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 K 介子

继 1956 年发现中微子之后,1957 年人们又弄清了弱力还有一个奇怪的脾气。事情发生在一种叫 K 介子的基本粒子身上。1949 年,科学家第一次在宇宙射线的照片中,看到一种奇异的粒子,四年之后,用强大的加速器又人为地获得了这种粒子,后来把它命名为 K 介子。K 介子有四种,其中两种分别带正、负电荷,记作K± ,另外两种不带电荷,记作K°、K° 。所以称K

介子为奇异粒子,其原意是,这类粒子产生的时间非常短,约只有 10-24 秒; 但平均寿命则一般在 10-10 秒以上,相对来讲又很长。

说起 K 介子之奇异,还有它另一段很不平凡的经历。1955 年前后,围绕

着奇异的 K 介子,物理学上发生了一桩大疑案,当时物理学家发现有两种 K 介子:一种衰变成两个π介子;一种衰变成三个π介子。为了区别它们,便将前者命名为θ介子,后者命名为τ介子。θ和τ介子除了衰变的差别之外, 其它性质几乎一模一样。假如认为θ介子和τ介子是同一种粒子,只不过具有两种衰变方式,那么,就要动摇现代微观物理学中一条神圣的基本定律—

—宇称守恒定律。

宇称守恒定律是关于微观粒子体系的运动或变化的、具有左右对称性的定律。微观粒子体系在发生某种变化过程时,如核反应、基本粒子的产生和衰变等,其变化前的总宇称(其值为+1 或-1)必须等于变化后的总宇称。其物理意义是:粒子体系和它的“镜像粒子”体系都遵从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条定律后来被李政道和杨振宁所打破,证实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并不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