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庄园——培田古村?
位于福建闽西客家山区的连城县,素以城东的冠豸山闻名遐迩。在县城西南方保存了一片明清的古民居建筑群,它就是由清一色的吴姓氏人所居住的村庄培田村。村庄始建于宋朝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古村主要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家书院,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村内以典型的客家“九厅十八井”的建筑特色闻名于世,它与客家土楼、围屋并称世界客家建筑三大奇葩。
吴氏先祖先办书院再建庄园
培田古村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境内,是一个已有800多年历史,至今却依然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没有围墙的美丽客家庄园。
村庄内的古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两道跨街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最大的建筑九厅十八井,占地6900平方米。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
被称作是十大中国最美的村镇之一。一些建筑专家和国外友人前来考察后认为,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我国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说,关于这个村庄的始建要追述到南宋时期,当时,这个村里有11个姓,吴姓的先祖于1344年迁至培田,后来,因吴姓中出了大官,逐渐昌盛,其他姓氏由于各种原因,陆续迁走,慢慢形成了全为吴姓的村落。
在这里开基创业的吴氏先人,秉承中原儒家文化,重视教育,创办书院,几百年来人才辈出。
明成化年间,吴氏先祖伐木割草,创办“石头丘草堂”,聘进士出身的谢桃溪“课二三弟子以读诗书”,校园虽小,却是“开河源十三坊书香之祖”。
以后,“草堂”逐步扩大建筑面积,吸收更多的生源,最终成了著名的“南山书院”。此书院从1672年至1766年间,培养出190多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为官,最高者达到三品。现有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刻于书院大门两侧的赠联:
距汀城郭虽百里;
入孔门墙第一家。
明末,培田村又增开了“十倍山书院”、“云江书院”、“紫阳书院”、“等学堂”。
正是由于这样的努力,才使他们的后世子孙能在后来的岁月中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实现他们的价值追求。村中那“九厅十八井”的建筑就代表着培田村这样的成功。
这“九厅十八井”简单说就是:9个厅堂,18个天井。其中,九厅,指的是门楼厅、下厅、中厅、后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共9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则是指厅堂之间的下水18口天井,5进厅共5井,横屋两直每边5井共10井,楼背厅有3井。
九厅十八井的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厅堂内高大宽阔,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采光通风排水卫生设施科学适度,墙体以砖木相互结构,利于防震防潮。
另外,它能够使各种人才施展在建筑技术方面的艺术才能,造出飞檐翘角、雕梁刻柱。
九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交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集政、住、居、教于一体。
厅堂后部往往有太师壁,供奉着神像或者是祖先的画像,墙上常常贴着书法或者对联。而无论大厅小厅,都有用砖头架起的木条,上面摆满了盆花。有的用脸盆,有的用奶粉罐做成很随意的花盆,看起来朴实又特别有情趣。
据说,培田村在清明时期,地处长汀、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上,同时又是汀州、龙岩等地竹、木、土纸及盐、油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
清代邮传部官员项朝兴为此在“至德居”题联:
庭中兰蕙秀;
户外市尘嚣。
如实描述了当时培田村庭内的优雅和街市的繁华。
村落结构中心是一条长长的古街,街西有二十几座宗祠,街东有三十几座民居和驿站。曲折的古街与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错落的民居建筑连为一体。
千米古街最盛时有多家商铺,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20几间。经营范围包括豆腐、肉类、酒类、花生糕饼、京果杂货、蜡烛、理发、裁缝、丝线绸布、竹木制品、纸业、医疗药品、客栈、轿行乃至赌庄,人类的衣食住行几乎无所不包。
这说明了在明清时期当地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也显示了客家村落包含的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灿烂的农业文明。
同时,培田村还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西北方向蜿蜒而来的武夷山余脉南麓的松毛岭,挡住了西北的寒流与霜害,也恰好成了培田村的坐龙。村落绕着松毛岭东坡突出的高岭北、东、南三面环山布置,主要民居朝向东面和东南面。
汀江上游朋口溪的河源溪从北、东、南三面绕村而过,给古村落带了丰足的水源。村落正东的笔架山防御着夏秋台风的侵袭,也成了古村落的朝山,笔架又体现了人们崇尚文化、“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
正是培田村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客家先祖长期耕读为本和勤勉立业的精神,历经百年风雨,最后形成了培田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的空前鼎盛,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明清客家乡土建筑群。
[旁注]
客家 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儒家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在我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兵部尚书 古代官名。别称为大司马,是我国古代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曹魏时置五兵尚书,隋唐始设兵部,成为六部之一。明代兵部尚书称本兵,既管军政又管战略,威权极大。
驿站 是我国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
飞檐翘角 飞檐是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于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
[知识链接]
从明朝成化年间的石头丘草堂到清末的南山书院,培田代代出人才。从古到今,在“学而优则仕”的选才制度下,从培田走出了多少精英人物。
清嘉庆年间,当朝宰相王杰,就试取了培田人吴腾林、吴元英为武秀才,吴发滋为文秀才。自乾隆到光绪年间,先后出了邑庠生、郡庠生、国学生、贡生等120人。
其中3名举人、1名翰林、1名武进士,有5名被诰封或敕赠大夫;有19人平步仕途:8人领九品衔、4人八品冠带、5人领五品衔、1人为三品宫廷内侍。这些都成为培田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