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朴的明清古建筑遍布各村落
婺源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刚巧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金三角区域。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婺源自唐代建县以后,文风昌盛,先后养育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清代经学家江永、近代铁路工程大师詹天佑等一代名流。从宋到清,全县考取进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
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整个儿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画,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处处都散落着可以谋杀胶卷的美,被人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
这里现存的江湾、汪口、延村和思溪、李坑等古村落,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徽州建筑风格。
其中,江湾是婺源地区的东大门,也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水陆交通的要道。有一水湾,环村而过,村名云湾。后因这里江姓繁盛,于是改名江湾。
江湾村从北方后龙后山到南西梨园河边,明晰地分成三个区域:山脚下保留着部分寨墙的区哉称“古江湾”,明清商业街叫“老江湾”,临近河边是“新江湾”。
江湾村不仅风光旖旎,且物产也非常丰富,“江湾雪梨”久负盛名,是婺源“红绿黑白”四“色”中的一色。所谓“四色”是指:红鱼、绿茶、龙尾砚、白梨。
每当梨树开花之际,十里萧江,浓香裹郁,让人感到“酒不醉人花醉人”。2003年,江湾村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婺源的汪口村是个商埠名村。古建筑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养源书屋以及民居、商铺等260得幢。其中,明代建筑10多幢,清代建筑250得幢。历史上这里有进士14人,任七品以上官员74人,村人共著有著作达27部。
汪口,古称“永川”,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材落背告的后龙山,呈五级升高的台地。江湾水汇入段莘水以后,在村南侧由东向西流过,时净如练的河水因村对岸的向山阻拦出现U形弯曲,形成村前一条“腰带水”。
古时此地是徽州、饶州间的陆路要冲,也是婺源水路货运去乐平、鄱阳湖、九江的起点码头。
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烟稠密,商旅辐辏,是一个商业贸易集镇。
据清光绪年间书籍《婺源县志》中记载,当时,“船行止此”。再上溯,到北边的段莘、东边的江湾、大畈,只通竹筏。上游的木材,编排流放,到这里须解组重编,成为大排,继续漂流出去。
从婺源到屯溪的古道,也要在此过渡。汪口是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河中横卧了200多年“江永堨”完好如初,它就是一座水坝,坝体提高了水位,东端连接河岸,而西侧有一个水道,可以通筏放排。
村东“俞氏宗祠”,是婺源现存宗祠中最完整、华丽的一处,与黄村的“百柱厅”齐名。由大门、享堂、后寝组成,形制虽不甚特别,但享堂前与左右侧廊交接的阴角上,向院子挑出一个高跷的翼角,角梁下悬一个垂花柱,构架雕刻得很华丽。
俞氏宗祠总进深44米,大门处面阔15米,后寝处16米。这种做法出于堪舆风水的要求,前小后大,形如口袋,利于聚财。反之,假如前大后小,形如簸箕,在建筑风水角度上说,就是散财的了,不吉利。
俞氏宗祠大门五开间,中央三间高超民,歇山顶三楼牌楼式,谓之“五凤楼”。明间最高,用网状斗拱,次间用斜向的五跳插拱密密层层叠压。稍间向前突出,作青砖八字影壁。前檐柱之间设签子门。
有资料说,明间上、下花枋之间原有“俞氏宗祠”字匾。上枋浮雕“双龙戏珠”,下枋是“双凤朝阳”,合称为“龙凤呈祥”。
大门的背面与前面基本相同,明间上方匾“生聚教训”。骑门梁中间开光盒子里以及明间、次间所的花枋,满雕人物故事、园林场景和各种吉祥纹样。
两廊各三间,前檐有过海梁。其他枋雕场景生动,构图宏伟。享堂主梁是一棵罕见巨大的银杏树,整个祠堂所用木材大多是樟木。
这里安静清洁,不积灰尘,不生蛛网,蚊蝇不入,连鸟儿也不来搭巢。据说是由于根据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对建筑结构精心设计,在祠堂某些空间形成特殊的空气旋流,加之樟木具有樟脑气味,才形成如此优异的保洁环境。
2003年,汪口村也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婺源境内的延村和思溪村,民居以优雅的儒商村落景观为特色。出婺源县城北便是延村。
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迁入,才改叫延村。位于山谷平川里。南北两面不远就是山,山在村东互相逼近,挤成斜向东北的峡谷。村西是平展展的水田,一直铺开到里把路外的思溪村,在向西延神。这片活田被乡民夸做“九里稻香”。
一条溪水经思溪而来,贴村子南缘向东北冲进峡谷,水流湍急,翻着白花。据说从前一列列的木排就是顺着这条思溪水,漂向思口,漂向县城,下鄱阳湖,运达长江。
延村是茶商名村,是江西省建筑群重点保护村。俗话说,无“徽”不成镇,婺源古属徽州,而延村、思溪的商人,就是当年“徽商”中的主力商贩。
往延村西边走一里多路就是思溪。延村在溪水北岸,思溪在南岸,同样是“腰带水”地形。
思溪村始建于1199年,先祖由长田村迁来。多俞姓,俞音谐鱼,“鱼”思溪水,故名思溪。
整个村子设计成了船形。村口有一座风雨桥。进村必须过桥。桥名“通济”,一墩两跨,桥上建有廊亭,八开间。比例和谐,构造合理,方棱方角,没有雕饰。桥面两侧有靠凳栏杆,是全村唯一公共交谊中心,也是一个商业点。
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规模庞大,造型考究。木制的二层榀架,外围以高耸的出山马头封火墙。住宅紧挨着住宅,封火山墙也是宅第之间的界限。表条石门框门楣,水磨青砖雕琢镶嵌装饰的门楼。
堂屋有三间式、四合式、大厅式、穿堂式,均以“天井”采光和导引雨水。大户豪宅楼上楼下有房多达20余间,天井也有多个。每幢的门分大门、二门、正门、偏门、耳门和后门。
村中所有街巷,都是青石板铺墁。即使雨雪满天,在此串门入户,从村头到村尾,衣裳可以不湿。
内部的梁枋、斗拱、门楣、窗棂、雀替、护净之上。皆刻成雕满吉祥寓意的纹饰,表达主人良好的愿望和期许。“虽为贾者,咸近士风”,一派儒商风范,故而还题客题匾,设庭院、凿景窗、置盆景、石桌石凳、花坛水缸,一应俱全。
思溪一处清代富商民居,面积一亩,天井6个,正厅70平方米,贴金的“敬序堂”匾额高高悬起,书斋、庭院古色古香,客舍课馆做工精细。这些豪宅巨室表现出儒商幽雅即也繁缛的审美情趣,彰显他们衣锦还乡的荣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003年,延村由江西人民政府名为“历史文化名村”。思溪延村的古建筑有一种“集体”的美。“庭院深深深几许”,南唐诗人延巳的这一名句,常常被用来形容我国古建筑的延绵无尽。
婺源的李坑村位于县城东北,属秋口镇。2003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李坑建村于1011,是李唐皇室后裔。《家谱》载:
始迁祖洞公,字文瀚,名祁徽。生宋太祖开宝元年戊辰正月初七辰时。祥孚庚戌自祁浮溪新田迁婺东塔子山。辛亥迁于理源双峰下,改理源为理田。有记于盘谷道院。构书屋课子。
由此可见李氏聚居于此将近千年。一个小小的村落,宋代以后,竟出了12名进士,可谓文风鼎盛。
李仁,北宋天禧元年任征南先锋,以功封安南武毅大将军,加封光禄大夫。南宁乾道三年的武状元李知诚,是位儒将,授忠翊,改武经郎,转军抚司事。
宋末,李芾,咸淳元年知临安府,为人忠直,不诌事贾似道,被黜,后任湖南镇抚使兼潭州知州,殉国后,赠端明殿水学士,谥忠节。李坑村有忠观阁,专为纪念他而建。
李坑村的主体位于一个东西狭长山谷里。山谷东端是一个封闭的盆地,都是水田。两条小溪,都发源于盆地,一叫上边溪,一叫下边溪。上边溪流向正西,下边溪由南侧西流、转而偏西北。两溪在村中心汇合,汇合后继续西流。出村约百米,溪流折而向北去了。
风水学认为,“水向西流必富”。李坑的格局,很讲究风水。生于元末的李坑人李景溪,是著名的风水大师。他既然闻名全国,也就对家乡李坑的规划布局有所影响了。
李坑保存有明清建筑数十幢。四幢明代旧宅,都没有前院,附属建筑面积较小。做法和风格上的特点很显著,与延村、理坑的一样。
天井里有“冂”形且相当深的明沟,显见当年屋檐末置天沟。楼上和楼下高度相近,而不是上低下高,相差悬殊。厢房和正屋之间没有“退步”。隔扇朴素,隔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有的楼上的护净采用竹篾纺织成六角格眼。
李坑的明代建筑还有别于他处的特点:金砖铺地,即净不雕饰;本质柱础,而不用石础。
其中,最富有情趣而明代的建筑特点却略显不足的是“鱼塘屋”。在东南角,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物。三间正房,两层,尺度偏小,有前廊,但前檐柱间全作通间槛窗。窗外是一方水池,石砌,围以石栏。绕池有卵石拼花小径,径外花坛,花木扶疏,有一棵高高的紫荆树,显现这里的确年代久远了。
园子里南墙外正是上边溪向西北的偏转处,对岸山坡有茂林修竹。鱼塘屋原是过去一处读书的轩,即《家谱》所载的“上边坞学堂屋”。
值得一提的是,婺源县城乡今天人们建造的公寓、酒楼和民舍,也按县政府要求,均为清一色的明清式建筑,与古代的建筑相辉映。
[旁注]
尚书 古代官名。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侍中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因系近臣,地位渐高。和御史、史书令史等都是由太史选拔。
光绪年间 光绪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光绪年间指的是1875至1908年。光绪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寰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葬于崇陵。
歇山顶 为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外形可以说是庑殿顶的下半部和悬山顶的上部的组合。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共九脊组成,故亦称九脊殿。
雀替 是指我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压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光禄大夫 官名。大夫为皇帝近臣,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无固定员数,亦无固定职务,依皇帝诏命行事。汉武帝时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为掌议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西汉后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隋炀帝以九大夫和“八尉”构成本阶,九大夫便包括光禄大夫。
石础 房柱下的基石。石础是柱与地面的衔接部分,其作用之一是将柱身承担的整栋建筑的重量分布到地面上,作用之二是高出地面的石础,既可防潮,又可避免木柱受损。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逆翁。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知识链接]
婺源人说:婺源的古树无不具人文情怀。
史载1176年,朱熹从福建返回祖籍婺源,曾入山扫墓,亲手栽杉24棵,当年县令派兵驻守,建“积庆亭”并立碑一方,上刻“枯枝败叶,不得到动”。文公山古杉经历800多年,尚存16棵,棵棵古木,直插云霄,郁郁葱葱,成为江南罕见的古杉群。
这里的大汜香榧树,传说是明代户部尚书游应乾还乡扫墓时,嘉靖皇帝赏赐的树苗,含有“流芳千古”之意。游亲自栽在祖坟上,迄今已4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