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宴会上的角抵表演
那是在清代顺治年间,清王室的王公贵族中也出了一些角抵的能手,角抵在当时也被称为“布库”,这便是满语中“角抵”的音译。
有一年,蒙古族的喀尔喀使臣来北京朝见顺治帝,按照惯例,清王室在宴会时举行了布库比赛。可是蒙古人摔跤实在是厉害,当时御前侍卫的布库能手都败在蒙古的使臣手下。
皇太极二兄代善之子惠顺王就是个布库高手,他知道后便要求与蒙古使臣较量一番。
顺治帝准许了惠顺王,让他伪装成侍卫与使臣比赛。结果惠顺王果然厉害,经过一番激战后,他打败了蒙古使臣。
顺治帝很欢喜,他便大加赏赐了惠顺王,而惠顺王这一年才满20岁。
其实,清王室满族人也是十分重视摔跤的。清王室提倡布库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士兵的力量和搏斗技术,史书中原话是:“布库诸戏,以习武事”。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蒙古族诸王联欢时候用。清太宗皇太极为了进军中原,他极力加强和蒙古族诸王的团结,所以他经常和蒙古诸王们进行宴会。
布库是蒙古族和满族这两个民族共同喜爱的活动,于是它就成为了当时宴会上的重要内容。
其实,除了蒙古族和满族,清代藏族人也非常喜爱角抵运动。在后来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壁画中,就有一幅清代藏族人摔跤图,这反映了藏族也非常喜爱摔跤活动。
清朝的八旗军是清王室的基本部队,在八旗军中经常开展布库比赛,军中分左右两队,皇帝令他们进行角抵比赛来分出胜负,输了的一方便要接受惩罚,也就是要赔给胜利者一定数量的牛羊。
这项规定就大大地推动了清代布库运动的开展。当然,清王室的御前侍卫大多都是布库的能手。他们一方面可以保卫皇帝的安全,另一方面在宴会中随时可以出来表演布库比赛。
后来,康熙十六年康熙帝扩大了布库侍卫的组织,他成立了善扑营。康熙之所以要组织善扑营,因为他的布库侍卫能够为他打败大臣鳌拜,重新赢回政治的权柄,那些布库们为此可是出了大力气了。
其实,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8岁就登基了,可是朝廷的大权完全掌握在大臣鳌拜手中,康熙到了15岁,他决心要打败鳌拜,消除这个隐患,收回本属于自己的权益。
可是,当时大臣鳌拜的势力实在太大了,那时候朝中布满了他的党羽,一旦走漏了风声,这个计划不但不能成功,反而还会酿成一次大的祸乱。据清代古籍中记载:
小内监强有力者,令之习布库,鳌拜或入奏事,不之避也。鳌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
一日入,帝令布库擒之,十数小儿执鳌拜,遂伏诛。
这段文献也证实了康熙确实利用训练布库的方式,瞒过了别人的监视,实现了打败鳌拜的目的,这表现了他的英明果断。
从此,在清朝康熙帝以后的皇帝侍卫中,他们就都从“善扑营”中来挑选御前侍卫了。而“善扑营”都是从八旗军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他们个个是身高力强的壮士。
清代还有一首专门写“善扑营”的《竹枝词》,诗云:
布靴宽袖夜方归,善扑营中个个肥。
燕颔虎头当自笑,但能相搏不能飞。
其实,清王室进入中原之后,他们与蒙古族诸王的联欢宴会,还有宴会上的角抵比赛,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制度。史书《清史稿》中记载:
列圣巡幸木兰,蒙古诸台吉及四十八部盟长,例于出哨之后,恭进筵宴,习武合欢,有所谓塞宴四事者。
这便说明了,在康熙和乾隆盛世时,帝王们几乎年年都要在木兰围场举行围猎和塞宴,而其中布库比赛,便是塞宴中压轴的表演项目。
清代著名画家张文翰绘的《塞宴四事图》便描绘了清代塞宴时的角抵比赛。这是一幅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画生动地反映了满蒙两族联欢的景象,其中清代布库选手们的装束确实是后来的兜裆裤了。
而且临赛时。布库选手们握拳舞掌互相行礼,然后扭打在一起时,比赛之后,胜者被赏赐饮酒一卮,失败者就只能怏怏而去了。
其实,清代摔跤的形式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布库,这是满族和蒙古族的民族式摔跤。
还有另一种叫“厄鲁特”,根据史书《清史稿》中的记载:
袒褐而扑,虽蹶不释必控首屈肩至地乃为胜。
这种摔跤玩法有点类似后来的摔跤比赛,这便是说一定要让对手肩背一起着地,才算是分出了胜负。
其实,我国古代的摔跤,从角力到布库延续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真可谓源远流长。还有,在摔的方法方式上,从拳脚并用和徒手搏斗,发展到后来以摔绊为主的技巧,说明了我国的角抵运动一直在进步。
还有,最开始从汉代开始摔跤和手搏出现分支以后,角抵运动由军事训练的手段走向了社会的娱乐活动,这便使摔跤成为各民族文化娱乐中历代不衰的一项活动。
不过,角抵活动在晚清之后也随着没落了,还有清代的“善扑营”也随着清代皇权的灭亡而瓦解了,晚清宫廷的摔跤手们便分散到全国各地去谋生了。
有人当了武术教师,有的则变成了沿街摆摊卖艺的人,而传统的角抵方法几乎濒于失传了。
不过晚清时期,还是有三大流派的摔跤手,他们随着善扑营摔跤手们走向民间,便把摔跤技术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这些摔跤手们在保定、北京、天津这三个地区形成了中心,以这三个中心为发源地,逐步形成了清末时期的保定摔跤、北京摔跤和天津摔跤三大流派。
根据我国清代古籍中记载,所谓的“保定摔跤”,其特点就是快速将对方击败的一首摔跤手段,这种保定摔跤非常注重摔跤技术的应用。
在比赛时,两个人站好,然后敏捷地相互靠近,两人手一搭上,他们就会立即扭摔在一起了。这种摔跤擅长使用撕、崩和通等技法摔倒对方,非常善于以小制大。
还有,保定摔跤轻视只用蛮力的摔法,它特别重视摔跤技术的运用,属于大架势的跤法。晚清著名摔跤手有平敬一、张凤岩、白俊峰、顾瑞、满老明、石老俊、安老华、周老俊、吴四等人。
还有,所谓晚清的“北京摔跤”,其实是继承清代“善扑营”的角抵遗风而形成的。北京的摔跤动作比保定摔跤明显缓慢了很多,比赛时凭借力量把对方摔倒,其力量胜过了技术,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因为北京摔跤的架势比保定摔跤的架势小,所以也被人们称为小架势摔跤,俗称“黄瓜架”,又因为北平摔跤多在满族中发展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满族摔跤”。
晚清著名的北京摔跤手有闪殿宝,其后继承者有沈友三、宝善林、杨春恒等人。
最好是“天津摔跤”,可以说这是介于保定摔跤与北京摔跤之间的中间型。在比赛时,天津摔跤动作比保定摔跤慢,但又比北京摔跤快。
这种摔跤的特点,是动作粗野而刚猛。著名的摔跤手有穆祥魁、刘少增、卜思富等人。
在清代,这几种摔跤的传播者,他们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在他们的带动与教导下,一批批摔跤能手们辈出,一批批高手不断涌现。
晚清时期的“善扑营”虽然解体了,但他们毕竟是积攒了200多年的专业摔跤训练的经验,可想而知当时摔跤的技术水平绝对是不低的,可惜却没有一部完整的记录当时技术方面的资料。
据说在清代民间有摔跤书谱流传下来,但可惜数量很少,有的人又大多秘不外传,所以几乎很难看到清代的摔跤书籍,这对于我国摔跤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在清代,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济南和沈阳等地都有卖艺的摔跤场。这些地方是摔跤爱好者集会的地方,它在开展摔跤运动、交流技术、提高个人技艺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其实,清代帝王对摔跤非常重视,并将摔跤的方法加以改进,去掉了其中不科学的部分,使之成为民间广泛开展中的体育活动之一。
还有,清代摔跤手们在比试较量过程中,他们切磋技艺,交流经验,提高了技术水平,增进了民族团结。
而且,由于清代有了较为健全的摔跤规则,精彩的比赛场面屡见不鲜。清代这些规则鼓舞着广大摔跤爱好者积极锻炼,不断提高摔跤的技术水平,从而迅速推动了清代摔跤运动的开展。
其实,清代各地的角抵选手根据角抵规则的精神,他们经常进行比赛,交流的角抵的技术和经验,经过深入的研究,都把本地区传统的摔跤特技应用于摔跤比赛中去了。
清代摔跤手们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和与其他选手的经验交流,他们不仅摔跤技术水平有提高,而且自身的摔跤技术特点也更加鲜明和突出了。
例如,北京、天津的摔跤手擅长手法和小巧动作,讲究以巧取胜。蒙古族的摔跤手腿脚灵活,力量特别大,他们常以“假踢真拧”和“得合勒”等技法击败对手。
还有,清代新疆的摔跤手们喜欢搂抱上摔,就是把对方抱起来抡几圈再摔下去,这在当时堪称一绝。
清代华南地区的摔跤手们动作扎实,基本功好,他们特别擅长抱腿,技法神出鬼没,防不胜防。
清代角抵选手的技术向着准确多变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战术向着积极快速的方向发展。这些角抵选手们勇猛顽强,体力充沛,动作敏捷,他们善于连续进攻,不给对方喘息机会。
还有,我国清代的摔跤吸收了相扑和柔道的一些技术和战术,其中清代摔跤中的“过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抓袖背“等技术都是从相扑中吸取到的宝贵经验。
我国摔跤的特点在5000余年实战搏击技术的发展史上,传统的角抵虽然已经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拳术,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竞技表演项目,突出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但是,不可否认,角抵也有较强的搏击性能。
但是实战搏击离不开角抵活动的配合,而角抵同后来的拳术和武术也很有渊源。纵观清代武林各门派的搏击之术便可以发现,大多数门派都将摔跤角抵作为本门的重要搏击手段之一。
还有,清代有些拳种的功夫,完全就是在角抵的基础上,糅合了传统武术中内功劲力的基本原理而形成。由此可见,传统角抵在我国的武学体系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清代的传统跤法的技术特点,就是采用了巧妙的技法,以最快的速度将对方摔倒在地。这样不仅可以摆脱敌方的进攻,还可以控制和震慑敌方,使其始终处于劣势。
其实,自古以来,我国武林界就有“三年拳不如一年跤”的说法,这说明了我国传统角抵也是提升武术搏击的一条捷径,同时也证实了角抵的实用性非常强。
我国清代传统角抵的技术动作非常丰富,仅各种类型的进攻性角抵技巧和破解反攻性的技巧,就不下几十种。
特别是清代传统角抵中所蕴含的手法、步法、身法和腿法等技能,这对后来武林各门派武术中的夹跤技艺,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旁注]
顺治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从1638年至1661年。顺治帝,满族,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6岁继位,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位18年,陵寝清孝陵,庙号清世祖。
皇太极(1592年~164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6年,他继位后金可汗,改年号为天聪,史称“天聪汗”。他是第一位当大清皇帝的人,这是他个人权势的升华,也是他父亲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国以来的划时代的飞跃。‘
布达拉宫 俗称“第二普陀山”,它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建于7世纪中叶。17世纪重建后,它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其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康熙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从1661年开始至1722年。“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的意思是安宁,熙的意思是兴盛,取自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鳌拜 我国清初的权臣。他出身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他以战功封公爵,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八旗军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正式创立的军制,初建时只设有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等各族军队。
皇权 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包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在当时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无法被超越的权力,表现为皇帝个人的独断专权。
流派 本意指水的支流,后来也逐步指学术或者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比如画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有表现主义流派及新古典主义流派等。
晚清 清朝晚期,从1840年至1911年,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了我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自强运动,促使我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推动了历史进程。
善扑营 由清圣祖仁皇帝,也就是康熙皇帝建立的一支清廷内卫部队,在编制上它既不隶属由中央所指挥的满、蒙、汉八旗,也不属于地方州郡的绿营兵勇。它是一支独立的、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宫廷内卫部队。
拳术 徒手的武术。我国武术中徒手技法的总称。简称拳。原始人类为了免受野兽的侵袭和猎取生活资料,采用拳打、脚踢、指抓、跳跃、翻滚等动作,这是最原始的拳术的萌芽。它可以使人掌握攻防格斗技术,还能提高人体各系统机能和身体素质,并为进一步学习武术器械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功 指道家修养内丹的工夫,也就是古人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武术或气功,强健其功能使身体健康的一种活动。古代练气讲究呼吸吐纳,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渐进,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目的。武术中可以提高耐力、战斗力和极强的自我保护作用等。
武术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它又称国术或武艺,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和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它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链接]
清代人们认为,人体有五大要素,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中华民族的传统跤法,是一项综合了五大要素的特殊运动项目。
我国清代的角抵技巧娴熟,选手们能够干脆利索地摔倒对方,自己又不失重心,形成“一倒一站”的摔跤特色。
这些特色的形成,不仅体现出我国高超的角抵动作技巧,也能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