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活化石——党家村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区东北,泌水河谷的北侧,呈葫芦的形状。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该村始建于1331年,距今有670年的历史,全村绝大部分为党姓和贾姓。党家村的民居四合院为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党家村在清代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则又被称为“小韩城”。

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以四合院建筑的民居闻名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这块土地曾是自西周、秦、汉、隋、唐等13个朝代建都的地方。

韩城地处陕西东部黄河之滨,古有“关中四塞之国”、“秦塞雄都”等美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

在韩城东北方向,有一座被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的村庄,它的名字叫党家村。

关于这座村庄的来历,还要从元朝至顺年间说起。

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陕西省原朝邑县逃荒迁至此定居。恕轩娶邻村樊氏女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肃河洲“屯田”未归外,长子君显为长门,次子君仁为二门,三子君义为三门。他们都人丁兴旺,绵延至今,已传25世。

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由山西洪洞迁居韩城,先栖居县城、贾村等处。其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生子贾璋。

1525年,贾璋以甥舅之亲定居党家村,兴家立业,他们仍奉伯通为始祖,也子孙繁衍至今,已传24世。从“辈分”说,贾姓第六世相当党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称,直至现在保持不乱。

清朝前期,党家村党贾两姓分几处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经商。由于能抓住时机,经营得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党家村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据传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日进白银千两”。与此同步,党家村翻旧盖新,进入了一个持续百年的修建四合院高潮时期,一并筑起了祠堂、庙宇、文星阁等配套建筑。

咸丰初年,村中集资筑建泌阳堡,同时建起了寨堡中几十座四合院。至此,党家村就以富有和住宅好闻名遐迩了。

这座古老的村庄,东自泌阳堡,西至西坊塬边,南起南塬崖畔,北到泌阳堡北城墙,总面积1200平方米。村里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

村中有建于680多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村史。

村中街道“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铺路房屋建筑,多为“四合院”和“三合院”。

其中,党家村的四合院一般都是一个独立的院落,占地四分左右,虽有带后院、偏院的,但数量较少。

上首的厅房和下首门房都将地基的横向基本占尽,两侧厢房嵌在二者之间,围在中间的院落比较狭窄。厅房门房前坡的大部分檐水,先要流入厢房山墙上用砖悬砌的。

紧承着屋檐的水槽,俗称“筒槽”,再流泻下来。也有的筒槽是檩上架椽、筒瓦包沟结构,高度与砖结构的相同,但要宽得多。院中全部青砖铺地。

四面房子的背墙和厅房门房的山墙一起,构成院子的界墙。即使有人得到一块较大的房基地,也都是遵循这一格局,只是两院三院地并排修建而已。党家村四合院的厢房,绝大多数是两坡水。

为节约地基,相邻院落间为厢房后坡檐水留的水道仅仅一尺来宽,檐水落地后直接排入巷道,或者拐入自家院中;有的甚而将两院厢房背墙筑得挨在一起,把水道修到墙顶上,后檐檐水由水道汇入筒槽后再分别下泻到自家院中。

跟北京四合院相比,北京四合院要大得多,面积一个抵这儿三五个,总有一个狭窄的前院,多带偏院,穿过“垂花门”才能进入内院,内院又是通道又是花树,要宽敞豁亮得多,除过临街一面,一般还有专门修筑的界墙。不论院子面积、院中格局、还是相邻院落间距离,差别都是很大的。

党家村四合院院门分墙门和走马门楼两类。墙门窄小朴素;走马门楼高大气派。门大多开在门房偏左或偏右的一间上,中门较少。

据说,家里出了有“功名”的人,才能开中门,所以中门外面,往往竖有旗杆。但是,有“功名”的人家多数并不开中门。

这里也有“堪舆家”所谓的“风水”问题,即中门直,易“泄气”,偏门曲,可“聚气”。就实用讲,中门面对巷道,路人可直接窥视堂奥,所以中门之内又设一道屏门,平时关闭,人走左右,有重要宾客,才开屏门迎送,而北京四合院的门,总开在门房右侧。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工艺比较集中地显示在通向内院的“垂花门”上,党家村则比较地集中在走马门楼上。走马门安在门房背墙内缩七八尺处,门外房下的空间称“外门道”。

外门道上有阁楼,阁楼向外一面堆叠起来的枋木称为门楣,门楣有略施藻绘,也有全部透花饰以枫拱和垂花的。两侧下起墙裙,上与门框等高处,用做有纹线的花砖圈出两方很大的“框壁”,框中用砖做成各种图案。

“框壁”外侧左右各有一根一半墙内一半墙外的通柱,柱下有石础,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粘贴对联的地方。

党家村两柱外侧以及同列山墙,墙头都砌着宽约一尺的“螭头子”。“螭头子”呈弧形,支撑房檐,也起装饰作用。古书上把无角的龙叫“螭”。“螭头子”下部为座斗,建筑师恨不能把自己满腹巧思全用在这座斗上。

座斗靠内一面与墙砌在一起,整体突出墙外,呈悬空状,雕刻的是外露的三面,外露部分又分两层同上层多为透雕须弥座,下饰流苏,云头等形状。上层多为二级“斗”形构件,能刻6幅画面。

年代较早的画面简单,如明朝,清朝前期的内容多为字,卦爻符号之类。后来发展为瓶炉三事,盆景瓶子插,琴棋书画,人物故事等。至乾隆年间,艺术上可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调查统计得出,党家村走马门楼的“螭头子”的样式有40多种。

门为黑色,配以红绿色门框。门上面为木质门匾,浮雕着诸如“耕读世家”,“安乐居”,“忠厚”,“文魁”,“登科”,“太史弟”之类的题字,白底黑字或蓝底金字,有的表白心志情趣,有的显示身份地位,书法刻工都十分讲究。

匾下左右两个“管扇”头,雕成云头,莲花等样式,涂着金粉或银粉,点缀着门楼外观,增了不少色彩。

门两边有“门墩石”,分方形,鼓形,兽形几类,方形,鼓形上也都雕有人物,禽兽,花卉等,形态生动逼真,临街有“上马石”,就近墙上安有“拴马环”,有的竖着“拴马桩”,为主人出入,宾客来往上爬乘骑骡马提供方便。因这几样设施,这种门楼才冠以“走马门”的大名。

门里房下空间称“内门道”内门道墙上,总筑有一个小神龛,用来供奉土地神。设在门房一侧的偏门式内门道迎面山墙上,都有青砖浮雕,有的是字有的是景。字以“福”,“寿”为多,只雕一字,两米见方。

“福”字潇洒开放,“寿”字平和厚重,各自形态相同,当是出自昔日大手笔,辗转临摹而成。景则多以喜鹊,梅花及青松,仙鹤为题材,构图雕琢绝无雷同,皆取福庆长寿之意。

总之,党家村村落和民居建筑的特点是:选址恰当,环境优美,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曲直有序,主次分明,建筑精户,美观实用,风貌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观赏等价值。

党家村至今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四合院有125个,按照建筑年代和建筑质量可分为三级,其中一级26个,二级42个,三级57个。

从1364年东阳湾改名党家村至今,这批古建筑经久不衰,保存完好。是陕西目前发现的一处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认为: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居民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

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

2001年,经国务院批文,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成为旅游参观的重地。2003年入选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旁注]

朝邑县《朝邑县志》载,朝邑一名始于540年,是因西靠朝坂而得名。朝邑古称临晋、五泉、河西,西塬,左冯翊。朝邑古城先建朝坂塬上。后迁塬下。遗址位于距大荔县16千米处黄河老岸崖下。1958年撤销朝邑县,并入大荔县,改为朝邑镇。

屯田 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

风水塔 塔,是一种特殊建筑,属阳宅建筑之一。凡是有风水意义的塔,诸如镇山、镇水、镇邪、点缀河山、显示教化等,我们都称之为风水塔。风水塔一般修在水口,作为一邑一郡一乡之华表。有些塔是为了弥补地形缺陷。

堪舆家 古时为占候卜筮者之一种。后专称以相地看风水为职业者,俗称“风水先生”。历来堪舆家公认的始祖是秦代的樗里子。相传晋代的郭璞著有《葬书锦囊经》,陶侃著有《捉脉赋》。所谓捉脉就是捉“龙脉”。后来流行最广的有《水龙经》等书籍。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或“须弥坛”,源自印度,是用于安置佛像或菩萨像的台座,外表看起来犹如莲花台一样。佛像安置在上面,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神龛 也叫神椟,是放置神佛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神像龛与祖宗龛型制有别:神像龛为开放式,有垂帘,无龛门;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

贞节牌坊 指古时用来表彰女性从一而终的门楼。通常是我国古代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知识链接]

党家村的四合院房顶不染尘,永远保持新净洁美,巷道也和水洗过的一样,无泥无沙,路面光亮。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经建筑学家考察认为,主要有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地理位置优势,党家村位于泌水河谷,地势低,北边是高崖,具有挡风避尘作用,这儿常刮西北风,当风吹来时,尘土便随风落到河谷,被河谷之风吹走。

二是自然气流上升,河谷气温高于崖上塬地,使灰尘难落。

三是党家村所在的“宝葫芦”地形更温暖,绿树覆盖面多,地面扬不起尘埃。

四是建筑奇特,全村一律砖瓦房,四合院,杂草难长,且巷道全部青石铺路,无一处土路土墙,本身尘土很少。

五是优良民风民俗,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扫门道不和外村一样,他们是由外向内扫,不许灰尘风扬巷中,尘土在四合院中垫厕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