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蹴鞠形制的改进

那是在唐代贞观年间,长安城百业兴旺。唐太宗李世民心中十分得意,他一有时间就喜欢微服出宫,这样一边可以体察民情,一边可以观看民间娱乐。

有一天,李世民又出来微服私访了,他在东郊广场,看到一伙人在玩蹴鞠,场上那些人争抢得非常激烈,他便驻足观看。

这时,场上一个壮汉飞起一脚把“鞠”踢进了鞠门里,“鞠”直奔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脚下。李世民用脚将鞠停住,他低头看了看,觉得这“鞠”的外形非常粗糙,有碍观瞻,于是他便萌生了改造“鞠”的念头。

李世民回宫以后,他召见了大将军李靖,并让李靖把军中训练用的鞠带了一只来。

第二天,李靖将军中的“鞠”呈上来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看了看,这“鞠”是用两块兽皮缝制成的,里面塞满兽毛,外边用绳网兜着,显得非常笨重,弹性也十分差。

李世民问道:“爱卿,我大唐军中训练用的鞠,难道都是这样的吗?”

李靖答道:“是的,陛下。”

李世民说:“这鞠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晋和隋,再到我朝,历经近千年,可是仍然没有多大改观。朕想,当今我朝一派繁荣昌盛,再看这鞠,与盛世景象根本不相协调,朕觉得应该改造一下。还有这蹴鞠的游戏方法,也要改革一下,这样才能显出我盛唐的特色。”

李靖回道:“陛下所言极是,臣马上着人落实。”

李靖回去后,他立即组织人手。一边研制新鞠;一边研究蹴鞠的新玩法。而且李靖在全国征集蹴鞠的改革方案。

等一个半月后,新的“鞠”终于改造完成了,而蹴鞠新法也正式出台了。李靖上呈给李世民御览后,李世民对这两项改革十分满意,他当即奖赏了大将军李靖。

新鞠的制作与旧鞠有很大不同,它改用8片尖状兽皮缝成圆团形的壳,这使“鞠”的形体更圆了。还有,“鞠”里面不再充塞兽毛,而是放置猪等动物的膀胱,以作为气囊,再用风箱充满气。这样不仅美观,而且重量减轻,弹性也非常良好。

最后,蹴鞠的游戏方法也做了更大的改革。两个球门改成了一个,立在了蹴鞠场地的中央,高3丈,上部张挂绳网,网中间留出一个5尺宽的圆洞。

蹴鞠双方分列在鞠门两侧,这样身体就不再相互接触了。一方要将鞠高高踢起,然后让“鞠”穿过网洞。另一方必须不使“鞠”落地,并几次用脚传递,再踢过网洞。如果过程中“鞠”落入己方的场地者判为失误,最后以“鞠”过网洞次数多的一方为胜利者。

这一改革,促进了蹴鞠活动的广泛开展。由于鞠体变轻,蹴鞠的技艺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除了双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可以接触鞠体,同时人们也开始以踢得高和踢得准为蹴鞠技艺的高超了。

在唐代,也由于蹴鞠对抗双方阵容的独立,人们不再有身体接触了,于是女子也可以玩蹴鞠了。而这女子蹴鞠,也成了大唐国都长安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蹴鞠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个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8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

球的形状更圆了。另外一个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使“鞠”成为了充气的球,这使球更加有弹性了。

无论是蹴鞠规模、还是蹴鞠的规范程度,唐代的蹴鞠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我国古代蹴鞠史上的一次高峰。到了唐代,蹴鞠的发展程度更进一步了。

“鞠”的制造工艺有了进一步改进,蹴鞠技艺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蹴鞠运动普及程度也大大增加了,就连皇帝也参与了进来,并且在文学上反应蹴鞠的诗文也非常多。可以说,唐代蹴鞠运动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

随着蹴鞠技术的发展,唐代蹴鞠的用具开始有了改进。唐代的鞠已经不是汉时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鞠了,而是有了球皮和球胆的充气球了。据唐代著名学者徐坚所写的《初学记》中记载:

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还有唐代诗人尤袤的《全唐诗话》卷五《皮日休》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人因对皮日休不满,于是他就以皮球的构造为题,写诗来嘲笑皮日休。诗中这样写道:

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

一包闲气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

从这首诗和上述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制作鞠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唐代的学者仲无颜在他所写的《气毬赋》里还对这种“气球”作了具体的说明,赋是这样写的:

气之为毬,含而成质,俾腾跃而悠利,在吹嘘而取实。

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出来,这样制作的鞠,反弹能力很强,非常有利于腾跃。

还有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经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为胜。

还有,因为蹴鞠的球体轻了,又没有激烈的奔跑和争夺等直接性的对抗,因此唐代女子蹴鞠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唐代女子蹴鞠的踢法和汉代不同,它是不用球门的,她们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胜利者,这便是被称为“白打”的蹴鞠玩法。

唐代国富民强,各种娱乐活动流行,全国上下均热衷于蹴鞠。当时宫中盛行白打和官场两种玩法。两人对踢称作白打,三人角踢就被称为官场了。

唐代诗人王建曾经写过一首宫词,其中就有描写宫女踢蹴鞠的诗句,诗云:

宿装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这首诗里就是说天刚放亮,这些迫不及待的宫女还来不及梳洗,就跑出来白打了,这时由于她们确实是对蹴鞠兴致高昂。

这些美丽的宫女们踢蹴鞠时有专门的球衣,她们习惯穿襦衣。这种襦衣衣身狭窄短小,领口和袖口有金彩纹绘或刺绣工艺,有的还镶有绫锦,看上去华美富丽。

而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贴臀,宽摆齐地,是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当时如果穿着这样的服装踢球,宫女们一定需要时时提着自己的裙子,才能避免被绊倒了。

等到了开元以后,胡服成为最新的时尚潮流。在唐代的石刻和壁画里,侍女们经常打扮得极其干练。圆领窄袖袍衫,小口条纹裤,脚上穿着软靴。

这在唐代已经算是非常时尚了。宫廷当然是时尚的发源地,宫女们穿着这样的服装踢球,她们一定会更得力。

当时不仅有女子蹴鞠,而且有的女子踢蹴鞠的技术还很高呢。唐代著名学者康骈写的《剧谈录》中,记载了一个女子踢球的故事:

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当时正是春雨初霁,有一个头上有3个鬟的女子,十七八岁的年纪,衣衫褴褛。

她当时穿着木屐,在路旁的槐树下看士兵们蹴鞠。有球踢出场外了,这个女孩就接而送之,一下子踢了数丈高,引来很多人观看。

这段文献中三个鬟女子能够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着木屐,一脚把球踢了数丈高,可见她的水平不一般,同时也能看出,当时蹴鞠活动非常普及,从宫廷到民间都是一样的。

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其中记载,在寒食节这一天,唐代女子以踢球为乐,其实当时不仅有了女子蹴鞠队,而且有的女子踢蹴鞠的技术还是非常高超的。

唐人踢蹴鞠场面非常火爆。唐代著名学者仲无颜写了篇《气毬赋》,文中说,广场春霁,寒食景研,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以月圆。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万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时光。文中描写的踢蹴鞠的场面也很壮观,显然双方对抗很激烈,看来唐人对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制技巧掌握的很熟络了。

其实,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就连民间也有。唐代大量诗词都反映了当时蹴鞠的发展,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他所写《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所写的《洛桥寒食日作》中,也写到了蹴鞠,诗云:

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

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白居易写雨过天晴,便是从蹴鞠场上“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的情状中体现出来的。

还有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其四中写道:“节院收衙队,球场簇看车。”

这诗句写出了当时达官贵人在蹴鞠场上观看蹴鞠的盛况,球场旁边聚集着许多观者的车辆。可见当时观看蹴鞠的观众之多,场面之壮观。

还有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说明了唐代人们踢蹴鞠的习俗非常普遍。

当然,有蹴鞠比赛就有蹴鞠爱好者。其实唐代最喜欢蹴鞠的是唐代的几个皇帝,例如唐文宗和唐玄宗等,他们常常爬上一个高楼居高临下,看唐人蹴鞠和摔跤,可见他们对蹴鞠是非常喜爱的。

此外,除了蹴鞠用具的改进外,唐代蹴鞠的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当时的主要形式两种,一种是无球门的蹴鞠活动,另一种是带球门的蹴鞠比赛。

无球门的蹴鞠活动可以再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元664年以前的打毬。它是一种不用球门比赛的蹴鞠,有10种比赛方式,从1人场起至10人场止。

一般多是一人场,人们的身体各部分都可以触及球,变换花样,比赛时不拘人数,各自踢蹴鞠,没有比赛对象的时候,也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作为个人的健身运动。

第二类就是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里所称的白打。比赛时不用球门,可以二人对踢,也可以多人对踢,这种足球,特别适宜于女子,所以唐代诗人王建在他所写的《宫词》里有“寒食内人长白打”这样的句子。

第三类也叫做“趯鞠”,是一种以踢高球为胜的比赛。据唐代小说家段成式所写的《酉阳杂俎》中记载:

张芬曾为韦皋行军,曲艺过人,常于福感寺鞠,高及半塔。

还有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那句“蹴鞠屡过飞鸟上”,可能也是描写这种蹴鞠的。

带球门的比赛只有一类,球门设在场地中央,两根高高的竹竿上结一网,网之上部留一直径为一尺左右的洞,称为“风流眼”。它的比赛方式记载于古代图籍《蹴鞠图谱》里。

当比赛时,两队位置在球门的左、右两边。左队球头把球踢过门,右队的需要用一定的姿势接住球,挟着球传到自己的球头那里,然后由球头踢过去。

这类蹴鞠虽然减少了身体接触,但这种方法和双球门蹴鞠相比,它的竞赛性大大降低了,而且运动方式也是落后的。

[旁注]

唐太宗(599年~649年),李世民,他从627年即位称帝开始至649年。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同时又启用贤能人士,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李靖(571年~649年),卫国景武公,字药师,隋末唐初将领,是唐代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去世后谥号景武,陪葬昭陵。

朕 从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它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卿 意思是“陪着国君吃饭的人”。后来,卿也和“相”一样,变成了一种高级官职的名称。汉时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都是当时的高官,他们分掌具体的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属于我国古代传统官职的重要部分。

徐坚(659年~729年)字元固,他以文行于世,是唐玄宗时朝中的重臣。他青年考中进士,累授太学,多次升迁,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奉旨修撰了《则天实录》和《初学记》等书籍。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为后人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很大便利。

尤袤 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南宋著名诗人。他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他在政治上,也要求宋孝宗革除弊政,消除民怨。他的诗文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建(767年~约830年),字仲初,唐代著名诗人。他写诗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语气含蓄,意在言外。他诗词的体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练精悍,富有民歌谣谚的色彩。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乐府诗特有的艺术风格,是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

襦衣 也就是汉服中的短衣,也指短袄,同时也指古代的汉服衣裳。我国汉服文化,历经4000多年的历史,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服 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也指塞外民族西戎和东胡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汉服,有较大差异。后亦泛称汉服以外的外族服装。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活动便利。

康骈 字驾言,约唐僖宗光启中前后在世,他和晚唐诗人杜荀鹤同为宣州刺史田頵的幕僚,公元前八七七年,他考中进士,后来退居田园并在京洛一带游历。他所著的《新唐书·艺文志》及九笔杂篇十五卷。

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他考中了进士,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有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他还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他的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著有《白氏长庆集》流传后世,对后来诗词文学有深远影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三别。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艺精湛,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唐玄宗(685年~762年)李隆基,也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他任用贤相名臣,励精图治,不仅慧眼挑选贤良的宰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的开元盛世是唐代的极盛时期。同时,他也在书法和诗词上有很深造诣,流传下来很多稀世之珍。

段成式(803年~863年)字柯古。晚唐著名志怪小说家,他的父亲是唐代著名官吏段文昌,曾经被任过宰相,封邹平郡公,他在诗坛上,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

寒食 也称禁烟节、冷节和百五节,也就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阅读链接]

唐代在鞠内放吹气的球,这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当然,球体的改进,也带来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术的改变。

汉代因为球是实心的,不能踢高,所以球门是就地建筑,所谓“穿地为鞠室”就是这个意思。

而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得很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