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角抵活动的兴盛

那是在秦始皇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后,他下令丞相李斯要训练关中地区的民兵。秦始皇规定了一个月后要进行阅军大典,期间他要重点检阅民兵的训练成果。

李斯接到命令后,他感觉非常为难,因为秦始皇当时已经收缴了六国民间所有的武器,只有秦始皇的正规军队才有正式的武器,而关中地区的民兵也是没有武器可供训练的。

李斯非常着急,他冥思苦想却一筹莫展。后来,李斯在首都咸阳城的街上看到两个大汉正在摔跤,他灵机一动,这才想到用摔跤的方式去训练民兵。

李斯马上下令民兵们日夜苦练摔跤技巧。到了一个月后,秦始皇开始进行阅军大典,他看到民兵们一个个身强体壮,正在互相摔跤搏斗。秦始皇非常高兴,他重赏了李斯,并且宣布摔跤成为以后军队大典中的重点礼仪。

其实,早在我国秦汉时期,摔跤的技巧就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秦代已经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从此,角抵的戏乐成分便增加了,后来随着角抵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扩大,这才形成了汉代的“角抵戏”。

角抵戏是汉代“百戏”的一种,“百戏”泛指角抵乐舞的各种杂技。其实,汉代百戏就是汉代民间角抵、歌舞、杂技、武术和魔术的总称。

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又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角抵交流和各民族角抵技巧的大融合。于是,我国的角抵戏演出盛况空前,就连宫廷也开始主持大规模的角抵戏集体演出活动了。

汉代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经常演出大角抵来招待西域的宾客。角抵年年变化,内容日趋丰富,因而才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百戏”。

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后世的相扑和摔跤都起源于此。它有着很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这样就促使了角抵向戏剧的转化,才逐渐成为了“角抵戏”的。

传说角抵起源于秦代,它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边站立一个裁判以裁决双方角抵技巧的高低。

后来到了汉代,这种角抵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这才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人物表演的舞剧。

东海黄公的故事,大概是说东海有个姓黄的老头,他少年时身佩赤金刀,头缠红绸子,而且他还能施行法术,制伏一些猛兽毒蛇。

后来黄公因为年老力衰,加上饮酒过度,在一次与白虎搏斗中,因为法术失灵,打不过白虎,这才落荒而逃了。

东海黄公的故事,虽然没有超出角抵竞技的范围,但它比一般角抵竞技更接近于戏剧的范畴。首先它已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其次是演员都要化装和穿戴特定的服饰。

其中,扮黄公的人,他必须手持赤金刀,用红绸缠头。他的对手也必须身披虎皮,头戴老虎面具,扮成猛虎的模样。

但是,角抵戏搏斗的双方已经不再像角抵比赛那样全靠实力来平等竞争了,而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故事情节安排来进行角抵的。也就是说,不管黄公有天大的能耐,最后他也不得不败于老虎之手。

当然这就不用裁判来裁决谁胜谁负了。从《东海黄公》的角抵戏表演中,已经可以证实了我国角抵、故事、舞蹈和化妆四者的初步结合。

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各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既促进了角抵文化相互的融合,又使南北文艺得以交流。在戏剧方面,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和中原民间歌舞、角抵等相结合,创造出不少比《东海黄公》更具戏剧性质的小型角抵戏。

比如魏晋时期小型角抵戏中,就是一种有化装、有动作、有歌舞的角抵戏,这便是南北朝时期齐人创作的《兰陵王》,但是它并不比《东海黄公》有多大的进步。

只是《兰陵王》那副精巧的假面具,既能表现出角抵者的内心,又能比较集中体现出当时尚武的社会气氛和英雄概念。推而广之,后世各种戏剧的脸谱,不妨说都是起源于此的。

其实,先秦战国虽然留有角抵相扑的铜牌,但第一个把带有表演和角抵性的角抵戏引入宫廷的,却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后来在秦汉之际,角抵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当时的皇帝,到下层的平民,都非常喜欢角抵活动。当时这种角抵运动不仅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普及,而且还逐渐从原始的状态之中脱离出来了。

角抵活动从实用化不断向游戏化和艺术化的过渡,让这项活动真正走向了所有人的心里。

后来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的秦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在圆拱形篦背的两面,都有漆绘的人物画。其中一面就绘有秦代的角抵图,图中右边两人对搏,左边一人旁观充当裁判。

画面中的三人都是男子,三人的装束也都相同,全是赤裸着上身,下身穿着三角短裤,腰系长带,带在腰后扛结,带端飘垂于臀后,脚上穿着翘头鞋。

对搏的双方正相向扑来,左边一人前伸两臂,他应该是裁判,图的上部有一帷幕飘带下垂,表示这场摔跤是在台上进行的。画面中的角抵气氛热烈而紧张。从这件出土文物可见,我国秦代的角抵已经相当普及了。

后来,角抵活动到了汉代,汉初刘邦曾经想一度罢废掉角抵,却始终未能完全禁止,角抵活动反而更加盛行了,甚至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但是这时的角抵已经完全是一种带有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了。

尤其是在汉代冀州一带民间,经常有这种游戏活动。文献记载:

其民三三两两,头戴兽角相抵,名唤蚩尤戏。

从这一记载中将角抵称为蚩尤戏,以及角抵时要进行化妆的情况来看,角抵在当时明显成为一种富有娱乐性的游戏活动。

到了汉武帝时,由于汉武帝特别嗜好角抵戏,因此角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史书《汉书·武帝本纪》中也有关于角抵戏的记载,书中这样写:

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

这段文献说明了当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轰动了长安,老百姓们甚至宁愿跑几百里的路去观看助威,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角抵游戏的喜爱。

汉武帝时,我国民富兵强,国力臻于极盛,汉武帝也因此感到非常骄傲,并常极尽奢华,史书《汉书·西域传》中记载:

设酒池肉林,以饷四夷之客,作巴渝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还有,史书《汉书·张骞传》中也有关于角抵的记载,原文是:

而角氏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

其中的“岁增变”,就说明了角抵在汉武帝时的花样是不断翻新的;其中“其益兴”,则说明了角抵戏在汉代是不断兴盛和广泛传播的。

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和文学家的张衡还在他所写的《西京赋》中称角抵为妙戏,以表示自己对角抵的喜爱之情。他是这样描绘百戏的:

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

其实在汉代,民间还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这项竞技活动已经具有了后来摔跤的基本特色,并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汉代角抵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技术水平也非常高。

后来在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一幅汉代帛画,画面上所出现的两个角抵者,一个人戴着长冠,穿着宽大的罩衫,腰系一条红带,另一个人双手戴着红镯。两人都是手臂大张,怒目逼视,作跃跃欲扑之状。

画面左侧有一旁观者,拱着袖子站在一旁,显然他是角抵者的裁判。汉代二人角抵的体育比赛,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表演性的杂技艺术。

另外,从现有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汉朝的角抵开始分支,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并有了不同形式的摔跤。

古籍上说,汉代人们在徒手对打的基础上,改进了角抵,并用一种音乐伴奏,和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武打创造出了角抵戏,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古代体育的范围,成了后来戏剧的一种类型了。

当时角抵中还有一种手搏游戏,手搏又叫做“弁”或“卞”,是一种纯踢打擒拿的军事技术。史书《汉书·艺文志》中就有《手搏六篇》,它属于兵家的范畴。可见,在汉代,手搏就开始从角抵中分离出来了。

西汉名将甘延寿,他不仅是一位运动健将,还是一位手搏高手。他曾经和西汉另一位名将陈汤一起远征西域,并战胜了在西域欺压弱邦的匈奴致支单于。

史书《汉书·甘延寿传》记载:

延寿试弁为期门,弁即卞。

这说明,手搏就是武士用手搏击的实用技术。当然,拳术比摔跤更适用于实战,所以选武士也一定要考查手搏技巧的。

名将甘延寿之所以被选为羽林,又被提升为期门,这些都与他精于手搏技巧有关系。

汉代史籍中还有不少关于手搏的记载,说明汉代手搏与角抵已经不是一种统一的活动,这应该是可信的。后来三国时期,也有很多善长手搏的人,史籍也有记述。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丕在他所写的《典论·论文·自序》中说,邓展善长手搏,又称他可以空手夺白刃,这项技能有赖于他平时的训练有素,所以才能如此的敏捷。

当时还有一种角抵游戏,叫做“摔胡”。匈奴出身的西汉将领金日磾是一位古代摔跤的好手,他所擅长的技巧就是摔胡,这种摔胡技巧便是后来相扑运动的前身。

金日磾原是匈奴族休屠王的太子,后来被汉军俘虏了。由于他为人忠诚,做事勤恳,被汉武帝提拔并且让他当了侍卫,又升为了车骑将军。

其实,金日磾的摔胡动作可能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摔跤。在古代文物上也有类似的图像,比如后来在长安发掘了一座汉代古墓,墓中殉葬物有两块透雕的铜牌。

透雕的花纹图像,在两匹战马之间,有一对长发高鼻的人,他们上身赤裸,下身穿着长裤,互相弯腰搂抱作摔跤的样子。无论是透雕工艺特点和图中人物形象,还是墓主人的身份,都证明这是我国北方匈奴等古代游牧民族的摔跤动作。

这个图像和金日磾的摔跤动作互为验证,因此可以认为,在西汉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式摔跤已经传入了中原,并且已经和中原的传统角抵相互交流了,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摔跤运动。

300多年后,三国时代的著名学者孟康作了《汉书注》。他在注中这样解释摔胡:

摔胡,若今相辟卧轮之类也。

摔胡在南北朝时称为“相扑”,是一种以摔扑为主的技术,它和手搏、角抵戏都有区别,可以说是秦汉时期角抵活动中的一种。

角抵在秦汉得到发展以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由于三国时期的曹操将角抵列为百戏之一。

所以,角抵在民间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在技术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甚至在宫廷及富人之家的宴会上,或者在朝廷迎送外宾的场合,角抵常常是百戏当中重要的表演节目。

三国时期角抵又翻出了新花样,出现了女子摔跤,据三国时期著名学者虞溥在他所写的《江表传》说,吴国皇帝孙皓曾经命令宫女进行相扑。

到了晋代,角抵才出现了“相扑”这个名称的,史书《晋书》记载说:

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曰:卿郡人不如颖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

这便是“相扑”一词第一次出现明确的确切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大混合时期。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以后,文化科学艺术得到一次大交流,体育比赛也得到了互相切磋提高。

南北朝时,角抵是当时比赛最多的一个项目。这时角抵也称相扑、相辟、相攒,都是互相摔打的意思。《晋书·庾阐传》记载:

有西城健胡,矫健无敌,晋人莫敢与校。

这些都表明,南北朝时期已经在不同地区之间举行角抵比赛了。这对于角抵活动的正规化是一个推动,同时也让角抵活动更加民间化了。

[旁注]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把我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奠定我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格局。

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秦朝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我国的千古一相。他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等秦统一之后,他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他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二世(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名胡亥,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10年到公元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公子扶苏的弟弟,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旧贵族开始了复国运动,秦朝因此灭亡了。

西域 我国古人认为,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的地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凡是通过玉门关所能到达的地区都是西域,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公 汉代古籍中的一个术士。是我国古代戏曲中最早的角色之一,据说他自小就会法术,能够制服毒蛇,抵御猛虎,后来却因为年老力衰,再加上过量饮酒,再无力与老虎搏斗了。

尚武 《易经》中天行健的最佳注释,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动力的源泉。我国传统文化认为,文和武,正如一阴一阳之道。文武结合才是国家强盛的不二法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民族精神把整个民族牢牢凝聚在一点之上,这是意志与智慧的表现。

江陵 又名荆州城,位于湖北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是汉代九州之一的荆州首府,是湖北地区的军事重镇。

张骞(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我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他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他出使西域所获得的关于中原外部世界的丰富知识,在以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和学者,他在汉朝官至尚书,贡献非常突出,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考古 用以表示古代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古代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后来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一般说来,我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可以定在明朝灭亡,也就是1644年。

甘延寿 字君况,西汉著名军事家。他出身名门,少年时就善骑射,被选拔到御林军中。他很有力气,投石块、举重物一般人都赶不上他,还有他的轻功也很好,与军士徒手搏斗时,没有人能胜过他,后被提升为郎官。西汉皇帝看重他的武艺和气力,不久便调升为辽东太守,被封为义成侯。

曹丕(187年~226年),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年到公元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了边患,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他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他与其父曹操和其弟曹植,并称三曹。

匈奴 我国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他们披发左衽,是古代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我国古籍中的匈奴是汉朝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影响了当时的我国的政局。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匈奴是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原以北的匈奴人的总称,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

孟康 字公休,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经做过散骑侍郎,后来被任命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嘉平末徙渤海太守,封广陵亭侯。他的著作有《汉书音义》若干卷、《老子注》二卷。他在训诂和考据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常常被各种古代典籍援引,具有相当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晋书 共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至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作者是令狐德棻,他的一生为史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初唐史学的第一人。

庾阐 字仲初,晋代著名文学家,他自幼身材健硕,勇猛过人,在当时无人能敌,是晋代有名的勇士。曾经做过乐安长史,他的著作有《海赋》和《涉江赋》等,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阅读链接]

其实,在汉元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44年左右,元帝曾经因为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的原因,下令罢废角抵这个活动,以节省朝廷和国库的开支。

但这种禁令显然只是暂时的,东汉时,包括杂技、武术、舞蹈、幻术和角抵等文体技艺活动的百戏,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角抵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以百戏又被当时人称为“角抵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