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明清古建筑和楹联

规模宏大的大芦村明清古建筑群,是大芦劳氏祖先自明朝嘉靖年间迁至大芦村后,创业守承,逐年建立的。这些建筑群虽然历经了几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仍完整地保持着明、清时期岭南建筑风格。

最具典型的建筑是镬耳楼、三达堂、双庆堂、东园别墅、东明堂、蟠龙塘、陈卓园、富春园和沙梨园等九个群落,以及劳克中公祠堂。

其中,劳氏祖居镬耳楼、三达堂、双庆堂3个院落均为东南朝向,平衡紧靠,组成一个民居区,3个院落之间有内门相通。东园为一个院落,坐东向西,自成一个民居区。两个民居区几近相望,中间有数个池塘相隔。

这些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居中,各有5座,每座3间,地势由头座而下依次递低。头座正中为一间神厅,其余各座中间为过厅,俗称二厅、三厅、四厅、前厅,两侧为厢房。

由神厅至前厅为整体建筑物的中轴线,两侧的建筑物皆成对称结构。座与座之间,中部为天井,两侧为耳房,不仅利于采光,且形成一个四水归堂寄托聚财观念的格局。

附属建筑部分,由两旁及后背连成一个凹形的廊屋,前面有堡墙及堡门。两侧廊屋与主体之间各有一条甬道,并有横门相通,神厅后背及大门前各一个长方形围院。

屋顶结构主体部分为硬山顶,廊屋为悬山顶。个别过厅内有柱架或设有内檐。建筑材料多用土砖,火砖,木材,陶瓦,石块等,人们在檐房、斗拱、柱础、屏风、门窗等构件的雕刻上十分讲究,内容也非常丰富。

大芦古村传统建筑群的厅门,堂内和楼房等处悬挂的牌匾均是清朝时期所遗留。这些牌匾雕刻手法不同,尺寸大小不一,但皆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建筑材料有土砖、火砖、木材、陶瓦、石块等,装饰讲究,梁柱、斗拱、檐沿、墙头、柱础、屏风、门窗等有许多精美的艺术装饰。此外,厅门、堂内及楼房等处还悬挂牌匾多块,有诰封匾、贺赠匾、科名匾、家训匾等。

这九个古建筑院落的建筑布局严谨,构思巧妙,功能合理。木构架榫衔接,梁柱檩椽组成框架,抗震性好,空间上主次分明,内外有别,进出有序。

主建筑镬耳楼的结构功能最齐全,恪守规制,透露出浓烈的封建家族宗法观念气息,什么身份的家庭成员住哪种房间,从哪个门口进出,走哪一条路线,泾渭分明。

大芦村的9个古建群中,镬耳楼是大芦村劳氏家族的发祥地,即祖屋,又名“四美堂”。其建筑布局按国字形建造,由前门楼、主屋、辅屋、斗底屋、廊屋和围墙构成。1546年始建,1641年于前门楼和主屋第二进营造镬耳状封火墙,至1719年完成这一群落的整体建设。

镬耳楼具有浓烈的宗法制度气息,这与其屋主的身份地位不无关系。该楼的始建者劳经,在明朝嘉靖年间为县儒学庠生,大芦劳氏第四代世祖劳弦于明朝崇祯年间考选拔贡,由国子监毕业后,授内阁中书舍人,不久升用兵部职方司主政,并准请朝廷封赠三代祖先,将祖屋第四进“官厅”和前门楼的封火墙建成镬耳把手形,镬耳楼由此得名。

镬耳楼除在建筑结构上体现了宗法的严谨,从其悬挂的楹联也能看出当时家教森严,如,在祖屋四座檐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

天叙五伦惟孝友于兄弟;

家传一忍以能保我子孙。

在祖屋四座顶梁上,又有这样一副对联:

知稼穑之艰难克勤克俭;

守高曾其规矩不愆不忘。

在祖屋四座屏门的对联写道:

好把格言训子弟;

须寻生计去饥寒。

祖屋四座川柱上的对联,这样写道:

勤与俭治家上策;

和而忍处世良规。

镬耳楼因其两边山墙形似铁镬两边的耳朵而得名。明清时期的钦州灵山,官越大,屋山墙上的镬耳越大,这是其住宅的一种标志。

大芦村的劳氏第四代劳统明末时期任三品官,所以屋山墙上的镬耳特别壮观。几百年来,大芦村的镬耳楼因其屋山墙的耳大而流传广泛。

大芦村的三达堂是古村内劳氏老二房发祥地,原名“灰沙地院”,是1694年至1719建造的,占地4400平方米。

1746年大芦村劳氏开基200周年之际,老二房以孙子辈首发三支,对应当时由老长房居住的祖屋称谓“四美堂”,取达德、达材、达智之义为居所起堂号“三达堂”,寓意“三俊”。

大芦村的双庆堂为大芦劳氏第十代的劳常福、劳常佑兄弟俩亲建于1826年,寓意“兄发弟泰,才行并关”,门户自成体系,而有过道相通,占地总面积约2900平方米。

房屋高广、宽敞、明亮,注重居所的实用性和舒适感。眷饰、檐饰、和椅、床榻、器具精工雕绘,讲究气派和排场。

由于三达堂与双庆堂在建筑风格上均追求优雅与精致,于是在这两座建筑的堂内对联就比其他群落的对联雅气许多,如三达堂四座水柱外侧的对联为:

堂上椿萱辉旭日;

阶前兰桂长春风。

三达堂横门及大院届门对联为:

门前琪树双环翠;

户外方糖一监清。

大芦村的东园别墅是劳氏第八代孙劳自荣建于1747年。此建筑群占地7750平方米,由前门楼,院落,三位一体的老四座、新四座、桂香堂及其附属建筑组成。

整体布局犹如迷宫,局部设置典雅别致,装饰工艺精湛,气氛祥和,是古代因地制宜营造法式和书香世家的综合体现。

东园别墅的建筑风格与其屋主劳自荣性情廉洁、器量宽宏、崇尚实行追求脱俗的性格相呼应,如:

上书房对联为:

涵养功深心似镜;

揣摩历久笔生花。

下书房对联:

鱼跃鸢飞皆性道;

水流花放是文章。

二座对联:

东壁书有典有则;

园庭诲是训是行。

别墅的主人劳自荣自幼英敏,以诗文见长,20岁即创建犹如迷宫似的“东园别墅”。别墅内张挂的对联: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资富能训唯以永年。

据说,这副对联是嘉庆皇帝的御师冯敏昌创作并亲笔书写赠给劳自荣的。劳自荣59岁任修职佐郎时,与老乡冯敏昌在京城相会认识,并结为忘年之交。于是,冯敏昌便书写了上面这副对联赠予劳自荣。

劳自荣对冯敏昌的墨宝珍惜有加,带回家后,填其真迹在木板上,雕刻制成凸金字匾,作为故居第五座的顶梁对。

大芦村古建筑群,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而楹联文化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分量。

如果将大芦村的古建筑看做一幅风景画,那么那些挂于门楹、楹柱上的楹联绝对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现在,人们在大芦村共搜集到新老楹联共173副,这其中有自明、清以来沿用了数百年、位置相对固定的古联。这些对联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生活等多方面。从内容上来看,可分为祖籍联、春联和其他联三大部分。

其中,祖籍联可分为大门对和顶梁对两种;春联可分为福禄寿喜联,平安吉祥联,迎春接福联,心愿期望联,孝悌报国联,安居乐业联和勤俭持家联,劝学长志、修身养性和乐善好施联,以及天伦礼仪和和睦相处联等八种;其他类分为堂室联、祝寿联和挽联等。

祖籍大门联如,镬耳楼的大门对联为:

武阳世泽;江左家风。

双庆堂的大门对联为:

书田种粟;心地栽兰。

大芦村的顶梁对多是写家族祖先的功德和勋劳的。如镬耳楼太公座顶梁对联为:

祖有德宗有功惟烈惟光永保衣冠联后裔;

左为昭右为穆以飨以袍长承俎豆振前徽。

楹联是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艺术的组成部分。它还可以融书法、雕刻的技巧为一体,美化建筑的形象,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综观大芦村这些延续了几百年的传世楹联,既有写景状物,抒情寄怀;也有教诲人们修身养性,严于律己,持家报国的。这些对联传承了劳氏家族治家、治学和为人处世的理念。它们是一道古朴清新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化风景线,是古宅群内丰厚的文化积淀。为此,1999年,大芦村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荣誉称号。

此外,在大芦村宅院的前后、水岸边,还有众多吸纳了几百年日月精华和山水灵气的荔枝树、香樟树、毕木树,它们树皮苍裂,斑斑驳驳,枝杆如虬,或高大挺拔,或曲杆而探枝,苍翠盘郁,就像一座座巨型盆景,似一幅幅立体的图画,如一首首具有生命的诗歌。

2005年大芦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示范点”。2007年,再次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

[旁注]

硬山顶 即硬山式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常用于我国民间居住建筑中。

悬山顶 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规格上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

庠生 在我国古代,把“学校”称“庠”,称“学生”为“庠生”,是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兵部职方司主政 兵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至清朝时,兼掌关禁、海禁。主政,为各部司官中最低一级,掌章奏文移及缮写诸事,协助郎中处理该司各项事务。

镬耳 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镬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

楹柱 建筑名词,专指古代大型建筑门前的两根柱子。如大殿门前左右各一根立柱,威武而有气势。门楹则指堂屋前部的柱子。古人习惯把对联贴到楹柱上称谓“楹联”,即对联。

嘉庆皇帝(1760年~1820年),全名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号嘉庆,他惩治贪官和珅,肃清了吏治。他在位期间清朝统治危机出现。他继续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清朝落后世界大潮,留下千古遗恨。

[知识链接]

在大芦村,除了拥有古老的建筑群、对联和古树之外,还保留着许多特别的风俗习惯。自从1659年在北京兵部职方司主政任上急流勇退的第四代祖劳弦,在渡洞庭湖遭遇狂风暴雨大难不死,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全族吃茄瓜粥“以示不忘祖德”,至今不改。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大芦村八月庙”的晚上,在镬耳楼和三达堂背后参天毕木下,古宅中人世代传授的“老师班”,在月光下,敲锣打鼓吹唢呐,戴着面具“跳岭头”,亲朋好友及乡里乡邻,欢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