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蹴鞠的蓬勃发展

那是西汉的建元初期,汉武帝刘彻当时还不满16岁。因为汉武帝刘彻年龄还小,当时是由皇太后窦氏执掌朝政的,文武百官都听从皇太后窦氏的话,却不把小皇帝刘彻放在眼里。

汉武帝刘彻为此很是忧心,他既不想得罪皇太后窦氏,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在文武百官中建立威信,他便整日冥思苦想,想找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因为皇太后窦氏非常喜欢看蹴鞠比赛,她经常让小皇帝刘彻下诏令宫外市井中的少年进宫踢蹴鞠给她看。刘彻不敢违背太后的意愿,他听从了皇太后窦氏的懿旨,下诏把那帮少年招进皇宫踢蹴鞠。可是那群大臣们不仅不反对,相反还说很多好听的话来奉承皇太后。

太尉田蚡说:“看蹴鞠比赛可以让皇太后变年轻,皇太后应该多看看,这样有益于皇太后的身体健康。”

丞相窦婴说:“皇上以蹴鞠孝敬皇太后,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位天子的孝心能胜过当今圣上的了。”

大臣董贤也说:“蹴鞠是古传的技艺,我们理应将它发扬光大。”

汉武帝刘彻对这些话很是反感,他知道这班人是在拍马屁,为的只是讨好皇太后。

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正是元宵佳节之日,皇太后窦氏由小皇帝刘彻陪着来到玄武门,窦婴、田蚡等大臣们分列两侧。

玄武门前的场中,两队市井的蹴鞠者正在卖力地踢着,皇太后窦氏看得十分高兴。小皇帝刘彻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能让自己既在百官中建立威信,同时又可以让皇太后窦氏高兴。

刘彻等场内的蹴鞠对抗赛结束以后,他把大臣窦婴、田蚡和董贤等10位老臣叫上前来,他问道:“你们也很喜欢蹴鞠吗?”

大家齐声答道:“喜欢!”

汉武帝说:“既然你们都喜欢,朕就命你们上场进行蹴鞠表演,也让皇太后开开心。”

窦婴等大臣们心中暗暗叫苦,他们却无可奈何,只能听命上场去比赛了。汉武帝把这10位老臣分为两帮,使窦婴和田蚡各带领4人对抗蹴鞠,自己则作为裁判官。

这些老臣年纪都在50岁以上,最大已经60多岁了,而且他们根本不会踢蹴鞠,再加上他们的体质又差,还穿着朝服,他们哪里跑得动?

不一会儿,不是这个跌倒,就是那个摔跤,一个个就只剩下气喘吁吁的份儿了。最后,窦婴、田蚡等几个年长者,都已经累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皇太后窦氏看着这些老臣在场上磕磕绊绊的样子,她的眼泪都快笑出来了。最后皇太后实在笑累了,她又看到几个老臣都趴在了地上,便对汉武帝刘彻说:“皇儿,算了吧,这次就饶过他们吧!”

于是,汉武帝刘彻就停止了蹴鞠比赛。他这样戏耍了老臣一番后,再没有大臣敢违背他的意愿了,他在百官中也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威信。

我国蹴鞠发展源远流长,其间在汉代有很多关于蹴鞠的轶闻,这些成为了蹴鞠史上的趣事,这些趣事大大丰富了蹴鞠运动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西汉时期,项处是第一个因为蹴鞠而名垂史册的人。根据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名医淳于意曾经为项处看过病,淳于意还叮嘱项处不要整日去玩蹴鞠,说这样会过度劳累的。但是项处不听,他仍然外出踢球。后来项处果然身染重病了。

秦汉时期的蹴鞠存着三种基本形式,也就是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对抗。后来汉代著名学者李尤写了一篇《鞠城铭》,其中就记录和描述了当时人们玩蹴鞠的形式方法、裁判规则和道德规范等,这对后世蹴鞠的影响非常巨大。

到了西汉初年,蹴鞠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汉代文学家桓宽所写的《盐铁论》中说:

贵人之家,蹋鞠斗鸡,康庄驰逐,穷巷蹋鞠。

蹴鞠正式定名并经过初期的发展后,到汉代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这时候的蹴鞠,从宫廷到民间,从军队到市井,都非常兴盛。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父亲早年曾经是一个踢蹴鞠的高手,刘邦当了皇帝后,他的父亲一天到晚踢不着球十分郁闷。后来东晋著名文学家葛洪在他所著的《西京杂记》中记载:

高祖窃因左右问,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为欣,今皆无此,故不乐也。

这便是说,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原来出身于楚国沛县丰邑的一个庶民。刘邦自从当了皇帝之后,他把刘太公接到了长安城的未央宫中养老。

老人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也是豪华的大厦,看的是歌舞伎乐,但他对此并不满意,却整天终天闷闷不乐。

于是,刘邦派亲信到刘太公处打听,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他接近的都是败夫走卒和屠狗杀牛之辈,他以前的娱乐活动就是斗鸡和蹴鞠。而现在虽然住在未央宫里,却没有了过去的老朋友,没有斗鸡和蹴鞠,所以刘太公总是闷闷不乐的。

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他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在新城里,刘太公也迁到那里。从此,刘太公又可以每日斗鸡和玩蹴鞠了,他这才心满意足。

相比之下,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就更喜欢蹴鞠了。汉武帝在东部巡狩,封禅过泰山之后,他意兴所致,也很喜欢踢上几脚蹴鞠。据说,汉武帝刘彻还让文官们写赋来赞颂自己。

后来汉武帝平定西域后,他还得了一个西域的蹴鞠高手,那个人身长健硕,蹴鞠的技艺十分了得,汉武帝对他非常喜爱,这样便有了史书中这段记载:

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

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曹操也是一个踢球高手,据古籍中记载,当时有个叫孔桂的人,他蹴鞠玩的实在太好了,所以曹操对他非常喜爱,便让他每日相伴左右,很是看重他。

还有晋代著名文学家虞预编写的《会稽典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

三国鼎峙,互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这便是说在三国时期,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练习蹴鞠,可见三国时期蹴鞠是非常流行的。

在汉代初期的长安,汉高祖刘邦兴致勃勃,他观赏着长安蹴鞠队和洛阳蹴鞠队的比赛。双方展开激烈的对抗,蹴鞠选手们在赛场中卖力比赛,旁边有记分台,甚至还有宫女们在旁边加油呢。

在汉代,蹴鞠仍然保留着军事训练的用途,但由于汉高祖刘邦的推行,蹴鞠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的运动了,并且它已经有了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

汉朝皇室中的蹴鞠队规模很大,还设有专门的球场,四周还有围墙和看台,蹴鞠所用的球则是实心的。

据说,汉成帝本人也非常喜欢踢蹴踘,所以在当时,蹴鞠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比如,汉成帝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蹴鞠比赛和规则,双方各有12名队员参加,然后以双方踢入球门的球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这些规则的确立,对后世蹴鞠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在蹴鞠规则方面加以改进,这就成为早期蹴鞠制造工艺最主要的一个演变方向,这可以说是蹴鞠取得初步发展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汉代蹴鞠的发展可能是为了锻炼人们的腿部力量,它是一种属于军事上训练的活动。人们通过不断玩蹴鞠的实践,才逐步改进蹴鞠游戏的规则,使人们感到踢球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

在汉代,人们把蹴鞠和“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和“六博”等都当做娱乐活动的,其中蹴鞠的地位非常高。

当然,汉代也已经有了关于蹴鞠的专业的书籍,比如《蹴鞠二十五篇》就是东汉时期的名作。东汉著名文学家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他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见蹴鞠在当时的地位非常高了。

汉代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不仅男人玩蹴鞠,就连女人也喜欢玩蹴鞠。通过一些考古资料我们就能看到当时女人玩蹴鞠的记载,这首创了我国女子玩蹴鞠的先河。

还有,当时的蹴鞠已经有了专门的比赛场地,也就是“蹴城”,而且还对比赛的人数和规则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并且当时还有了正副执法的蹴鞠裁判,可以说汉代的蹴鞠运动是越来越规范和完善了。

汉代的蹴鞠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专业的竞赛规则。东汉有一位名叫李尤的文人,他曾经写过一篇《鞠城铭》,这是当时镂刻在蹴鞠场奠基石上的铭文。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能较全面地反映汉代蹴鞠竞赛的基本情况。

这篇铭文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欧阳询编辑的《艺文类聚》中,根据《艺文类聚》中收录的《鞠城铭》,其原文说:

圆鞠方墙,仿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

这说明,当时的比赛已经有专门的球场,球场四周围着方墙,它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相对。人们在蹴鞠竞赛中,效法月份,双方各有6人参加,总共12人进行对阵互相抗衡,这被称为“法月衡对,二六相当”。

在汉代,由于是有一定规则的竞赛,因而要设置裁判员建立公正的标准,对于裁判的判罚,也有约定俗成的常规。

担任裁判的人,不能亲一方而疏另一方,裁判要公正。同时,对参赛队员的要求是心平气和地服从裁判,不要报怨裁判的裁决。

汉代蹴鞠所用“鞠”,也出现了专业的制作方法。在汉代,“鞠”也叫做毛丸。汉代著名文学家应劭在他所著的《风俗通》中记载说:“毛丸谓之鞠。”

后来,晋代文学家郭璞在他所著的《三苍解诂》中说:“鞠,毛丸,可踏戏。”

汉代的蹴鞠运动已广为普及了。它既是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同时在民间的普及也更为广泛了。在军事上,它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受到了汉代军事家的重视。

由于蹴鞠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精神,因而也被汉代统治者当做了一种很好的手段,来达到军事训练的目的。

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在他所写的《别录》中有这样的说法:

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这里提到,汉代人用蹴鞠来练兵,因为这样能使士卒们对锻炼更加有兴趣。士卒们从蹴鞠活动中不仅训练了体力,还体会了实战中的攻守意识,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在比赛中也能得到欢乐。

后来,刘向的儿子刘歆,在他所写的《七略》一书中也指出,蹋鞠是通过游戏的手段来训练士兵的,军队或者宫廷的侍卫们,在没事的时候就经常玩蹴鞠,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还有,在当时蹴鞠不仅是军队平时的训练项目,就连打仗时,人们也要玩蹴鞠。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霍去病传》中,就曾经有这样的记载:

霍去病在塞外领兵打仗,由于军粮不足,士气低落,霍去病就用蹴鞠振奋士气。

这也就是说,在汉代时,普通人家的男子几乎都要应征从军。而在当兵期间,蹴鞠一类活动是经常进行的。正是因为这样,军人返乡后,也就促进了蹴鞠的进一步的民间化。因此,在民间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百姓,蹴鞠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后来,在考古工作者发现的许多汉代画像石上,还有表现汉代民间蹴鞠的画面,这也反映出了蹴鞠已经成为汉代一种民间化的运动项目了。

还有,女子蹴鞠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汉代女子蹴鞠活动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蹴鞠活动的进一步普及,另一方面也由于蹴鞠运动形式的多样化。

同样在汉代画像石中,经常出现女子玩蹴鞠的场景。有一幅南阳出土的画像石上,一个女子蹴鞠者正在锣鼓舞乐的伴奏下,两脚各踩踏着一个“鞠”,她正与其他乐舞表演者同台表演,其中她的姿态最为优美。而在当时能够做到一个女子同时踩着两个“鞠”,这也说明了汉代女子蹴鞠已经到达一定的规模了。

五岳之中岳嵩山南麓,有建于东汉的一座寺庙,其中庙的东门也有一幅女子蹴鞠图。这幅画用线极为简练生动,蹴鞠女动态优美,活泼可爱,具有舞蹈的韵律感。图中这个头挽高髦的女子,双足跳起,正在凌空跳起踢球,她舞动的长袖轻盈飘扬,姿势非常优美。

通过这些汉代画像石,证明了我国古代的女子蹴鞠,最迟也是在汉代就已经首开先河了。

而汉代的蹴鞠,由于逐渐规范化和进一步普及,客观上促使其竞赛的形式向着多样化发展。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表演性蹴鞠,一种竞技性蹴鞠。

表演性蹴鞠是以表现个人技巧为主的、非对抗的、既可自娱又可供人娱乐的娱乐性。而表演性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后来盛行的蹴鞠白打形式。

表演型蹴鞠只需要一小片场地,活动非常方便,而且人们在踢蹴鞠时不受到场地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技巧在音乐伴奏下踢出各种花样来。

在出土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常常见到这类图案,而且以表现女子蹴鞠的画面为主。这种踢法流行的范围更广,发展更快,在汉代王公贵族、官宦家庭、城市和农村都有。

还有一种就是竞技性很强的蹴鞠,这是在汉代球场上进行的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这种蹴鞠比赛多是在专门的“鞠城”一类的露天球场中进行的。

对抗性蹴鞠不仅有锻炼身体、学习军事技能和战术的作用,而且也非常好看,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皇帝的宫廷和官宦之家也非常流行这种对抗性蹴鞠活动。

汉代宫廷里蹴鞠多是在室内球场鞠室中进行的。汉魏时期,宫苑内已经建有很多这种竞技性蹴鞠的鞠室。比如当时的洛阳宫、含章宫都有这样的鞠室。

这些鞠室地位很高,并且皇帝都会单独取名字的,比如“含章鞠室”和“灵芝鞠室”等。晋代著名学者陆机的《鞠歌行序》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与此同时,在当时的宫廷内也建有室外的蹴鞠场。史书《汉书·故乘传》中记载说:

汉武帝外出巡视时,要参观或参加弋猎、射驭、蹴鞠等活动。

[旁注]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16岁登基,为巩固皇权,他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又颁行“推恩令”,开拓了汉朝最大版图,功业可谓是辉煌无比。

董贤(公元前22年~公元前1年),西汉著名大臣。他是西汉御史董恭的儿子,是一个美男子。他初任太子舍人,汉哀帝即位后,哀帝有一天在宫中望见董贤,被他的仪貌所吸引,后来拜他为黄门郎,后拜为大司马。

窦婴 西汉著名大臣,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堂兄的儿子,他以军功被封为魏其侯。由于他推崇儒术,反对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被窦太后贬斥,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田蚡 西汉著名丞相,他是孝景王皇后的胞弟,他天资聪明,很有口才。后来他的同母异父的姐姐生下了太子刘彻后,他开始飞黄腾达。公元前140年,刘彻登基为汉武帝,他被封为武安侯,五年后又当了丞相,位高权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对后世影响巨大。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他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他的著作是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对后世影响很大。

桓宽 汉代著名学者。汉宣帝时他被举为侍郎,后来官至庐江太守丞。他的知识广博,善写文章。著有《盐铁论》60篇,保存了许多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和风俗习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他对汉族的发展,以及我国的统一和强大具有突出贡献。

封禅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到夏商周三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曹操(155年~220年),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统一了我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长安 西安的古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13个王朝及政权建都在长安,总计建都时间1077年,是我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的古都。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被列“四大古都之首”和“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汉书》 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它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该书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共80万字,对后世影响巨大。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唐代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自幼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代时,他曾官至太常博士,他的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楷书《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西晋建平太守郭瑗的儿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他还是我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一部,对后世影响巨大。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非常有名,其中最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他的作品是古代文化史中的精华,对后世目录学和分类学有极深远的影响。

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西汉著名文学家正刘向的儿子,是我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和诗歌等方面都堪称大家。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他是西汉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他自幼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曾经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他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陆机(261年~303年),西晋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他曾经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被誉为“太康之英”,他的文章和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阅读链接]

古代圆形的球多以玉石做成,所以“球”字以“玉”作为偏旁,而汉代出现的蹴鞠之“鞠”,却是以皮革做成的,因此“鞠”字是用革作为偏旁的。

详细来说,汉代的鞠是一种以熟皮缝制的,然后内填以毛发或其他东西的圆形实心毛丸,汉代的这种球,一直沿用了上千年。

这表明了当时宫廷里蹴鞠设施的完备,也表明我国汉代的蹴鞠已经达到了比较规范化的程度,这对后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