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民宫殿——山西丁村

丁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城汾河河畔,北起史村,南至柴庄。这里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水土丰茂,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全国著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它的周围。

以丁村为中心的丁村遗址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民宅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氏祖先从河南迁入古村

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有个村庄,名叫丁村。村子不大,却非常有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座村庄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丁村文化遗址竟然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

195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这个村落的远古文化,1954年,专家学者们又发现了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臼齿一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

这些古老的文物证明这座古村庄从旧石器时代起便有人居住了。可是,丁村到底始建于哪一年呢?现在并没有确切的文字资料记载。

不过,丁村丁氏的家族渊源可以追溯至始迁祖丁复。在保存至今的丁氏1754年家谱中称:

太邑汾东,有庄曰丁村,余家是居是庄,由来旧矣。始于何祖,方自何朝,余固不得而知也。每阅祖遗家谱,自始祖复递传至今,已十有一世矣。

这段家谱告诉我们,在1754年时,已经是丁氏家族的第十一代了,如此说来,丁氏祖先丁复应该是从明代初年迁入此地的,可是他们到底是从哪里迁入的呢?

家谱记载:

丁姓各省俱有,惟豫章称繁族,亦属耳闻,余并未亲到。独中州襄邑城内以及乡庄约有十余家,与余久有宗谊之亲,至今称好,其余虽有,并未识面。

另外,在1789年民居的主人丁克长过寿时,襄邑族人所赠的寿瓶上刻有寿文,其中有“派出济阳,世居山右”的记载。济阳是河南的开封、兰考县一带。

由此可见,丁村的丁氏宗族与河南襄邑的丁氏应当同属一宗,均迁于河南开封和兰考县一带。于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丁氏始祖是从河南一带迁入山西的。

当丁氏始祖在山西得以安身立命之后,出于传统的聚族而居的习惯,又有同宗的丁氏族人相继迁到该处,并且各自繁衍下来,形成丁村。

丁氏宗族自丁复起至明代万历年间,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就丁氏谱系来看,当时族属庞大,人口繁盛,另建了一批房屋,并重修了或建造了一部分庙宇。丁村的村落结构也初步形成。

后来,有部分丁氏后人他们把自己生产的粮食、布匹送到甘肃宁夏,把甘肃宁夏的中草药,比如冬虫夏草、大黄、枸杞等,贩回来,送往广东,又把广东的稀罕物品,诸如洋货什么的,贩回来。这样,就形成了一支晋南商帮中实力最强的“太平帮”。

这些靠着经商发财的丁家人在外地赚钱以后,就回家不断地买地,然后盖房娶妻生子。到了清代,丁氏宗族分为六支,即北院、中院、南院、窑顶上、西头和门楼里。

清代丁氏宗族经济模式发生转变,由纯农业生产走上了农官商相结合的道路,部分支系有了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由于人口的增加,这段时期又形成一个建造房屋的高潮,丁氏的村落结构定型。

丁氏族人买地盖房,历史上主要分3个时期,也就是现在分的3个家族支系的大兴土木过程:明代万历年间兴建的北院;清早期雍乾时兴建的中院;清晚期咸丰道光年间兴建的南院。另外,还有散乱的许多院落,总共40余座。

现存的丁村最具观赏价值的是村内古老的民居,这里保留了自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末年的大量房屋家宅。这些家宅是可以和晋中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竞相媲美的大院,又不是单一的大院。一座一座既分散坐落,又有序分布的四合院,形成了一个村落。

如果说去乔家、渠家、曹家等地方是看大院家宅,那么到丁村则是看大院村落了。这样的大院村落,不止在北方,即使在南方,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丁村民宅,它不同于官宦之家、豪商巨宅,更不同于皇家建筑、宗教庙宇,说到底它是老百姓的宅院。但是,就丁村民宅的建筑理念、分布格局、砖雕木刻,以及它所包含的古朴淳厚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内容而言,它又绝对堪称是一座古代民间建筑博物馆,一座农民的宫殿。

[旁注]

旧石器时代 在古地理学上是指人类开始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文明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对应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襄邑 东汉时期地名,为县级行政区,原址位于现在河南省睢县,属于兖州陈留国辖内,是当时的纺织中心,在开封东南,惠济河从境内通过,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夏商时属豫州,周属宋。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此建立霸业,死后葬于此地。

乔家大院 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20世纪初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知识链接]

据说,丁村在形成之初,是一个家族或丁氏的数个家族组成。村落的形态也比较简单,丁氏宗族每一支系家庭都不断进行着由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的裂变,一对夫妻组成的核心家庭在积累到一定数量的资财,就会在他们居住的房屋旁再立新宅。

丁氏宗谱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余支于村内独占尽东一边,有地20余亩,俱系余支房屋场基、牛园、并无他人基业。临街西面公建大门、二门、门楼各一座,至今人称余支为大门里。余支就有老院四所,书院一处,前后左右相连,俱系卿祖置。”

“翰卿祖生高祖辈史弟4人,析居时各授全院一所,卿祖与老祖妣两人独居书院,以终余年。长房伯祖诚分东北院一所,本村地数十亩。后诚祖于伊居旧院东边相连建新院……”

这样几代下去,就形成了以“祖屋”为核心的丁村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