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民族、语言、宗教

3663 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觉悟程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水平。人口质量是由自然生理条件与社会条件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而社会条件则是主要的。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是紧密相联的,人口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劳动者文化科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3664 人口自然增长率 也称“人口净增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该国家或地区净增人口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对同期平均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可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人口统计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社会劳动力后备力量的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口自然增长率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是研究人口发展动态的重要标志之一。

3665“人口出生率” 是人口统计中反映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育频度的指标。指全国或某一地区在一年内平均每千人中的活产婴儿数,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出生率(‰)=一年内活产婴儿数/同年平均人口数×1000‰。出生率的高低是人口增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研究人口变动情况的依据。

3666 人口死亡率 是人口统计中反映居民在一定时期死亡频度的指标。指全国或某一地区在一年内平均每千人中死亡的人数,通常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死亡率(‰)=一年内死去的人数/年平均人口×1000‰

死亡率可按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疾病等计算。它反映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研究人口数变动情况的依据之一。

3667 人口老化 一个国家人口的年龄构成中,如果老年人(65 岁以上) 的比重不断增加,就叫做人口老化。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 10%这个国家就叫老年型国家。引起人口老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出生率下降,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另一方面是某些国家青年人的外迁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受到的人口损失对于老年人相对数量的增长产生的影响。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老年人比重高达 16.6%。近几十年来,在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人口老化的情况很突出。例如西欧老年人比重占 13.6%,北欧占 13.5%。人口老化使人口非生产部分扩大,引起许多经济、社会和医疗方面的严重问题。

3668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稠密程度的指标。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平均居住的人口数。即生活居住区总人口数对用地面积平方公里数之比。适当的人口密度可以保证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人口密度是制订城乡建设规划和其他同居民生活直接有关的计划的依据之一。

人口密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时期内的相对数字,是一个可变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区分工和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

3669 人口移动和迁移 人口移动是泛指人们由于某种原因,长时间或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或者返回或终生不返回。移动方式也各有不同。有四方游荡的,有钟摆式移动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有在一般时间到各地去旅游的等等。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一般叫做移民。人口迁移是人们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原居住地而定居他乡,并在那里重建家园。有的

在本国内部迁移;有的跨越国界,并加入住在国国籍。人口迁移是随着人们生产、政治、文化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生存和交往范围的方式,它在客观上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传播、各种族各民族间融合同化创造了条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大批移民是从旧大陆移到新大陆,从已开发的国家或地区移向未开发的国家或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形式和特点是:(1) 世界性大规模的国际移民高潮已近尾声,而国内的移民垦荒不断发展;(2)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并且以外籍工人为主;(3)难民流动规模大,持续时间长;(4)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的钟摆式移动等等。

3670 种族 也称“人种”。种族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具有遗传性的体质特点,包括外表的(即身体的)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身高和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面型(鼻型、口型)等;潜在的特征如血型、味觉等。通常,把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人类身体上重大差别的形成,是由于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古石器时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各个集团相当隔离地生活在各种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缘故。

3671 黄色人种 也称“蒙古人种”,它具有下列特征:皮肤略带黄色或浅棕色,头发黑而平顺,颧骨突出,具有蒙古式的上眼皮皱纹。黄色人种有两个支系:亚洲支系和美洲支系。亚洲支系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亚洲支系中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人种差异也很大,亚洲北部或西伯利亚的蒙古人种身材更低些,面颊宽;亚洲东部地区的人身材高些; 而亚洲东北部的士著民族如爱斯基摩人鼻孔很狭窄。美洲支系主要指北美和南美大陆原有的居民如印第安人。他们是亚洲支系的人经过楚克奇海和阿拉斯加而迁至美洲定居的。

3672 白色人种 也称“欧罗巴人种”。其特点是:白色或淡褐色的皮肤、头发颜色为浅黄色或黑色,弯曲或平直、鼻狭而高、嘴唇较薄,男子身上和面部毛发较浓密,颧骨不高突,颚骨较平。欧罗巴人又分为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北部支系主要分布在北欧,其特点是身材高大,头发卷曲颜色浅, 眼珠浅蓝色。南部支系主要分布在南欧、北非、亚洲西部和南部(印度北部) 及拉丁美洲,其特点是中等身材,肤色较浅,头发黑而直,眼珠黑色。在南、北两大支系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型地带,包括欧洲西部,东部的斯拉夫民族和北美、澳大利亚的欧罗巴居民。

3673 棕色人种 也称“澳大利亚人种”。其特征是皮肤棕色或黑色, 头发黑色且呈波浪型,眼珠黑色,男子身上和面部的毛发十分发达。他们主要分布在大洋洲及太平洋上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群岛上,及安达曼群岛上。

3674 黑色人种 也称“尼格罗人种”。特点是:黑色皮肤、黑色卷发、眼珠黑色、颧骨不十分突出、鼻宽、唇厚。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还有美洲例如在巴西,美国海地等国。

3675 阿拉伯人 泛指说闪含语系闪含语族阿拉伯语的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约一亿多人。多信伊斯兰教,教派很多。原住阿拉伯半岛,七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我国历史叫“大食国”。大力传布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文,形成以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在西班牙)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医学、数学、历法、建筑等方

面都有重大成就,对亚、非、欧某些地区中世纪科学文化发展影响很大,同时与中国进行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并有一些阿拉伯人留居中国。十三世纪末大部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达数百年。十九世纪受英国、法国侵略和控制。主要从事农牧业、手工业、商业。并有现代石油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建立了独立国家。

3676 波多黎各人 主要居住在波多黎各。由印第安人、黑人同西班牙人长期的结合而成。约 300 万人(1975 年)。通用西班牙语和英语。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甘蔗、烟草、水果等。十六世纪初,遭受西班牙殖民统治。1898 年美西战争后受美国控制。曾长期进行独立运动。1952 年美国同意波多黎各作为美国的“自由联邦”,突行“自治”。另有 140 万人分布在美国等地。

3677 犹太人 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十三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闪含语系闪含语族希伯来语文。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住地,散入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公元七世纪起巴勒斯坦为阿拉伯人聚居区。近代散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多已改用所在地语言,并取得定居国国藉,但仍保持犹太教风俗。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法西斯残杀的达 600 万人。

现在全世界约有犹太人 1500 万人,以美国、以色列和苏联为最多。

3678 墨西哥人 主要居住在墨西哥。以印第安人为主,同西班牙人, 黑人长期结合而成。讲西班牙语。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有采矿、钢铁等现代工业。在文化上印第安人色彩特别浓厚, 有优秀的壁画艺术传统。另有约 700 万墨西哥人在美国,主要从事农业。

3679 印第安人 是美洲大陆原有的居民。属黄色人种的美洲支系。分布遍及南美洲(秘鲁等国)、北美洲(美国、墨西哥等国)。语言属印第安语群、分十几个语组。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采集、狩猎、也有灌溉农业。有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也有少数像玛雅人和印加人等的早期奴隶制国家、有些已有自己的文学,并创造过著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先种植玉米、马铃薯、向日葵、棉花、番茄、金鸡钠树等作物,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六世纪起,印第安人遭受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摧残、经济发展中断。长期以来,由于战争、屠杀,流移以及被同化等原因,人口逐年下降,现有 3200 多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在北美只剩 80 万人,大部被赶入保留地,生活濒于绝境。在中、南美洲的人,部分被迫退入山林,过着孤独困苦的生活。十九世纪,先后挣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但一般都受所在国统治者的歧视并被同化。

3680 爱斯基摩人 又称“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的亚洲支系。主要分布在北美沿北极圈一带及亚洲东北部地区。语言属古亚细亚语系爱斯基摩—阿留申语族。近海的主要从事捕猎海兽、海鱼,内陆的主要从事狩猎; 多用石、骨制工具,喜爱雕刻艺术。住帐蓬,冬季大部分地区住雪屋。狗是唯一的家畜,用以驾雪撬。多信万物有灵和巫术,少数接受了基督教。长期受白人统治者的压榨,经济被破坏,生活困苦,现有人口约 8 万多。

3681 华人 泛指中国人。其由来有两种说法:(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华民族,因而简称华人。(2)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93.3%,而汉族是古代华夏族和其它民族逐渐发展而成,因此称中国人为华人。

3682 华侨 是指侨居外国,但仍保留中国国藉的人。加入外国国藉的华人,则被称为中国血统的外国人。解放前,不少中国人为了谋生到外国侨居。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以侨居东南亚的最多,早在秦汉时期由于文化和贸易往来,就开始有中国人移居东南亚,大量移民是从元朝开始,以明末清初为多。到十九世纪中期,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南亚进行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大批中国农民被贩运到东南亚当劳工,华侨人数剧增。华侨对居住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同居住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华侨十分热爱祖国,但在旧中国华侨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解放后,党和政府积极关怀华侨、保证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利益,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华侨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

3683 侨乡 华侨的原藉以广东省和福建省最多,因此人们把广东省和福建省称为侨乡。侨乡在一些地区特别集中,例如福建省的厦门市、晋江地区、龙溪地区,广东省的梅县地区、汕头地区、佛山地区以及海南岛的一些地方。

3684 种族主义 种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殖民主义者为了维护和扩大其在殖民地的反动统治,就用种族作为区分人类优劣的标准。并建立了种族主义的反动理论。他们以人类不同种族把人类分成“高等种族”和“低等种族”,认为高等种族应统治低等种族。宣扬人种血统的“纯洁”和“优生学”,主张“改良人种”,繁殖“优种”,淘汰“劣种”,以确保“高等种族”的统治地位。种族主义者以这些反动理论为依据,制订上百种的种族主义法令,如“集团住区法令”、“通行证法令”、“劳动隔离法令”、“教育隔离法令”、“社会生活隔离法令”及多种镇压法令。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等方面迫害有色人种,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目前,南非的政府当局仍实行极端反动的种族主义和法西斯统治。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正在蓬勃发展,并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支持。

3685 种族隔离 是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实行反动的种族主义和法西斯统治的一种政策。它在宪法中规定在宗教和国家事务中,黑人和白人都不得处于平等地位,自 1911 年以来,南非当局颁布了 350 多项种族主义法令, 迫害非洲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如关于“集团住区法令”中规定按肤色把全国居民分成若干集团,各集团严格分区居住,结果数百万黑人从家乡被赶到面积狭小贫瘠的“保留区”。“劳动隔离”法令规定黑人不能与白人同在一个工会,不能担任技术较高的工作,同一工种黑人待遇低于白人,黑人没有订立集体合同权,没有罢工权等。“教育隔离”法令规定,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律采用隔离制度。“社会生活隔离”法规定一切公共场所(如教堂、戏院、厕所、车站等)黑人和白人都得分开。这些法令都是推行种族隔离的手段,以迫害、奴役和压迫有色人种。

3686 民族 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在某一定地区内,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他们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特点等,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又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都包括少数剥削阶级和广大的劳动人民两部分人。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压迫成为国际现象, 因此全世界形成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尖锐对立。

3687 黑山人 也译作“门的内哥罗人”。主要分布在南斯拉夫的门的

内哥罗共和国,部分在塞尔维亚等地。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一种方言。多信东正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文化、生活与塞尔维亚人相近。

3688 马其顿人 (1)古代巴尔干半岛中部马其顿王国的居民。(2) 巴尔干半岛马其顿地区的居民。其居住的地区分别属南斯拉夫、希腊、保加利亚等国。其中大部分住在南斯拉夫,部分在希腊、保加利亚。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大部人信东正教,少数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

3689 斯洛文尼亚人 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基本居民。少数住在南斯拉夫其他地区。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工业和农业。另有一小部分斯洛文尼亚人散居在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及美国等地。

3690 克罗地亚人 又称“克罗特人”。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基本居民。部分散居在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国。在民族起源,文化和语言方面与塞尔维亚人相近。多信天主教,部分信东正教。主要从事农牧业。另有一小部分克罗地亚人散居欧洲其他国家及美洲等地。

3691 塞尔维亚人 南斯拉夫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克罗地亚等地。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多信东正教,部分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牧业。另外有一小部分塞尔维亚人散居在罗马尼亚、匈牙利和美洲等地。

3692 哥萨克人 俄罗斯族人的一部分,现多居住在苏联捷列克河、顿河、库班河流域。十五至十七世纪,因逃避封建压迫,从俄国中部地区流亡到边疆的部分农奴和城市贫民、自称“哥萨克”,“哥萨克”在突厥语中是“自由的人”、“冒险者”的意思。十八世纪起,哥萨克人多被利用来当兵, 在沙俄向乌克兰、高加索、中亚及西伯利亚扩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后,哥萨克人的特权被取消,多从事农业劳动。

3693 白俄罗斯族 旧译“别洛露西亚人”。苏联的民族之一。白俄罗斯共和国的基本居民,部分散居在邻近各共和国、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有文字。信东正教,有些信天主教。历史上为争取民族独立曾长期同外来侵略者进行斗争。另有一小部分白俄罗斯人散居在东欧和美洲。

3694 乌克兰族 苏联的民族之一,乌克兰共和国的基本居民,部分移居在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地。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有文字。信东正教。服装、歌舞、刺绣等保存着自己民族特点。另有一小部分乌克兰人居住在美洲和欧洲。

3695 汉族 是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约有

93670 多万人(1982 年),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93.3%。汉族遍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字之一。汉族是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发展而成。曾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四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农业和手工业发达;青铜器、丝织品、陶器、建筑、绘画早有盛名;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藉。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与各兄弟民族之间发展了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并吸收了他们的优秀传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比其他兄弟民族较为发达。在我国近代革命中汉族人民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革命主力军。新中国成

立后在国家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与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3696 少数民族 多民族国家内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以后我国执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有壮、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共约 6723 万多人(1982 年),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6.7%。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50—60%。形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分布的特点。云南省有傣、哈尼、布朗、彝、瑶、佤、回、拉祜、基诺、壮、苗、景颇、阿昌、傈傈、崩龙、怒、白、独龙、普米、藏、纳西等20 多个民族居住,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其他各民族均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汉藏语系的语言使用最广,主要分布在中南和西南地区;其次为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另外还有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等。少数民族勤劳、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表

地区

民族名称

分布省(区)简称

东北- 内蒙地区

满 族 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黑、吉、辽、冀、京、内蒙古黑、吉、辽

内蒙古、辽、新、吉、黑、甘、青、冀、豫内蒙古、黑、新

黑、内蒙古

黑、内蒙古

西北地区

回 族 东乡族土 族 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锡伯族

塔吉克族 乌兹别克族

俄罗斯族

宁、甘、豫、冀、青、鲁、云、新、皖、辽、京、津甘

青、甘甘

甘新

新、甘、青新

新、辽新

西南地区

塔塔尔族藏族

门巴族

珞巴族羌 族 彝 族 白 族 哈尼族

傣族

藏、青、川、甘、滇藏

藏川

滇、川、黔滇

地区

民族名称

分布省(区)简称

傈傈族

佤族

拉祜族

纳西族

景颇族

布朗族

阿昌族

普米族

西

怒族

崩龙族

独龙族

基诺族

苗族

黔、滇、川、湘、桂、粤

布依族

侗族

黔、湘、桂

水族

仡佬族

壮族

桂、滇、粤

瑶族仫佬族

桂、湘、滇、粤、黔桂

毛难族

京族

土家族

湘、鄂

黎族

畲族

闽、浙、赣、粤

高山族

勇敢、智慧,并富有革命传统,自远古以来各民族就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我国民族自治区简表

自治区名称 人民政府驻地

成立日期 主要少数民族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1947 年 5 月 1 日 蒙古、回、朝鲜、满、达斡

尔、鄂伦春、锡泊、俄罗斯

宁夏回族自冶区 银川

1958 年 10 月 25 日 回、东乡、保安、撒拉、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1955 年 10 月 1 日 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

克孜、乌兹别克、蒙古、达斡尔、锡泊、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满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西藏自治区 拉萨

1958 年 3 月 15 日 壮、瑶、苗、侗、仫佬、

毛难、回、彝、水、京、仡佬

1965 年 9 月 9 日 藏、回、门巴、珞巴、

3697 壮族 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 1337 万多人(1982 年)。绝大部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云南省(文山壮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苗族自治县)等地。壮族居住在是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的世界著名岩溶地区。这里常夏无冬,年平均温度在 20℃左右,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主要属珠江水系),水力资源丰富,便于灌溉、航运。盛产甘蔗、香蕉、龙眼、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山区森林覆盖,出产名贵木材银杉、樟木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的著名特产。

壮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主要用汉文。1955 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壮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壮族文化艺术丰富多采,有珍贵的历史文物,壮锦更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

壮族地区以农业为主,西部土地辽阔,矿藏丰富,东部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壮族历史悠久。原自称“布壮”或“壮”、“布土”等。由古代居住在现在广东、广西的“百越”发展而来。在汉文史书中译写成“撞”或“僮”, 解放后称“僮族”。1956 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建议,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 改为“壮”,赋予健康的意思。1958 年 3 月 5 日建立了省一级的广西壮族自

治区,同年 4 月 1 日建立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1962 年 9 月 26 日在广东连山建立壮族自治县。

3698 回族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民族。约有 721 万多人

(1982 年)。分布最广,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十三世纪以来,中亚细亚各民族中的一部分人和阿拉伯人等不断地迁徙到我国来,在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形成了回回民族,简称回族。回族以汉语作本民族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回族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深刻,宗教上的一些规定渐渐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比如根据《古兰经》的规定,回民不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规

定作礼拜时要“小净”或“大净”,因此他们很爱清净。回族人民勤劳勇敢, 富有智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过不少杰出人物,如明代航海家郑和。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经营商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紧密。解放后,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两个自治州,六个自治县, 使散居的回民享受了民族平等权利。社会经济生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伊斯兰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有很大发展。

3699 维吾尔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约有 595 万多人(1982 年)。维吾尔是民族的自称,即“团结”、“联合”的意思。古代不同时期的汉文史藉中对维吾尔有“袁纥”、“回纥”、“畏兀兀”等不同的译音。唐天宝年间回纥部落建立了游牧的封建汗国,受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并一直保持友好和从属关系。以后,绝大部分人西迁,移居新疆,与当地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发展形成维吾尔族。由从事游牧逐渐转变为从事农业。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也有相当的发展,尤其善长歌舞。十九世纪以来,为反对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反对清政府和本民族内部的封建压迫,进行了多次英勇斗争, 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55 年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原有阿拉伯字母的拼音文字,解放后,根据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吾尔语的特点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正在推广,并用于出版报纸和书藉。

3700 彝族 人口约 545 万多人(1982 年)。大部分聚居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其余分别聚居于四川其他地区及滇、黔、桂等地。彝族在不同地区由于方言不同,有很多不同的自称。在四川大、小凉山、黔西、云南昭通、武定、石屏等地的彝族自称为“诺苏”,约占彝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云南哀牢山、无量山等地的彝族自称为“密撒(濮)”、“腊苏”、“罗罗”等。路南、双柏、易门一带的自称为“撒尼”、“阿细”。解放后按照彝族广大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近百年来不断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十九世纪末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联合起来,打击英法对我国西南边疆的入侵,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途中,曾和四川“夷民”歃血结盟, 支持红军北上抗日,“夷民”就是彝族。

在历史上,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解放前,彝族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从事畜牧业,在封建制度束缚下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工业交通更为落后。

解放后,彝族人民结束了被奴役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党在彝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洽,进行了民主改革,农业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交通、邮电情况也大大改善,特别是成昆铁路的通车为彝族地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蓬勃地发展。

3701 苗族 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 503 万多人(1982 年)。半数以上分布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苗族的先人几千年前就在今天的黔东、湘西地区居住,后来向西,向南迁移,形成了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杂居地区的苗族人多通用汉语汉文。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妇女善于刺绣和蜡染。解放前基本上是封建地主经济,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历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后,先后同土家、侗、布依、壮、黎等民族分别建立了五个联合自治州,同布依、彝、回、瑶等族分别建立了八个联合自治县及四个苗族单一的自治县。经过社会改革及苗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在生产、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苗族人民喜爱歌舞,民间文学丰富多采,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普遍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苗族地区。

3702 满族 主要居住在辽宁省,其他散居在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以及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大中城市。人口约 429 万多人(1982 年)。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除黑龙江省爱辉县和富裕县内几个屯有人能说满语外,其余大部分使用汉语语言和文字。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满族来源于女真人。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后金” 政权。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州(1635 年),改后金为清(1636 年), 1644 年,清定都北京后,大批满人入关,形成满汉杂居的局面。在长期相处、互相学习,共同斗争中,满汉两族人民的共同性越来越多。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共同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要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老少,都行抱腰接面礼。满族好歌舞,并喜爱跳马、滑冰等体育运动。

3703 藏族 人口约 387 万多人(1982 年)。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藏族是汉语的称呼,藏族自称“博”。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称,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藏民自称“兑巴”;居住在川西一带的自称“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等地区的藏民自称“安多哇”,统称“博巴”。藏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使用藏文。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征。藏族男女都梳辫,喜欢带头饰,上身穿长袖短褂,外面穿宽肥的长袍。生活在农业区的藏民,主食是糌粑(用茶水拌炒熟的青稞或碗豆面)。喜欢喝酥油茶或奶茶,住石砌的房屋。牧区的藏民,以牛羊肉为主食,使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和带鞘的短尖刀,住帐蓬。有些地区的藏民也吃米饭和面条。大部分地区的藏民不吃飞禽和游鱼。藏族民间信奉的喇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由佛教传入藏族地区后,吸收了当地的信仰和仪式发展而成的。历史上藏汉各族之间就有往来,公元 641 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婚。唐朝曾封赞普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以后各朝代都曾在西藏设置地方行政机构,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近百年来,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不断侵入, 以及僧俗领主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藏族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民主改革以前,藏族大部分地区保持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1951 年 5 月西藏和平解放,1959 年平息了原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川、甘、青、滇等省的藏族人民先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1965 年 9 月9 日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在西藏全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并适时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卫生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3704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等省(区)。人

口约 341 万多人(1982 年)。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各部,其后忽必烈建立了元朝(1271—1368 年),并把统治中心迁到燕京,称为大都(现在的北京市)。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解放前,牧区主要是牧主经济,还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蒙古族人民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1947 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建立了两个自治州、一个联合自治州、七个自治县。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教、卫生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蒙古族聚居的内蒙古草原是我国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经济。蒙古人民善长音乐,马头琴是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诗歌舞蹈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705 土家族 分布在湘西和湖北省恩施地区,与汉族、苗族等兄弟民族杂居。人口约 283 万多人(1982 年)。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意思)。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多用汉语。土家族受汉族的影响较早较深,风俗习惯大体和汉族相同。只在少数偏僻地区保留一些本民族的风俗。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民族的手工刺绣编织精细,土花被面尤为著名。解放前,土家族的经济为封建地主经济,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土家族与各族人民建立了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配合中央红军长征。解放前,土家族一直没有得到承认,解放后于 1956 年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分。

1957 年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3706 布依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部和东南部及贵阳市郊区等地。人口约 212 万多人(1982 年)。由古代“百越”中的一支发展而来。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族人民一般都通用汉语。1956 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布依族多从事农业生产,解放前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1951 年 3 月布依族地区得到解放,进行了土改和一系列社会改革。1956 年 8 月成立了黔南布依族自治州。1963 年、1966 年相继建立了册亨布依族自治县,并与苗族联合建立了五个自治县。布依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经济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布依族地区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横亘, 山峦丘陵起伏,河流纵横。著名的游览胜地黄果树瀑布和花溪都在这里。布依族人民的住房多建在平坝或河谷地区,素有“布依水乡”之称。房屋有楼房和平房两种。在山区有适应地势建筑的半边楼,其前半部是楼房,后半部是平房。布依族有本民族的节日,如“六月六”等,也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 如“春节”、“中秋节”等。

3707 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一部分散居在内地一些城市。人口约 176 万多人(1982 年)。朝鲜和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水稻;有优美的民族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解放前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朝鲜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东北边疆。朝鲜族人民和兄弟民族一起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1952 年和 1958 年先后建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县。经过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教卫生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3708 侗族 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人口约 142 万人(1982 年)。自称“甘”。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多通用汉语,1958 年曾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妇女擅长纺织侗棉和侗布。依山傍水是侗族人民居住的习惯和特点。多数侗寨座落在杉林苍郁的群山环抱之中。房屋通常是用杉木建筑的木楼,楼上住人,楼下放柴草圈牲畜。特殊风格的鼓楼是侗族优良建筑技术的结晶,它是开会、休息、娱乐的场所。侗族地区河多桥多,寨头桥上有独具民族风格的“风雨亭”,是行人避风雨或游憩的地方。侗族文化生活丰富,以善歌著称。侗族地区解放前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解放后于 1952 年、1954 年、1956 年先后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并和苗族、瑶族等民族联合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3709 瑶族 主要是由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形成的。人口约 140 多万人(1982 年)。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省最多,约占瑶族总人口的 67%。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林业,也有以林业为主兼营农副业的。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广西西部的少数山区还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的残余。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瑶族地区的不同经济特点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各种封建剥削和封建特权,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七个自治县,并和壮、京、侗、苗等族分别联合建立了四个自治县。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农、林、牧、副各项生产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交通、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3710 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自族自治州,并散居在云南省碧江、昆明,贵州省毕节,四川省西昌等地。人口约 113 万多(1982 年)。自称“白子”、“白尼”(汉语为“白人”的意思)。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彝语支。由于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所以白族语中有大量的汉语词汇, 使用汉文比较普通。白族主要从事农业。解放前白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大理地区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解放后白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经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经济、文教、卫生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大理白族自治区地处云贵高原,位在点仓山麓,洱海之滨。山地林木繁茂,盛产珍贵木材、药材、兽皮等。点仓山是闻名中外的建筑材料——大理石的产地,下关沱茶也是这里的名贵特产。白族盛大的节日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到二十日的“三月街”(汉名“观音市”),那时,有滇西各族人民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一到街期,穿上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云集在大理城西、点仓山脚下,载歌载舞,一片兴旺繁荣景象。每年夏历 6 月 25 日是“火把节”,它是在秋收前白族人民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3711 哈尼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元江和澜沧江之间哀牢山和乌蒙山的广大地区。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约105 万多人(1982 年)。有“哈尼”、“碧约”、“卡多”,“爱尼”等不同的自称。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哈尼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有的地方用木刻结绳记事。1957 年党和政府帮助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种梯田的丰富

经验,梯田有的高达数百级。长期以来,哈尼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进行反对英、法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解放以后,从 1952 年起党和政府根据哈尼族地区的不同情况,分批进行了以土改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并且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了生产力, 促进了经济、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哈尼族居住在山河相间的横断山区的南部,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矿。闻名全国的锡都是自治州首府个旧市。山中盛产云南松、樟等优质木材,并有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出产熊掌、虎骨、三七、黄连等名贵药材。哈尼族的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六月节。哈尼族人民以农历十月为一岁的开始,所以十月节就是过新年。

3712 高山族 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本岛山区和岛屿上,小部分散居在上海、北京、武汉、福建等地。人口约 30 余万人(1982 年)。由于居住地区和语言不同,族内又有“阿美”,“泰雅”、“雅美”等不同的称呼。高山族这个名称是抗战胜利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是在石器时代从祖国大陆上迁来的“越人”,以及后来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区来的人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民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高山族以农业为主,也从事狩猎和捕鱼业。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业。长期以来,高山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开发了台湾岛,并不断地对外国侵略者和国内的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的五十年间,反抗斗争尤为激烈。1930 年发生的雾社起义是高山族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规模最大的一次斗争,震动了国内外。1947 年,台湾各族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二·二八”起义。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山族人民心向社会主义祖国,盼望着台湾回归祖国与亲人团聚。

3713 基诺族 原称基诺人。1979 年正式被国务院承认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人口约一万一千多人(1982 年)。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洛克公社。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作物以水稻、旱稻、玉米为主。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山区原始森林中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名茶山之一。解放前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社会结构是原始的农村公社。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跨越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由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基诺族人民勤劳勇敢,与当地汉、布朗等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西南边疆。

3714 傣族 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孟连两个自治县, 有少数散居在三十多个县中。人口约八十三万九千多人(1982 年)。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多信仰小乘佛教,同时还保留着原始的鬼神崇拜残余。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等。傣族聚居的地区地处滇南谷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高,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的特点。谷地土地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里四季常青,盛产稻米及甘蔗、橡胶、椰子、咖啡、剑麻、香茅等热带经济作物。所产普耳茶驰名中外。许多地方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萝芙木、金鸡纳等名贵药用植物。林中有野象、虎、豹、犀牛、金丝猴、长臂猿、孔雀、犀牛鸟等珍禽异兽。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铜、铅、锌、铁等矿藏。傣族的村寨多建在河谷平坝近水的地方,住房为干栏式建筑,西

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人民有种植水稻的丰富经验, 善于精耕细作,水利灌溉知识丰富。解放前,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生产水平不高,产量低,广大农民终年不得温饱,加之地处边疆,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英勇的傣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为捍卫祖国的领土作出了贡献。1950 年,傣族人民获得解放。1953 年至 1955 年先后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相继进行了土改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在西双版纳种植橡胶成功,为工业建设提供了不少原料, 同时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制胶等工业。为改变山区交通闭塞状况,除修建公路外,还开辟了昆明到思矛、昆明到保山的航空线。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3715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少数居住在青海、甘肃。人口约九十万零七千五百多人(1982 年)。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族多信奉伊斯兰教,聚居的地区处在我国西北边疆。高大的阿尔泰山南坡,天山北坡降水丰富,有水草丰美的山地牧场,是著名的优良畜种毛肉兼用的新疆细毛羊、体格魁伟乘挽兼用的伊犁马的产地、阿尔泰山地下蕴藏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准噶尔盆地的石油闻名全国。

许多世纪以来,哈萨克族一直从事畜牧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放前由于处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畜牧业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低下,常因自然灾害牲畜大量死亡,广大贫苦牧民生活处于饥寒交迫的状况。1949 年 9 月新疆和平解放。1954 年哈萨克聚居的地区先后成立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青海、甘肃、新疆地区的四个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进行了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牧结合和定居放牧,结合农牧业生产兴建了中小型的皮革、毛纺、榨油、化肥、焦炭等工厂。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崭新的石油城——克拉玛依。巩乃斯草原上建起了钢铁厂。许多哈萨克骑手已成为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工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3716 乌兹别克族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一万二千四百多人

(1982 年)。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居住在城镇,少数在农村。以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喀什、莎车等地较集中,伊宁最多。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一般也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部分经营农牧业。乌兹别克族多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有禁酒和忌食猪、狗、驴、骡肉的习惯。多吃羊、牛、马肉及乳制品。常喝奶茶。乌兹别克族的服装以男女都带各式各样色彩艳丽的绣花小帽为特点。他们能歌善舞,音乐曲调婉转悠扬,歌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乐器种类很多如三角形的“斜格乃琴”、“热瓦甫”和手鼓等。乌兹别克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入我国新疆,十六、十七世纪乌兹别克人从中亚安集延,浩罕等地大批迁入我国。他们沿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并以叶尔羌为中转地到内地经商,将丝绸、茶叶、瓷器、皮张、大黄等各种土特产品运销中亚各地,或转销内地,对促进我国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在城市或农村乌兹别克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交往频繁,和维吾尔、哈萨克族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解放前乌兹别克劳动人民遭受各族地主、牧主

的封建压迫剥削,生活贫困,政治上备受歧视。解放以后乌兹别克人摆脱了无权的地位,享受了民族平等,在全国和居住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自己的代表参加。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乌兹别克人民的经济、文教卫生事业得到很大发展。

3717 柯尔克孜族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十一万三千九百多人

(1982 年)。绝大部分分布在新疆西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新疆各地,另有数百人散居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文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也兼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其含义是“四十个部落”,也有解释为“草原人”的意思。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最初居住在我国北方叶尼塞河上游,从事游牧业。元代至明代主要活动地区逐渐南迁到天山地区,以后又有一部分迁往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清朝有一少部分被政府迫迁去东北。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地区处在我国西北边境的帕米尔高原上,发源于帕米尔的克孜勒河滋润着这里宽阔的草原。因此长期以来柯尔克孜族人民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部门,部分兼营农业,狩猎是主要的副业。手工业也都是畜产品的加工工业。如制作马具、织毯、擀毡,纺毛线等。物质生活与畜牧业密切相关,以吃牛、羊、马、骆驼肉为主要食物, 多饮用羊奶、酸奶等。柯尔克孜族能歌善舞,并善长赛马,摔跤,马上打靶等体育活动。解放后于 1954 年实行了民族自治,建立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经过废除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教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

3718 塔吉克族 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小部分分布在南疆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人口约二万六千五百多人(1982 年)。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由于民族交往频繁许多塔吉克人通用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是“王冠”的意思。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就有说东部伊朗语的人民分布在我国新疆的许多地区,以后不同时期又有从帕米尔西部东迁并定居在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这便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他们多信奉伊斯兰教,重礼节。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塔什库尔干地处帕米尔高原最高的部分,其北矗立着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南面是巍峨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全自治县内还分布着几十座海拔五、六千米终年积雪的高山,山上冰川高悬;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分布着绿草如茵的牧场、田园和村庄。白色的冰川和绿色的牧草相辉映,景色绮丽。这里不仅是宜牧宜农的好地方,而且地下有着丰富的铁、铅、铜、金、云母、石棉等矿藏。勤劳的塔吉克人民利用帕米尔丰茂的牧草,充沛的水源从事农、牧业生产,开发着祖国的疆土,驻守着我国的西陲重地。解放前塔吉克人民受着封建地主、牧主的沉重盘剥,以及宗教特权的压榨,处在水深火热中,1949 年 12 月获得解放,1954 年建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建立了农机具制造、水电、皮毛加工等小型工厂。1958 年修通了喀什到塔什库尔干的公路,沟通了边疆和内地的联系。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塔吉克人民自豪地称自己建设起来的家乡塔什库尔干是“帕米尔的明珠”。

3719 锡伯族 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八万三千六百人(1982

年)。分别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北新疆和东北,一半在新疆,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聚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伊犁河流域的霍城, 巩留两县。在二百多年以前,原居住东北松花江中游和辽河流域的部分锡伯人迁移到新疆伊犁河谷一带,用勤劳的双手拓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长期发展的结果东北和西北的锡伯族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东北的锡伯族语言、衣、食、居住习俗等和当地的汉族满族基本相同,新疆的锡伯族由于居住集中,在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方面保持较多的特点。解放前信仰多神。锡伯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清代以后通晓满文、汉文的很多, 汉文使用广泛。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早期以狩猎、捕鱼为生,大兴安岭以东、绰尔河嫩江下游一带的广阔山林是锡伯族人民游猎,驰骋的场所。西迁新疆伊犁河谷后,垦荒、开渠从事农牧业生产,世世代代为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解放后锡伯族走上了康庄大道。1954 年 8 月建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为自己开拓土地的主人。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 工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提高。

3720 塔塔尔族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市。人口约四千一百多人(1982 年)。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杂居,联系密切,因此,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成为塔塔尔族的通用文字。并且互相影响,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在生活和文化上也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解放前居住在北疆城镇的塔塔尔族大部分经商,少数从事手工业,如皮革、成衣、刺绣等行业。少数贫苦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广大的塔塔尔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贫困。新疆和平解放后,塔塔尔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在政治上享受平等权利,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他们居住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自己的代表。在各级政府机关、厂矿企业中已有塔塔尔族的干部,实行当家作主的权力。塔塔尔族的文教事业发展较早,知识分子人数较多,他们致力于办学、任教、有的深入到农村、牧区办教育,作出了贡献。

3721 达斡尔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主要聚居区在嫩江两岸。在清代乾隆年间曾迁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几千人口。该族人口约九万四千多人(1982 年)。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达翰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有很大一部分人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鄂温克语。清代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达斡尔”是本族的自称,据有关方面研究,达斡尔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先民最初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北岸,大约在清朝顺治年间南迁到嫩江两岸及其支流地区。达翰尔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兼营捕渔和狩猎。妇女善长刺绣、剪纸、制作民间玩具等。许多世纪以来,勤劳淳朴勇敢的达翰尔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发祖国东北边疆,从 1643 年沙俄、哥萨克匪徒第一次侵入我

国黑龙江流域到 1931 年日本帝国侵入东北,达翰尔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为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达斡尔人民获得解放,相继进行了土改和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1958 年 8 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尼尔基镇为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进一步实行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莫力达瓦旗地处松嫩平原北部,西部和北部依巍峨的大小兴安岭,山上丛生着红松、兴安落叶松,柞、桦、榆等优良树种,以及黄花,赤芍等百余种野生药材。森林中栖息着熊、猞猁、

狐狸、灰鼠、等多种野生动物。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云母、萤石等矿产。南部平原上嫩江、伊敏河等大小几十条河流纵横交错,灌溉着肥沃的土地。这里盛产玉米、高粱、麦类、大豆。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援下, 农牧业有很大发展。建立了机修、榨油、农机、化肥等工业,铁路交通发展很快,嫩林铁路通往东部山区,现代化交通工具代替了勒勒车等古老交通工具。文化卫生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

3722 语言 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它为社会各阶级服务,同时阶级也影响到语言,利用它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所以语言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武器、工具。

3723 语系 是按语言“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最大的语言系属。由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组成。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等。同一语系内,按各语言之间系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若干语族;同一语族可再按关系远近分为若干语支。如印欧语系分为印度、日尔曼、罗马、斯拉夫语族等。斯拉夫语族又分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三个语支。由于世界语言十分复杂, 语系的划分在语言学家中不尽一致,名称也不尽相同。

3724 语族 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系小、比语支大的语言系属。详见“语系”。

3725 语支 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属。详见“语系”。

3726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语系之一。是目前世界最流行的语系,世界上大约有近一半人口操该语系的语言。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它包括许多语族:(1)印度语族。(2)伊朗语族。(3) 斯拉夫语族。(4)波罗的语族。(5)日尔曼语族。(6)罗马语族(也称拉丁语族)。(7)克尔特语族。(8)希腊语族。(9)阿尔巴尼亚语族。(10) 亚美尼亚语族。(11)赫特语族。(12)吐火罗语族等。

3727 斯拉夫语族 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中部。斯拉夫语族又分为三个语支:东斯拉夫语支如俄语; 西斯拉夫语支如波兰语、捷克语等。南斯拉夫语支如保加利亚语,南斯拉夫语等。

3728 日尔曼语族 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印欧语系中的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部及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一些地区。

日尔曼语族分为两个语支:西日尔曼语支和北日尔曼(斯堪的那维亚) 语支。主要包括英语、德语和丹麦语等。

3729 拉丁语族 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印欧语系中的一个语族。分布在欧洲西部和南部,南美洲、中美洲等地。这个语族在欧洲的最大民族是意大利人。

拉丁语族又分为很多语支:如伊比利安-拉丁语支,包括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及拉丁美洲一些民族的语言(墨西哥人、阿根廷人、委内瑞拉人、古巴人、巴西人等);高卢-拉丁语支,包括法语;东拉丁语支,包括罗马尼亚语。

3730 宗教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宗教是一种同科学、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和唯心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宣扬要相信和崇拜幻想的超自然的力量,认为神能主宰物质世界和人的生

死祸福,叫人们甘愿忍受现世的苦难,把希望寄托于“来世”等起着束缚人们思想,麻痹人们的作用。宗教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在原始社会,人们由于作梦的现象引起了灵魂的观念,加之对自然力量感到不可抗拒和无法理解,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幻想的超自然力量的崇拜。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形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压迫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源,统治阶级竭力利用、扶植、发展宗教和宗教组织,为维护其统治和对外侵略政策服务;而当人们对所受的剥削压迫尚未认识其阶级根源时,就容易被宗教所愚弄。随着宗教赖以存在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的消失,宗教也将最后消亡。在历史上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各种政权形式的出现,宗教由“拜物教”、“多神教”发展到“一神教”; 由氏族图腾崇拜到民族神和民族宗教,最后出现了世界性宗教。目前世界上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

3731 基督教 基督教、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派别。公元一至二世纪形成于罗马帝国,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国。宣称世界是“上帝”(也称“天主”)创造并主宰的;人类从始祖起便都“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 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得到“赦罪”和“拯救”;叫人们对阶级剥削和压迫采取绝对忍耐和顺服的态度,把希望寄于死后的“天国”。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基本经典,称为《圣经》。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会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等都置于基督教神学的控制之下,对人民和进步科学家进行残酷的迫害。1054 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称“正教”

(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十六世纪,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中,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在近代,基督教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用来对内统治人民和对外进行侵略的工具。基督教的一些派别曾于唐、元先后传入我国,但流传不广。天主教明末再度传入;正教在清代由沙俄传入;新教各派于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我国, 三者都被用作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工具。在我国基督教通常是专指基督教中的新教。3732 正教 亦称“东正教”。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苏联等国。1727 年,俄罗斯正教派传教士渗入中国。正教的教义信条在细节上同天主教略有分歧。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1054 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自称“正教”,意为“正宗的教会”,同自称“公教”(即天主教)的西部教会相对峙。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主张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中世纪时正教直接受拜占庭帝国控制使用,是帝国国教。十六世纪末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又逐渐形成了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控制利用,成为沙俄对内统治压迫人民,对外进行侵略渗透的工具。十八世纪后,东欧有些国家的正教也陆续宣告在行政上对君士坦丁堡独立。十月革命后,正教在苏联曾受革命冲击而大为削弱。

3733 新教 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在中国,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有时也把新教称“耶稣教”。新教主要分布于英、美、德、瑞士,北欧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鸦片战争前后传入中国。新教是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

各个新宗派,以及随后又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更多宗派的统称。新教反对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但在实际上要人接受资产阶级的统治;对天主教的传统教义作了一些删除,例如不承认“炼狱”、不承认“变体论”,反对尊玛利亚为“圣母”等。长期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用新教作为侵略工具,危害各国人民。

3734 天主教 也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利教。天主教是基督教中的一派, 和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及拉丁美洲各国。元朝时曾一度传入我国,后来,于明末(十六世纪)又再度传入。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成为西部教会的领袖,自称教皇。1054 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同自称正教的东部教会相对峙。天主教除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外,还尊玛利亚为“圣母”。强调教徒必须服从教会权威;声称教士有受自天主的神秘权力,可以代表天主对人定罪或赦罪;并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恩格斯称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90 页)。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反抗罗马教皇的新教后,天主教在欧洲一部分国家丧失了统治地位。长期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用天主教作为侵略工具,危害各国人民。

3735 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国境内)国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基本教义有“四缔”,“六道轮回”等。宣扬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人生充满着苦。只有消除一切欲望, 追求超脱世间的“涅槃”、才能断绝苦根。这种说教掩盖了阶级剥削压迫的实质,起着麻痹人民的作用。早期的佛教曾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 但也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后又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公元前三世纪在阿育王的扶植利用下得到广泛流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部各国。按其流传情况和书写经典所使用的语言可分为不同语系的佛教。流传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傣族地区的为巴利语系佛教;流传在我国汉族地区、朝鲜、日本、越南的为汉语系佛教;流传在我国藏族蒙古族地区的为藏语系佛教。东汉初(公元一世纪),佛教从西域地区传入我国汉族地区后又称“释教”,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支持和利用,并同封建的宗法思想交融,成为我国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之一。佛教现在主要流传在中南半岛各国和斯里兰卡,其中泰国的佛教信徒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

3736 印度教 公元八世纪后流行于印度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经过改革而改称的。印度教的主要教义仍是婆罗门教的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印度教分成一些教派,最流行的有两派: 一派是崇拜毁灭之神“湿婆”的:另一派是崇拜保护之神“毗瑟拏”的。

3737 伊斯兰教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顺从”。以前,伊斯兰教在中国也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分布于亚洲、非洲、特别是在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的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七世纪传入中国,曾先后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

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十个少数民族中传布。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由于东西商路改道而加剧的社会经济衰落状况、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号召,在麦地那建立了代表奴隶主、贵族商人利益的政权,在以后的发展中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义有:信仰安拉(中国称真主)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古兰经》;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还规定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等为教徒必遵的“功课”,并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情况规定了若干制度和道德规范。该教主要有“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

3738 犹太教 犹太人的宗教。信奉“雅赫维”为“独一真神”,并称犹太人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教义教规是雅赫维通过摩西等传授下来的。主要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即基督教承继下来作为《圣经·旧约全书》的部分)。该教义曾被犹太人用作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另一方面又被历来统治者特别是帝国主义用来制造民族纠纷的依据。十二世纪有少数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设立会堂。称“一赐乐业教” 俗称“挑筋教”。