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蹴鞠由盛转衰

那是在明代永乐年间,关中地区有一个人名叫柳可,他是个秀才,而且他踢蹴鞠技巧非常高超,踢得一脚好球。

但是,柳可复的官运不亨通,考中秀才以后几年都选不上官。

后来,柳可得知陕西知府王大非常喜欢踢蹴鞠,他便想走这条门路获得一官半职,但可恨的是,他又拿不出钱财贿赂知府王大的门房,无法求得知府接见。

于是,柳可便天天守候在丁谓家球场的墙外。终于有一天,知府王大踢的球飞出了墙外,柳可拾了球,他喜滋滋地抱着球送还王大,管门的人只好让他进去。

柳可见了知府王大之后,他把手中的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肩、背、头顶球,球一直未坠落在地。知府王大看了这种表演,他不由得哈哈大笑,很是欣赏柳可的球技,便请他给自己当个幕僚。柳可也就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其实,明代蹴鞠运动也非常普遍,但只限于明初时期。据古籍《明史》记载:

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蹴鞠,拥妇女酣宴。

士信指的是明代拥兵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可见踢球还是和宴会连在一起的,但将军若是痴迷于踢球,对军队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后来朱元璋称帝后,他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但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

但是,从蹴鞠运动本身的发展来说,由直接的对抗比赛改变成间接的对抗比赛,甚至变成纯娱乐的表演性质,这就失去了蹴鞠能够练武、练身和练意志的特点,降低了蹴鞠运动的社会功能。

明清时期,由于自身的竞技活动转变成了供他人的娱乐活动,由社会的节日娱乐转化为个别的宴饮娱乐,这使蹴鞠运动的社会性愈走愈窄。这样,在社会客观原因的限制下,蹴鞠便不能不趋向灭绝了。

不过在明清时期的民间,特别是小孩中的蹴鞠活动仍是很普遍的,各种明清瓷器中的“蹴鞠纹漆牌饰”、“蹴鞠纹高足碗”和“蹴鞠纹瓷罐盖”等,都是反映当时民间儿童蹴鞠活动的实物。

明初的蹴鞠活动是各种球戏活动中的一种,它在当时是最为流行的。其运动方式大都沿用宋元时期的带球门竞赛和不设球门的比赛,但也有一定的变化,这从明代文人汪云程所著《蹴鞠图谱》可以看出。

据清代著名学者夏燮所写的《明通鉴》卷四十三《武宗正德元年》的记载:

明武宗朱厚煦非常喜欢踢球。当时文安县的大盗张茂,因为与宫中张忠是邻居,就结为兄弟,并经常出入皇宫,侍奉武宗帝蹴鞠。

还有明代诗人王誉昌所作的《崇祯宫词》里,有一首描写了宫女们陪伴着皇帝的宠妃,进行蹴鞠的情景。诗云:

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娉婷,

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

此外,明代宫廷蹴鞠活动,还见于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明代佚名绘制的《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就描绘了朱元璋的重孙,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他在观赏侍臣蹴鞠时的情景。可见当时宫廷蹴鞠活动还是流行的。

还有明代著名画家杜堇的《仕女图》中,就有仕女蹴鞠的画面,这反映了明代蹴鞠是沿袭唐代的风俗,是以一般场户白打的蹴鞠活动为主。

不过明代蹴鞠的社会性,与前代相比,虽然逐渐缩小了,但是见于文物和史籍记载的资料,还是不少的。

在明代著名画家王圻画的《三才图会》中,也有蹴鞠场面的描绘。还有,明代《黑漆彩螺钿仕女游艺图屏风》也提到了蹴鞠,它由一堂12扇明代巨型木胎屏风组成。

屏风上面的园林仕女图中,也描绘了一群贵家妇女,她们正在园内进行蹴鞠等游乐活动,这可以说是一幅当时上层妇女优游行乐的真实图景。

后来在北京昌平明定陵中,还出土了一件明孝靖皇后的女夹衣。这件衣服上绘有包括蹴鞠在内的百子戏图案,这些图案均绣于夹衣的胸及两袖上。

在其中蹴鞠图案中,有3个少年在作蹴鞠游戏,中间一人正腾身以足踢球,两边的伙伴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被踢起的皮球,画面生动有趣。

这些文物资料都形象地说明了,蹴鞠运动仍然广泛地普及于明代妇女儿童中间,还有它在这一时期,也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当做了生活用品的一种装饰了。

当然,在明清很多文学作品中,也都能够看到蹴鞠的场景。明清文学作品中对蹴鞠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蹴鞠活动的进一步娱乐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这项活动逐渐衰亡的过程。

我国古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就被称为明代社会的百科大全,其中就有当时人们蹴鞠的情景。有一段描写的是西门庆在丽春院看蹴鞠,踢蹴鞠的人是李桂姐。从中可以看出,明代蹴鞠在社会上流行的情况。原文写道:

西门庆正喝在热闹处,见三个圆社向前来打个半跪,西门庆平昔认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们且外边侍候。

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

一个梢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彩奉承,就有些不到之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西门庆面前讨赏钱,说:桂姐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凑手脚不迭。再过一二年,这院中似李桂姐这行头,就数一数二,强如两条巷董官女儿数十倍。

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明清时期蹴鞠的娱乐性质。宋代的蹴鞠艺人,他们可以在皇宫的宴会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巷子里卖艺,而明代的圆社却只能在歌宴上进行表演,娱乐客人了。

到了清初,以娱乐为题材的蹴鞠活动仍然较为普遍,在这一时期的文物资料中还时见一些儿童、妇女进行蹴鞠活动的描绘。

但是,这种蹴鞠运动在明末清初有进一步走向娱乐化的趋势,实际上也预示着盛行于我国数千年的蹴鞠运动开始迈入衰亡的边缘。

清代出生于山东淄博的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他所著的《聊斋志异》中,就描述了清代的蹴鞠活动,《聊斋志异》差不多成为了描述清代蹴鞠活动仅有的作品。

因此,在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中,有多处故事涉及蹴鞠活动,如《汪士秀》、《小翠》等作品,都有这样的描写。特别是《汪士秀》中,有较长的关于蹴鞠活动的描写。

《汪士秀》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写的:

汪士秀是庐州人,汪士秀父子都善于踢球。几年前,汪士秀的父亲在钱塘江中溺死了。汪士秀南游洞庭湖,夜泊湖畔,思念父亲之死,不能入睡。忽见湖水中出来五人,铺一张大席在水面,饮酒作乐。

酒后,这些人拿出一个晶体透明的球来踢。汪士秀见那会踢球的老者像他父亲,便坐起在舟中观看。这时,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旁。

汪士秀一时技痒,便起脚踢了回去。那老者见状惊呼道:“此我家流星拐也。”

谁知汪士秀一脚踢得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时间湖上人球俱杳。原来那四个人都是鱼精。他父亲溺水被鱼精拯救留做仆役,踢的球原来是鱼膘做成的。

蒲松龄在写球被踢破下落时,用了这样一句来形容:

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犹如经天之慧,直投水中,滚滚作沸泡声而灭。

这段话写得非常华丽,显然用这一句形容我国古代的蹴鞠游戏,是非常恰当的了。不过,我国古代蹴鞠在清朝中叶便逐渐走向了灭绝,但是,几千年蹴鞠运动的影响,在民间却没有完全断绝过。

在清代,古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寥寥无几了。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像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暗落了。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的蹴鞠,发展到明清之时,整体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娱乐化,基本上丧失了其应有的竞技性。这样,蹴鞠在明清时期开始由盛转衰,较大规模的蹴鞠比赛已经很少见了。

甚至爱好溜冰的清代满族人,他们曾经将蹴鞠与滑冰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但这也不过是我国传统蹴鞠活动的余韵而已了。

清代蹴鞠衰落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条。从客观的社会条件来说,宋代理学兴起,社会上重文轻武,也轻视身体活动的娱乐。

还有,戏曲小说的兴起,社会娱乐范围的扩大,相对地减少了人们对蹴鞠娱乐的兴趣。在这样内在外在条件的促使下,我国古代蹴鞠活动便不能不趋向灭绝。

[旁注]

关中地区 又称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处后来的陕西中部。西起宝鸡大散关,东至渭南潼关,南接秦岭,北到陕北黄土高原,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这一地区在秦汉时拥有全国十分之六的财富,充分显示关中在我国古代的经济地位。

知府 古代官名,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代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代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当各府长官,明代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

汪云程 约明熹宗天启初前后在世,明代著名文学家。他曾经采取了汉唐到宋代的小说140多种,将它们汇成《逸史搜奇》十集,对后世小说文学的影响很大。

王誉昌 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他的山水画得到了宋人的真髓,他临摹的名迹,往往能够入神。1704年,他开始作山水扇,又喜欢写诗词,他的著作有《柳南随笔》、《海虞画苑略》、《常熟新志》、《铁琴铜剑楼集》和《画传编韵》等,对后世书画诗词影响较大。

朱瞻基(1398年~1435年),明宣宗,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1411年,他被祖父明成祖朱棣立为皇太孙,1425年他登基即位。他当政10年,重点在治理内政方面,节省了财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还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他庙号宣宗,葬于北京昌平的景陵。

定陵 明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的南麓,是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始建于1584年至1590年,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它对研究明代典章制度很有价值。

《金瓶梅》 也称《金瓶梅词话》,是我国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成书约在明朝隆庆到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和富商两种身份的封建时代代表人物西门庆的刻画,体现了明代的社会背景,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他19岁应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他为生活所迫,做了40年的塾师,还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清朝蒲松龄编著的短篇文言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他历时30多年完成的著作。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这本书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我国的社会面貌。

曹雪芹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对后来小说文学影响极大。

[阅读链接]

在清代古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甚至像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这样一部封建社会百科大全式的作品,也很难找到蹴鞠活动的描写。

《红楼梦》中仅有一次提到了蹴鞠,也就是“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这一句,这样简单的描述,不可能让人体会到任何当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