明正统年间的衍庆堂是培田村吴氏家族的总宗祠。此堂位于都阃府旁,于1762年扩建,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门柱对联:

后座天波,四面名山皆辅佐;

前朝云霄,三枝秀笔启人文。

衍庆堂的位置正落在卧龙山、笔架山中峰的中轴线上,开创了培田居中为尊的建筑格局。

大门前两只石狮威风凛凛地镇守两边。宗祠为五开间两进布局,前厅三开间,开敞明亮,两侧有房间。

衍庆堂的大门不正对大堂,而开在宅第的东南方,必须过一道内门,始见戏台、中厅及上厅。这种大门的结构与北京四合院相似。

门口有一宽敞雨坪,原立两对旌表、四幅石桅杆,阴刻本族进士、举人、秀才各学位功名。明墙“书香绵远”。

衍庆堂的厅堂,可容几百人拜祖餐饮。原挂有雕龙绘彩镶边功名匾额40多块和学位金牌,现仅存1734年立“蛟腾凤起”牌匾。此外,厅内还存有光绪年间阳刻进士金匾一块、神龛、谱案、相匣、石香炉等,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经过一个天井后上一级台阶进入后厅,即正厅。后厅只有一开间,祀奉着开基吴氏历代祖先牌位。两侧各有房间两个。后厅的后面为一小庭院,设有简易小厨房,是加工祭品的场地。

久公祠是村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祖祠之一。此祠堂是奉直大夫吴九同的公祠,也称“敬承堂”,为三开间两进布局。大门前有一廊庑,建双重门槛。外门槛立四根石柱,两方两圆。

方柱上刻“祖训书墙牖;家声继蕙兰”,表达了客家人尊祖敬宗、光耀门庭的愿望。内门槛是木门槛,设大门。门槛上方的五重斗拱精妙绝伦,有大唐遗风。这种双重门槛的设计极为少见。

前厅虽然只有三开间,由于开敞连通,并不显小。过天井上一台阶是大厅,供奉着久公这一支吴氏先祖。大厅两侧为卧室,后面有一小庭院,是厨房。

大厅梁架是民居中少见的抬梁式构架,因为在关键部位少去了两根檐柱,使得大厅融会贯通,宽敞宜人。厅内的装修豪华精致、富丽堂皇。

周边的梁架、屏风、隔扇、柱头上布满了鎏金雕刻,刀功细腻,笔触苍劲。其中两幅工笔彩绘“三娘教子”、“状元游街”更是精细异常,体现了培田人崇尚耕读传家、希望子孙后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

和久公祠相邻的衡公祠,门庐斗拱上也镶嵌着的彩漆画,上面的三国故事图案历经300余年而颜色不衰不褪,依然图案线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

两祠分别建于乾隆年间与光绪年间。门楼同是三山斗拱,祠内设有祭奉祖先的金漆神龙。是客家宗祠典型建造方式。两祠相邻,雍容典雅,更是相得益彰。

容庵公祠在都阃府和继述堂的夹缝中,门户对联:

三让遗徽,挹三台而毓秀;

六支衍脉,傍六世以承先。

在培田古建筑体系中,书院群落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培田客家先祖强调耕读正道,崇尚“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这些书院建筑群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处于村南的“南山书院”。书院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书院房屋并不显得仄仄逼人,屋内有着古色古香的题字和精巧可供休憩的回廊。

除了南山书院之外,培田古村还有容膝居和敦朴堂等学习文化的特殊建筑。其中,容膝居是培田最早的女子学堂。此建筑的照墙上,赫然刻着4个大字“可谈风月”。

这座咸丰年间由吴昌同捐建的妇女学馆,让同样受三从四德礼教禁锢的培田妇女,不仅可以学习识字断文、女工女红、更可谈风月,在那个年代乃至今天,都浪漫的近乎创举。

敦朴堂建于1882年,建成于1892年,屋主人“耕读为本”农工商学并举。出贡生吴瑛,他点明培田文化传统是“兴养立教”曾出任“南山书院”新学制校长,族内书香传承,书画人才辈出堂号寓意“斯室之成,实忠厚勤俭所致”。

此堂云墙题联“毋忘三命”,以及厅中悬挂的诸多书画作品,浓郁的书卷气息中烘托出独特的文化氛围。

另外,在培田这样偏僻的小山村里,还有一个完全民间自发的拯婴社,此社始建于咸丰至光绪年间,这在许多西方学者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拯婴社让客家人看到了丢弃女婴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有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他们以宗族的名义,筹集钱款,安排被弃女婴的抚养、虽然无力从根本上改变重男轻女这个我国千古难抑的现实,但他们在培田这个地方,伸出手来,拯救那些将遭摧残濒临死亡的女孩子,给她们以生存的权力。

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培田人的拯婴社,足可以看到培田文化的闪光点确实令人温暖。

[旁注]

挑梁式梁桎 从横墙内外伸挑梁,其上搁置楼板,这种结构布置简单、传力直接明确、梁桎长度与房间开间一致。为美观起见,可在挑梁端头设置面梁,既可以遮挡挑梁头,又可以承受梁桎栏杆重量,还可以加强梁桎的整体性。

透雕 一种雕塑形式。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大体有两种:一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一般有边框的称“镂空花板”。二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称凹雕,镂空雕,或者浮雕。

都司 官名。隋置尚书左、右司郎于尚书都省,辅助尚书左、右丞处理省内各司事务,简称都司。唐宋的尚书省亦称尚书都省,其左右司为尚书省各司的总汇,因称都司。明代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

篆额 碑刻术语。用于碑的上端,用篆书题上碑文的名称,故名。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程朱理学 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湖北人程颢和程颐兄弟两人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镂雕 是一种雕塑形式。镂雕亦称镂空、透雕。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

廊庑 指“堂下周屋”,即堂下四周的廊屋。廊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可避风雨,遮太阳:廊子。前廊后厦。庑下,殿下外屋。分别而言,廊无壁,仅作通道;庑则有壁,可以住人。

三从四德 是我国古时候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但在女性地位逐渐降低的封建社会中渐渐成为束缚妇女的工具。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文圣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纪晓岚(1724年~1805年),原名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纪晓岚一生经历过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82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为人宽厚,学识渊博,是乾嘉时期官方学术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

[知识链接]

据说,进士第屋里的《榜元》的匾牌,是吴拔祯高中武进士后才挂上去的。

吴拔祯自小心志高远,勤学不辍,文武兼修。他先考中了文举人,在兵部任职。后参加殿试,每人3支箭,看谁射得准。

吴拔祯射出的头两支箭全都命中靶心,正当他准备发射第三支箭的时候,在一旁监考的光绪皇帝突然在他肩头拍了一掌。尽管事出意外,吴拔祯仍然心不慌,手不抖,一箭中的。

光绪皇帝没想到一个文举人竟有如此武功,龙颜大悦,当即钦点吴拔祯为御前带刀随殿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