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大群组构成的古建筑

丁村位于襄汾县城南处,是一个聚落结构发育的比较完善的宗族乡村。,村内遗存有明、清时代的民居院落40多座,建筑类型包括民居、宗祠、厅堂、戏台、庙宇、寨门、城墙、商铺、粮仓等。

几乎包括了宗族制度下纯农业血缘村落的所有基本建筑类型。是我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丁村民宅建筑群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分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组。由于宗族的繁衍发展,反映在院落群坐落上的时代差异特别明显。这四大群组以村中心明代建筑观音堂为领首,以丁字小街为经纬,分布于北南西三方。

村落集中在明崇祯年间所筑的一道“四角俱正,唯缺东南”的土寨墙内,当地人称这个土寨墙为“城墙”。在这道土寨墙的南北方向分别筑了两个楼阁式“城门”,北门匾是“向都山”,南门匾是“宅明都”,东门因与邻村有地亩之争,只券了门洞就封起来了,而西门根本就没有建。

从空中俯瞰,丁村人说丁村的形状是“金龟戏水”。原来,在丁村寨外的四角分别有魁星阁、财神阁、文昌阁、玉皇庙4座殿阁是为龟足,东有狼虎庙,西有弥陀院为龟的首尾,再西有汾河。若以村寨为龟身,就正像一只大龟爬在沙滩上。

龟,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是4种神兽龙、凤、龟、麟之一,丁氏族人之所以把村庄的形状建成龟形,是祈愿村寨安全久远、富贵平安。

在丁村,村子里不留十字路口,全是丁字路口,而且逢丁字路口的顶头,就建一座庙或者戏台,这样可以防风。

丁村内现存的四座小庙,三义庙、三慈殿、菩萨庙、千手千眼观音庙,都处在主要的丁字路口。

丁村村中心的观音堂,始建于1605年,现存建筑为1769年重修建筑,里面供的是南海观音,也叫渡海观音。

观音堂前,过去东、西、北三条路口,都各建石牌坊一座,东边牌坊上写着“慈航普度”,西边写着“汾水带萦”,北边写着“古今晋杰”。

观音堂内,正中悬“观音堂”匾额,两侧各悬“德水常清”、“宛然南海”金匾,石柱楹联:

殿座池塘漫云宝筏消迩少;

堂临冲要俱是金绳引路多。

这些匾额和盈联都是中院捐职州同丁溪莲父亲的手笔。

村西头的三义庙,是丁村古建筑的鼻祖,是1342年修建的,距现在600多年了。庙内供奉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的三兄弟。

在过去,人们出门在外,靠的就是老乡、朋友,所以常常有人结拜金兰之好。有意思的是,丁村这个三义庙,根据历代重修碑记,早期主持修庙的人中姓丁的并不多,到了后来就越来越多了,这也验证了丁姓族人的发展。

三慈殿,处在村西南角小巷丁字路口,是清代早期建筑,供奉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位心慈面善的菩萨。现存1798年重修碑记,碑文是村里当时的举人老爷丁溪贤写的。

丁村村南头小庙,也称千手观音堂,始建于明代,现存清代顺治、康熙、道光年间重修碑记。

从丁村的4个小庙可以看出,丁村明清祖先的生活理念和追求,不外乎祈福祈寿保平安。三义堂,最初是因为丁村商人参加太平帮行走江湖,结交结拜朋友,共闯天下的祈福场所。

丁村过去有很多人都外出经商、打工,有的人家不太富足,家里的几亩薄田就留给了妇道人家和年幼的孩子,这种现象,也许就是修建三慈殿的原因了。至于说南海观音和千手观音,当然是村民为了祈求佛祖保佑,祈求平安幸福。

在村中心观音堂后面,有一座观景楼,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这座楼的屋顶是圆的,像一张席子卷在屋顶,这叫卷棚顶。这种卷棚顶的建筑,一般用在庙宇、园林、甚至皇家建筑里,在民居中不多见。

以这座建筑“观景楼”为屏障,以正面三座牌坊为前界,形成了一个前有三枋相拱,后有高楼为屏的丁字形小广场,是丁氏族人的聚会场所。每年春节元宵,张灯结彩,架设鳌山,锣鼓喧天,灯火辉煌。

高高树立的门灯架上的“天下太平”,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人们扶老携幼,前呼后拥,一派赏心乐事,表现着太平盛世人们的欢娱心情。当年之盛,可见一斑。

丁村的建筑共分为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组,其中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以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建筑为主,南院以道光、咸丰年间的建筑居多,西北院则是乾隆、嘉庆时所筑。

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均建于万历年间,最早建房题记为1593年。基本上是八品寿官丁翰卿一支的产业,后在乾隆年间又有大批续建,但仍系丁翰卿之子孙所为。

其中,建于1593年,位于丁村东北隅,是一组四合院,大门一间设在东南角,正屋3间,东西厢房及倒座各为两间,按传统习惯根据木构架分间,应是3间,可能是由于木构架开间过小,不利于布置室内火炕,所以分作两间使用。

正屋、两厢和倒座之间并无廊子联结。其形制符合明代庶民屋舍的规定,只是正屋梁上有单色勾绘的密锦纹团科纹饰,似稍有逾制之嫌。

另一座建于1612年,位于前座宅的东侧。由两进院落组成,现仅存大门及里进院,两院之间的垂花门也已毁去。从现存建筑看,平面布置后者比前者多建外面一进,其余基本相同。

由于山西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故两宅内院南北狭长,以取阳光。墙体较厚,可以保温御寒。当地雨量稀少,故次要房屋仅用仰瓦铺设,省去盖瓦。根据风水之说,正房在北,大门在东南的布局属于“坎宅巽门”的吉宅,这种宅型在北方一带颇为流行。

中院以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所建居多,系北院丁翰卿之同宗兄弟丁松清之子孙丁衔武、丁坤等人所建,后有道光年间建者,亦系丁坤之重孙丁庭柱等所为。

南院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丁玉恩建于1620年的,也有其重孙丁建文、丁建武等建于1955年,更多的则是由丁建文之孙丁殿清等建于道光咸丰年的,但均系一脉相承,与北院中院没有明显关系。乾隆时的丁世德在为丁比彭所纂家谱序中曾说:

丁氏一庄,宗分脉异安知其始非一本所衍也?但无谱可稽……

西北院较为分散,留存民宅较少,以乾隆、嘉庆年间者为主,其谱系至今尚无更多资料可供研究。

在现存的40座院落中,据其建筑本身自留的建房题记可知,建于明万历的6座,清雍正的3座,乾隆的11座,嘉庆的2座,道光的2座,咸丰的3座,宣统的1座。另有20世纪初的2座,未发现纪年但建筑风格类清的10座。

另一方面,丁村的民宅,延续几百年,不同时期还有着不同的格局和风格。

格局基本上是这样的:明代的都是单个的四合院,清代早期出现了前后两进的四合院,到了晚期的时候还出现了院落合围的城堡式建筑。

这些院落的格局,很讲究实用性,基本都是以北为上,上房基本不住人,中厅一般用来待客,北厅用以祭祀祖宗,楼上当作库房,东西厢房住人,而且对称排列。

门开在东南或南,因为从八卦上讲,坎宅开巽门比较好。但如果受地理位置局限,院门的方位也就不一定,但还是要做些处理的。

比如说院门不得不开在西南的院子,就会以东为上,把东房建成上房;有的甚至把南房往里收,留出一个通道,从西南转到东南,然后再进院子。这也就说明,风水观念在丁氏族人的脑子里,还是占一定地位的。

不过,清代早期这组院子,并不是统一设计、统一修建的,基本是品字形相继兴建的,有的院子从兴建开始,时断时续,历经10多年甚至20多年,主要还是因为财力不济,耕读之家,钱势不大。

所谓的品字形就是说,中心的院子主人为最长者等到儿孙满堂,住不下了,就往两边发展,然后依次。它们以前互不连接,但每个院子的四角基本都留有小门儿,有的门上还有砖雕的门匾,比如“引曲”、“通幽”等,其实也是我们现在剧院里的安全门,那是在出现危险的时候,可以迅速自由地出走。

矗立在第一座院门前的牌坊是“宣德郎”牌坊。它是宅庄丁溪连捐买了官位后,为夸耀先祖被乾隆帝追封为“宣德郎”而立,是其“耀祖光宗”心态的反映。

大门楹柱上悬挂着朱红金字对联:

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表现了主人的持家方略和精神境界。它与影壁上斗大的“福”字和院中鞭炮、香炉、东西厢房窗户上各种各样的剪纸,悬挂在北廊的彩灯,形成了一派浓郁的民间节日气氛。

在1771年所建的前后两进的院里,陈列着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民间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皮影戏、木偶戏的实物和资料。此外,还有民间书画、民间镜子、民用瓷器和生产用具等展览室。

这些建筑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装饰,在建筑的各个部位,多有木、石、砖雕,尤其是木雕,举目皆是。

在斗拱、雀替、博风板、门楣、窗棂、影壁、匾额上无处不点缀着雕品,就连柱基、阶石和小门墩上,都装饰得美观大方。那些琳琅满目的浮雕、阴雕、阳雕;人物、鸟兽、花草、静物;单浮雕、组雕、连环雕,都巧夺天工。

丁村民宅作为我国北方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本,其历史年代跨度大,建造别致,风格各异,且其价值意义是多元体的。

民宅建造布局和实用性较完备,反映了晋西南地区汉民族的心里、爱好、信仰、风尚、习俗及情操,它是我们研究传统建筑民俗的珍贵标本;从建筑艺术讲,它采众家之长,适一方水土之要求。

木雕、砖雕、石刻表现在建筑构件上,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内容丰富多彩。从生活到礼法,寓意深刻;从戏曲到社火,华而朴实;从民俗到治家洋洋大方,是我国珍贵的民俗“活化石”。

1961年,丁村明清民宅就被山西省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丁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旁注]

八品寿官 寿官是指在明代和清代的养老制度中,由地方推选并经皇帝恩诏颁下,授予老人冠带的一种名誉头衔。一般老人的年龄需要在70岁以上,不过,已受旌表的孝子,也就受到牌坊嘉奖的人,寿官的年龄可提前到60岁授予。

垂花门 是我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它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影壁 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我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屏风墙”。

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阴雕 是雕刻的一种,又称沉雕,将雕刻材质表面刻入形成凹陷,使文字或图案凹于钩边下比材质平面要低的一种雕刻手法,依赖熟练和准确的技法,使线条有起迄和顿挫、深浅的效果。大多用于建筑物墙面装饰的雕刻和碑塔、牌坊、墓葬、摩崖石刻、宅居楹联、匾额以及工艺品等的题刻。

南海观音 据《悲华经》的记载,观世音无量劫前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勇猛丈夫观世音,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宝藏如来给他起名叫观世音。南山与观音,因缘殊胜。据说,观音菩萨有十二心愿,其第二愿就是“愿长居南海”,故称南海观世音。

乾隆帝(1711年~1799年),原名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60年,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知识链接]

在丁村内,有一座卷棚顶的建筑观景楼,关于它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呢!

据说,在清代时,丁村有一位举人叫丁溪贤,他的号叫做钓台。当时县志有关他的记载,都称他为丁善人。

当他老了的时候,就想在村中的这个池塘边建一座观景楼,观街景看风情,安享晚年。但由于这地方地处村中要冲,又属于公地,直至1834年他去世的时候,这楼也没建起来,临死也没闭上眼。

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夙愿,就花了很多银子,买了这块地方,用了7年建成了这座观景楼,又把丁溪贤的灵柩在里面放了3年,直至1844年,丁举人才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