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起重法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历代劳动人民曾经建造了无数的桥。其中最原始的就是浮桥。
公元前 257 年,秦曾在黄河上架设了一座大浮桥——蒲津桥(在山西蒲州即现在风陵渡)。这座颇为著名的浮桥横恒万丈,气度非凡,桥下河水哗哗,水深流急。由于筑墩困难,它是用上百艘船只作墩柱,用竹索、木料捆扎进行加固的。
到了唐开元十二年(公元 724 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除疏通河道、维护堤岸外,特地增设了八条铁牛以维系浮桥巨缆。而每只铁牛重达数万斤,因它有铁座,座下有铁柱,埋入地中,从而把浮桥牢牢地拉住,不让浮桥被黄河水冲走。
可是到了北宋庆历年间,即公元 1041 年至 1048 年间,有一次滔滔黄河水像千万匹脱缰的怒马,无情地淹没了两岸的庄稼,吞噬沿河的大批房屋, 彻底冲垮了这座蒲津桥,岸边的八只铁牛也被洪水拉进河中,沉到河底的淤泥里去了。
蒲津桥旁的铁牛落水后,整整埋没了约 20 年。一直等到治平三年(公元
1066 年),官府又准备进行修桥,人们才想到要把这些重达数万斤的铁牛从水中打捞出来。
据《宋史》记载,当时官府“募能出之者。”想来是出了招贤榜,招募能把铁牛从河里捞上来的“贤人”。榜前围了好多人,大家议论纷纷:谁有那股神力?忽然见有一人,挤进人群把榜揭了下来,这是一位名叫怀丙的和尚。
经过几日的准备,适遇水浅时,怀丙和尚立即带人,把两艘装满泥土、石块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并排拴在一起,派人潜入河底,用绳索的一端拴住铁牛,另一端绑在两船的大木架上。然后等到河水上涨时,他就指挥大家把船上的泥土、石块铲到河里。随着泥土、石块的减少,两船逐步上浮,被拴住的铁牛渐渐地从淤泥里被拉出而稍稍露出水面。此时,正在岸边观看的老百姓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众口称赞怀丙和尚想出的巧妙的方法取得了成功。
借浮力起重,是中国古代一个创造。怀丙创造的浮力起重法,曾得到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他说:“在现代,怀丙的方法已成为标准的实用的方法。”确实如此,现代打捞沉船,有一种叫做“浮筒打捞法”,即把一组浮筒拖到沉船的作业区,使它们灌满水并沉到水底,然后由潜水员下水,用钢缆把浮筒与沉船栓住。接着开动打捞船上的压气机,把空气压进这组浮筒,这些浮筒就会带着沉船一起浮到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